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透出残雪层的迎春花(散文) ————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扶风籍诗人侯唯动
1987年,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他颁发了“抗战胜利纪念章”;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纪念牌”和“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青铜奖牌各1面,他是谁?他就是抗战诗人侯。
侯唯动,1917年7月15日生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北庵村,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担任中共扶风小西街小学首任党支部书记。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侯唯动受到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思想和胡风文艺活动的熏陶,刻苦自学而成才。凭着饱满的救国救亡激情,侯唯动创作出了献给东北抗日联军的组诗《斗争就有胜利》全诗共九章,四百余行,于1938年3月在胡风主办的诗刊《七月》的显著位置上发表,立即引起极大轰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诗中那明快的节奏,那饱满的斗争激情,强烈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鼓荡起人们的战斗力量,一时成为全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诗篇。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一口气为《斗争就有胜利》全诗中的5个章节谱了曲,同年9月18日,在郭沫若主持的江汉万人大会上,由著名歌唱家张曙演唱,大获成功,被誉为“象征全民族的意志!”、“不可征服的诗!”诗人袁勃在1939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上撰文写道:“一年来,我们产生了《向太阳》(艾青)、《血债》(侯唯动)等这样鼓舞人们斗志的好诗,倍受群众欢迎。”侯唯动在写作《血债》时,年龄只有十七八岁,而《血债》又是其处女作,正像《血债》里的诗句那样:
透出残雪层的/迎春花/开了
那金黄的花/开在血迹里
象征着/斗争/就有胜利
侯唯动的诗就像透出残雪层而开放的迎春花,迎接着抗日高潮的到来!而侯唯动其人则更像一束透出残雪层的迎春花,他刚一出手的处女作,就使他成为抗战时期的著名诗人。
1938年,侯唯动从西安起身,奔赴延安,在柯仲平、马建翎领导的边区民众剧团当教育科长,并被吸收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特邀会员,成为《七月》诗刊、《新华日报》以及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杂志特邀撰稿人。他与诗人贺敬之、公木、普陀等人都是号称“革命文艺堡垒”鹰社的主要成员。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后,更激发了侯唯动的诗情,他接连创作了长诗《将军的马》、《红头巾》、《西北高原黄土成金的日子》等脍炙人口的诗作。此后,他又先后去东北大学、鲁艺学院、东北作协等处体验生活,深入采访,勤奋创作。在当时,他与刘白羽、华君武三人,被人们誉为“三多”:刘白羽的战地通讯多,华君武的漫画多,侯唯动的诗歌多。
新中国成立后,侯唯动更是以满腔的热情,深入到东北的工厂和矿山,写出了三本诗集,并被冯雪峰编入《文艺创作丛书》中。但在1957年,侯唯动却因胡风“反党集团”案而受牵连,被捕入狱,直到1981年才平反昭雪。1987年,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他颁发了“抗战胜利纪念章”;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纪念牌”和“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青铜奖牌各1面。侯唯动获得平反后,宝刀不老,又重新握起了笔,他为柯仲平、高长虹、肖军、胡风等人撰写了长篇纪念文章,被称为传记作家。
回顾侯唯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无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鼓舞着人们的斗志,热情讴歌伟大的革命事业和各行各业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只可惜,当他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创作旺盛期时,却不幸蒙受了冤案,在狱中度过了整整24个年头!这24个年里,如果搞创作,侯唯动不知能写出多少激情四射而又隽永的诗篇?
2005年8月26日,侯唯动溘然长逝,这位“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诗人,停止了歌唱;这位从扶风大地上盛开出去的“透出残雪层的迎春花”,凋谢了,终年88岁。他的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而他的诗歌却依然回响在扶风大地上,回响在他所笔耕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