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走,做清明去(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走,做清明去(散文)


作者:逝者如斯 探花,1514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52发表时间:2017-03-24 17:10:27

四月人寻鬼,七月鬼寻人。
   这是我记住的湖口乡下老一辈人口中说过的话。大意是说一年当中,清明和七月半,是活着的人为纪念死者,必须进行的两次大型祭奠活动。所不同的是,四月是后人主动寻到坟上去,七月是祖先主动找到屋里来。这是几千年前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不可破的。
   记忆中,从五六岁开始,每年清明,我都会跟着父亲,去村子里各处有祖坟的山上做清明,用家乡的土话讲,也叫挂纸,书上称为扫墓。一般是在清明的前一周或是清明节的当天进行。
   做清明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总之一个字:累。虽然天气是说清明寒,可身上不能穿太厚的衣服,容易出汗。最好要穿运动鞋,因为要走几十里的羊肠小道和山路,还要爬好几座很高的山。现在湖口的乡下人,除了家里做婚丧大事,平时也和城里人一样烧煤气,很少用大的土灶烧柴火。如此一来,野外的杂草杂树,无人去割去砍,只好任其疯狂地生长。加上年轻人纷纷进城,许多田地抛荒,无人耕种,原先连接田埂与地坝间的小路,都让野草遮住了,根本没有方向,几乎无路可寻。好不容易去到了坟地,状况也差不多。坟头上遮天蔽日,草木丛生,需要事先准备好一把弯刀,费时作一番清理,然后才能开始挂纸。
   按照惯例,村子里做清明的时间安排是一整天。分为四个步骤:
   大清早,是每家每户先挂自家祖先的纸;
   吃过早饭,是各房近亲(指同一祖先下来的各叔伯兄弟们)一道,挂共同祖先的纸;
   最后,是由村里指派专人,一般每户一个,去外村的祖坟山挂全村人公共始祖的纸。
   如此一来,中饭是不能按时吃的,只能在半路上席地而坐,吃些点心,喝点水。凡是参与了挂始祖纸的男丁,通常每人可分得一包烟,一瓶水,一些糖果或糕点。
   等到所有挂纸的任务全部完成,各近房的男丁,通常会集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费用AA制,叫做吃清明。一般的安排是,由大家推举一位厨艺好的嫂子或婶婶承担大厨,近房里所有的女人们全部在厨房里帮忙。一顿饭吃下来,可能天都黑了。喝些酒,闹一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自春节过后,大多数男丁都去了外地打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清明节,男人们是特意请假赶回来的。依祖制,所有的男丁,做清明是必须回家的。如果有人不回家,不挂纸,就会被人骂做是不要祖宗的不孝子孙。在乡下,这样的骂名是很重的。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只要家里还有健在的老人,是绝不容许自己的儿子或孙子在全村人的面前出丑的。
   前些年,我一直在南方打工。因为各种原因,也有清明节赶不回来的时候。因此,我也曾经成为了乡下人口中的“不孝子孙”,心中一直对我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还有叔父,以及那些往上数的老宗老祖,怀着深深的愧疚。因为,清明每年只有一次。这样的大错一旦铸成,是没有法子补救的。直至今天,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忘不了童年时代陪父亲挂纸的情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到了四月清明前夕,乡下漫山遍野的坟上,都插上了花花绿绿的纸标,大人小孩跪在坟前烧纸,摆贡品,放炮竹。远远的望去,那些花纸标在风中飞扬,发出一阵呜呜咽咽的声音,似乎是在为逝者唱着一曲哀怨的挽歌。
   人生在世,前船后渡,活着的人,总要为逝去的人做点什么,最起码的意义,是没有忘记祖先,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白自己的根到底是在何方。如果清明过完了,某座坟上仍然没有插上纸标,就证明他(她)的家里没有后人,已经断了香火。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观念,似乎在每年的清明时节,能寻到一丁点蛛丝马迹。
   小时候,我就听父亲说过,放炮竹,是为了叫醒祖先,请他们起来领纸钱和享用贡品。而插在坟上的纸标,除了作为一道特殊的风景,还有什么作用呢?
   原来是给先人当扇子用的,因为过完四月,热天就要来临。
   当然,父亲懂得的这些常识,是我的祖父教给他的。于是,父亲又把它传给了我。这些,说是迷信也好,说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也罢,反正在童年,我是相信的。因为小时候乡下的孩子,是怕鬼的,每当夏夜在家门口纳凉时,最怕听大人讲鬼故事。但是,心中又有百般的好奇,想听。因此,每晚都在想与怕的纠结中,渐渐进入了梦乡
   “爹爹,纸标是插在坟上的,祖先睡在土里,能拿得到吗?”
   “当然能!”
   小时候不懂事,我这样问过父亲。父亲给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的记忆里,挂纸时父亲总是做着一件旁人不会去做的事。当时,我并不理解。
   凡是遇到没有碑石,又没有后人插过纸标的坟莹,父亲总是会主动烧些纸钱,并特意多插上一些纸标。
   睡在这儿的,又不是我家的祖先,为什么要给他(她)挂纸呢?
   父亲说,百家姓里,每一个姓氏都是共一个祖先。俗话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就是这个道理。从寻根上来说,只要是本村的坟山,每一个睡在这里的人,都是祖先,都是我们的亲人。
   弹指一挥间,我也步入了中年,父亲已离开我二十五年了!每年,我会带儿子去给爷爷挂纸,并把父亲当年的做法和说过的话,一字不漏地说给儿子听。
   《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曹大师借林妹妹之口这样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是的,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作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我明白,人死如灯灭,什么也没有的。如果说能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个人的精神、善心、德行和美名,会永远活在后人的记忆里。
   昨天一直下雨,今早天已放晴。走,做清明去!
   祭奠也好,纪念也罢,终归是一种怀念先祖、安慰自己的形式。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不能忘本,不忘初心,要学会珍惜生命,把握当下,及时行孝,更要有爱心和善心,为身边所有的亲人,为家庭,为祖国,尽心尽力,好好地有意义地活着,力争多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千万不能留下千古骂名。
  

共 23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逝者如斯老师的散文,不是对祭奠先人的简单复述,不是清明场景的直接描摹,更牵挂作者的,是那些不断变化、不断消失、值得珍视、永留内心的事物和乡俗。它们曾经、现在和未来仍将与作者的生命紧密相连,牵动他的情思、怀念或悲哀。然而,在文章中,我们看不到作者情绪的激烈起伏,而是波澜不惊地诉说着一切。他这样平静地写着,却拨动读者的心弦甚至直击读者的灵魂。也许,蜕掉情绪化的语言方式,更能彰显和呈现深刻的人生体验吧!很接地气的美文,为朴实的而深刻的文字喝彩!感谢赐稿,顺祝春安!【编辑:素心若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7-03-24 17:14:48
  欣赏老师纯朴美文,感谢赐稿菊韵,期待老师更多精彩!祝体健笔丰,春安吉祥!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1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7-03-24 17:22:43
  感谢审稿,按语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