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乌镇,路过的风景(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乌镇,路过的风景(散文)


作者:蒋德明 白丁,7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67发表时间:2017-03-21 13:11:57

这是一座以河成街的古镇。
   似乎总有那样多的人涌来,无穷尽地流去,像穿镇而过的流水,终年不息。随意找一个路人问问:你来,是为了什么?路人羞涩。一连地问下去,同样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随导游到来,又随导游领着离去。其实,看乌镇不能成群结队,更不能随导游匆匆忙忙的步子,而是似珍品丢失,你得递步行找。
   乌镇,与京杭运河、太湖相通,跨浙江、江苏,达嘉兴、湖州、苏州、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正所谓“人家尽枕河”。记得茅盾先生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乌镇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当地人讲: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平生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淡然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沿河而上,不多远就会与桥相遇,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30多座。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
   见一处人群涌流的地方,挤上前去,原是茅盾故居,在这里留影的人不少。本单位的罗戎叫我:蒋哥,回过头来,给你照一张,再出诗集时用。
   这是一个很会关心人的小妹妹,想想她刚从部队转业时,她的母亲向我们报社的同志介绍她时,她像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还不敢看我们这些与她母亲同辈的叔叔,她母亲退休后,她就突然地冒老了,将比她大二十四岁的蒋叔叔叫成了蒋哥了。前年,当家庭指南报社与省妇女干部学校合并后,她成了我熟悉新单位工作的老师,给了我许多帮助。我能出版散文集,她的帮助最大。是她教会我打五笔,我打不出的字她一一的帮我打。书出来了,她的小车拖书不方便,她找朋友的面包车一道去火车站提书。这次出门,我在看完世博园后,脚就痛风,行走不便,是她与我们的安主任,一路地关照我。
   离开茅盾故居,想想他的小说《春蚕》、《林家铺子》里的故事,一路的寻找,真也找着了林家铺子。沧桑岁月,流水送走了多少帆影,风雨带走的人物,在不舍人世的万念中总是想方设法地为后人留下一些念想,乌镇,不只是一个文学巨匠的的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乌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我们熟悉的漫画家丰子恺、著名作家孔另境等等。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
   我忍着脚的疼痛沿着河边走走停停,一路考察的六十余人,就剩下同单位的罗戎和安红主任陪我落在后面了。被一路考察的同仁玩笑为“美女主任”的安红,平时在单位彼此都只是工作上的往来,三年的工作往来,一直没有走近过。我这人的处事哲学,与官者永远留有距离,最好敬而远之,才会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少些许权力的威迫行事。
   这次出门,作为头头的她,背着一大包吃的,罗戎说:我们的头头,很有书童的味儿,我看不过去,要她背上的包,她说:你一个男子,花包背上身不得体。罗戎问她要包,她又说:你的也不轻,算了吧。她包里的零食,全是她为此次出门提前买的,我以为她有吃零食的习惯,一路观察下来,她包里的食物,多是动了包装,就分给了我们。你要是不要,她会说:背久了,我也累,帮帮忙吧。我脚痛,几天里,面对罗戎的照顾似有一些习惯了,于是,尽力回避她的照顾。然而,她依然为你端茶递水,把食物放进碗里。这些年里,在许多场合,见多了下属为头头忙这忙那的,头头为下属服务的,还不曾见着。她做了这些,还不是我们距离拉近的主要原因,真正让我与她走近的原因是她与同学在这次会中相遇,她想给对方一件有意义的纪念品,结果,她要了我的散文集《缘来缘去》送给对方。记得与罗戎提书回单位路过主任办公室,心想:一般头头都不会有闲心读我这样的散文集的,出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礼节给一本吧。不想,听她当着我的面给同学介绍《缘来缘去》时,说出了许多篇目的故事情节和一些她认为可以细细品读的地方。是的,人与人之间的那颗心,有时就只隔着一层布衣。
   脚,真的疼痛难忍了。见远去的同路人,我让她与罗戎跟上导游,我慢慢随后。不想她会幽默笑道:老蒋,不会将我们吱走,在这里等某人吧?
   我忍住笑,认真叹道:真想在乌镇,这一条条过往的船上,翻看一张张陌生的脸,寻找一张熟悉的脸,这张脸上挂着清泪,泪里写满了誓言,她说:我怕错过与你的相约,便是今生从此陌路,所以,我一路的日夜不停,总算赶在你还在的时候到来。我将那滴清泪珍珠一样放在手心,说:泪流如水,有些泪我们节省不下,如果你真的不能赶来,我也等不到最后,最后,空等与空寻都不是最后的无望,还有乌镇为你我作证,我来过,你也来过。没有见着人,见着相约的风景也不失盟誓的落地有声。
   面对她与罗戎的玩笑,其实我没有讲出在那桥边停留的缘由。她们都是读过我散文集的人,在她们眼里,我的故事已是过多。如果我告诉她们,我真的在想一个女子曾经在这桥上着一席紫色的长裙,任风吹飘她的长发,发如柳丝扬无声的怅惘。是这个女子让我对乌镇有一种曾经来过的感觉,她们会说什么?会引用我的句子:飞花留情,一路情殇。
   桥栏抚过,冰冷的沏骨与风的微凉,可触一个冰冷的影子飘过?半年前,她独自一人来到乌镇,就在这乌镇的几处桥上留下一些组照,让我看后,她要我写点文字,她来做成日志放在空间。
   说实话,最初她要我写点文字与她合作一篇日志的时候,心里真的没有底。如果写一个虚拟的人物,并不是太难,而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真要细细斟酌,更何况她的文字本身就很了得。太具体了,她自己有日志挂在那里,又何必多此一举?太虑拟了,一篇与她不相干的文字,她不是玉莲白开?我不能不说我这人有一个不好的思维习惯,面对一件事,总是想一些与之不太关联的事。比如看一个女人,正面的可人,我却要去看她的侧面或背面。看她的身边有什么人,用这些人来定她的品味。我做过把河里的鱼放在鱼缸里养一些日子再放回河里的事。男人寂寞才优秀,女人优秀才寂寞。我前一段日子说过,寂寞是锋刃,没有几个面对寂寞不改容颜的,她是一个。寂寞不染尘的女子,让人想起李清照来,于是,有了落笔的基调。在一小时后给了她以下的小诗:
   风吹凉了你漂泊在水上的影子
   李清照为什么提前用一首诗写你
   谁能明白有一条船
   满满的去空空的回
   一个人在这里寂寞不染尘
   看另一个人在红尘深处的背影
   风里的泪如飞落的花瓣
   而你不见为你煮茶的壶
   正煮千行的雨丝泡我收藏的花瓣
   芬芳往日的眷恋
   品半推半就颤颤微微的誓言
   不舍昼夜的衣带渐宽
   春来春又去想看的那朵花
   至今未开世间最残酷的事是等待
   等待是让我临水的影子写干河床么
   我可以笔锋不乱缠缠绵绵不散
   只是干枯的河床不能渡船
   捧起半杯茶水手心微凉
   曾经温暖的山盟海誓
   已不敢放进嘴里了
   滴水穿石的时光翻不过心墙
   李清照最终枯萎在清秋
   你能告诉我吗过眼云烟的花
   最初的苍老时晨
   ——这首让她露出灿烂笑容的诗,她在几小时后做成了日志,挂出后,被许多来我空间的人转走。她曾在一家网站做过版主,她做的日志的确让你的文字生辉,因此有朋友要学习她的制图,我给她们牵线认识。不想女人与女人间一点小事会成麻烦大事。她立意说我介绍的朋友抄袭了她的作品。说我在这事上不讲原则。只为保护她人不顾她受的侵害。我的确是为了保护朋友坚持说是学习,但没有伤害她的意思。这是一个性格特别的女子,仅因不同的看法,就与我陌路了。
   乌镇,我就要离开了。在那位女子翻不过心墙的地方我也留下影子。在同样的风景里,风会诉说不一样的心情。面对渐行渐远的乌镇和一些才认识就模糊的背影,我想说:若如初见,那是过去的美好!眼前,我习惯了回首中的回味,回首让初见更有内涵。

共 32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别具风格的写景记事议论三合一的游记散文。乌镇是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同时还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正因为其名声之大之远,名家关于乌镇的文章又太多,因此乌镇的文章,要写出新意就很难。本篇随笔作者匠心独运,标题虽然以“路过的风景”为题,实际是“似珍品丢失,递步行找”美景。作者首先写乌镇的灵气所在水阁。因为,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平生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淡然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是乌镇的魅力所在。然而,外在的风景,再有灵气也只是表象,唯有内在的灵魂,人文历史风貌才是乌镇真正的魅力所在。因此,作者在“递步寻找”中,向我们展示了乌镇的历史文化:乌镇,不只是一个文学巨匠的的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文学家茅盾、漫画家丰子恺、著名作家孔另境等等。写景记事以后,最后作者感慨:面对渐行渐远的乌镇和一些才认识就模糊的背影,我想说:若如初见,那是过去的美好;回首让初见更有内涵。整篇文字,写景记事,雍容典重,语言明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中既有诗歌的味道又有散文的味道,在同类型的游记中可谓散文佳作。流年倾情荐阅。【编辑:一海明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7-03-21 13:14:36
  在同样的风景里,风会诉说不一样的心情。面对渐行渐远的乌镇和一些才认识就模糊的背影,我想说:若如初见,那是过去的美好!眼前,我习惯了回首中的回味,回首让初见更有内涵。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年!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蒋德明        2017-03-25 10:24:37
  谢谢编辑的荐语。荐语是作者通向读者的桥,当然,同时也是读者通向作者的桥。不多说了,只再说一句: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