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生活的乞巧者 乞巧的传承人

编辑推荐 生活的乞巧者 乞巧的传承人


作者:雏燕 秀才,215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14发表时间:2017-03-23 21:18:07
摘要:生活中产生乞巧,乞巧在生活里升华为艺术,在艺术里感悟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造就了美和许多乞巧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也是美的人和传递美的使者。菊爱娣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是以身教和言传为方式的乞巧文化传承人,是一个献身乞巧文化的女强人。

生活中产生乞巧,乞巧在生活里升华为艺术,在艺术里感悟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造就了美和许多乞巧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也是美的人和传递美的使者。菊爱娣就是其中的一位。
   菊爱娣,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镇西汉村人,乞巧文化传承人,有好多诗歌散文发表于网络、报刊。我与菊爱娣素不相识,我也不知道二零一六年的乞巧节采风时遇过面来没有,准确一些讲没有语言交流的印像,留在脑海里的还是她的那些诗文了。就说她的诗文。
   我看过她的个人简介,知道她是甘肃省乞巧传承人,再回味她的诗文,我觉得,菊爱娣是以身教和言传为方式的乞巧文化传承人,是一个献身乞巧文化的女强人。“身教”,自然大家都知道,不再累赘。
   生活的乞巧者,乞巧的传承人。菊爱娣是一个从生活里、从社会的低处研究乞巧文化的,她是站在乞巧生活里看乞巧、做乞巧、研究乞巧,她做出来的东西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很有原生态,原汁原味的乞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里淘出的金子。她就是乞巧文化的代言人、引领人。这就是我说她的“言传”。
   菊爱娣的散文《姑姑的巧水罐》里,她说:“小瓦罐啊小瓦罐,不言不语把亲情与思念在生命中承传。我爱小瓦罐,更爱我的家人。一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了巧水罐,梦见了父亲、姑姑和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也是在乞巧的日子里,我把它仍供在巧娘娘面前,里面盛满了乞巧女儿情真意切的梦想,在香炉烛光的晃动中,闪闪发光。而且在和巧娘娘聊着天,它在给巧娘娘诉说着这些年来的沧桑经历。瓦罐虽小,却装了不少奶奶思念女儿的泪水,奶奶的眼睛瞅着它,一辈子就像永不枯竭的山泉,泉眼里汪汪的流着永远无言诉说的深情与爱意!这些年小瓦罐更多的承载了世人对巧娘娘的虔诚与爱恋。它此生注定与姑姑、与我的家、与乞巧女儿结缘。我想一定是沾了巧娘娘的灵感吧!”乞巧融入了农人的生活,可以寄托于一个水罐子,维系一家几代人的情感与追求,这就是乞巧文化的魅力。菊爱娣挖掘于生活的细节之中乞巧及乞巧传承人的精神追求,小处细处寻觅乞巧与生活的亲密关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自己家这个社会的最先单元里淘洗乞巧文化这颗珍珠的真谛,菊爱娣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十分的执著,可谓真不容易。
   菊爱娣诗歌就是菊爱娣在乞巧现实生活里采集来的玛瑙、珍珠,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见到您,如是
   见到我故去三十几年的奶奶,是您
   “三寸金莲”踩出的诗行
  
   豁牙里滚出的灵感,扎的我
   心哟,疼生生的,看着
   疙瘩棍,如是
   乞巧千年的历史,凹凸不平里受人看
   我想象不出您弯曲的腰背,是如何
   驮起乞巧的高楼,只见得您
  
   掌着的灯哟,照出了
   姑娘五彩斑斓的梦
   (菊爱娣《乞巧路上的掌灯人》)
   把“奶奶”传承乞巧文化的艰辛与不易深刻点画出来了,“奶奶”乞巧传人的一生用十几行诗很凝练的表述出来了。诗歌饱含生活激情,很有生活魅力。以“奶奶”为代表的老一辈乞巧文化的传承人,折射出传承乞巧文化的一个群体形象,就是乞巧文化不衰的生命张力的源泉。因而菊爱娣的诗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探究的是推动乞巧文化源远流长的真正的力量源泉与动力,民间无数个无数代乞巧文化传人,才是传承乞巧文化的正能量所在。
   “去年乞巧的脚跟/为了巧娘娘,我忍住一百零一个疼/想与你,在汉河边相逢/不幻想你的拥抱,却为/你来看乞巧,企踵”(菊爱娣《乞巧姑娘的邀请》)取材于乞巧生活里的一个片段,很有情味,乞巧真令人神往不已。进入七月,乞巧的日子近了,是姑娘们一年最美的时日,菊爱娣在诗歌里这样写道:“七月初一,赶着黎明/乞巧的姑娘们打扮一新抢早祈神烧头香/我的思绪里裹着些许丝凉”,“唯独,我在这黎明里/酝酿着诗的句子,双手/把香插在香炉里,蜡烛”,“晃动着香炉的影子,黄表纸烧化/照着姑娘们可爱跪着的姿势不需要露珠滚落叶子,这/就是一首诗”(菊爱娣《乞巧在黎明》),美丽可爱的乞巧少女形象跃出纸背,纯贞天真浪漫会使你耳目全新,一种美感会产生使你神往的欲动。
   菊爱娣以“虔诚的心”记录乞巧这场西汉水上游一带的“盛夏盛会”的,笔法细腻生动,生活细节勾勒准确细微,是她诗歌的长处。“草尖湿透,双膝”,
   “神水泉边,香蜡伴裱纸化烬的光/照亮,树上的果子/将迎水曲儿抛向高空”,“蜡烛也泪了,融进土里/长出一串姑娘的心疼”,“巧芽儿也束起了三道红腰线”(菊爱娣《盛夏盛会》)。还有《乞巧女儿想着娘》《西汉水畔,七月七》《六月的巧风》等。
  
   我爱自己的村庄,更爱巧娘娘
   当季节的风吹过院落
   指甲花就染红了墙角
   花瓣等不及,蝴蝶
  
   挺起了大肚子,灯笼
   挂满水晶的花枝,红了
   七月的村庄,还有
   比指甲更红的,姑娘
   心事,娇滴滴含在人们嘴里嚼着
   越嚼,越红
   (菊爱娣《指甲花染红的村庄》)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诗人阿莱克桑德雷说过:“诗与艺术总是特别需要传统,在传统中,每个作家顶多只代表在导向表达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他的基本任务是他运用不同的隐喻,把燃烧的火炬传给热烈奋进的下一代。”乞巧文化的传承人菊爱娣就是以身践行,以她个人的才能“把燃烧的火炬传给热烈奋进的下一代”,她做得好。在乞巧民俗里滚大成长起来的菊爱娣,不辱乞巧传人。“诗人的生活必然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反映,这是艺术的规律,也是人生的一条规律。”(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诗人聂鲁达语)我要说明的是,在她自己能力的范围内,运用散文和诗歌的职能,紧急联系自身的生活,把乞巧活动深深地沁入我们精神的圣殿——那里有灵魂最彻底的隐情和孤独——帮助我们实现在内心深处揭示人生本质的愿望,努力去张扬地域文化的魄力,值得称赞。从这个意义上讲,菊爱娣不仅是乞巧文化的传承人,而且是乞巧文化的歌者!
   作诗写文跟做人一样,每一个人要独创一格;当人们对乞巧文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时,菊爱娣就做到了“言传身教”,独创乞巧传承人的个人风格。“借着前人的影子/照亮后人的心”(菊爱娣《乞巧女的春天》)。进入我视野的菊爱娣的诗文,乞巧题材的居多,收入《千年乞巧千年唱》的《乞巧女的春天》(组诗)、《千年乞与人间巧》的《指甲花染红的村庄》(组诗)和散文《陪娘遛玩》《麻姐姐的出身》,还有其他平台上的,都是菊爱娣的“言传”,在为乞巧文化的发展作贡献。
   菊爱娣是一个农民,土著的乞巧传人,“言传身教”做得最好。可能在乞巧传承人里,菊爱娣出类拔萃!
  
   【菊爱娣简介】菊爱娣,女,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镇西汉村人,乞巧文化传承人,热心公益,喜爱文艺,阅读,爱文学写作,有好多诗,散文发表于网络,报刊。(该简介来自《西汉水文学》)

共 27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介绍了甘肃省乞巧传承人菊爱娣,是一名从生活里、从社会的低处研究乞巧文化的人。文章重笔介绍了菊爱娣的散文、诗歌,都饱含着浓浓的乞巧文化,展示了菊爱娣是站在乞巧生活里看乞巧、做乞巧、研究乞巧,她做出来的东西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很有原生态,原汁原味的乞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章描写了菊爱娣不仅是乞巧文化的传承人,而且是乞巧文化的歌者!【编辑:紫气东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7-03-23 21:23:49
  文章描写了一位多才多艺的乞巧文化传承人,投身乞巧文化,专心研究,并以诗文的方式宣传弘扬文化的影响力。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
2 楼        文友:雏燕        2017-03-28 08:21:30
  陇南乞巧女儿节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一次,每次七天半夜,规模空前,国内外嘉宾来客如云,联合国妇女组织,各国特使,外国使臣前来参会。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