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织锦回文璇玑图染织工艺考(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织锦回文璇玑图染织工艺考(散文)


作者:乔山吕松柏 童生,742.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13发表时间:2017-03-26 19:20:43
摘要:织锦回文璇玑图自东晋才女苏若兰巧手织成至今,千余年来,赞誉不绝,研究不断,有的研究苏若兰其人其事;有的研究回文璇玑图诗文的风格意境;有的研究苏若兰婚姻命运;有的研究破解璇玑图诗文的读法。古今的研究者们,各出手眼,各有见地,从各个角度审视苏若兰,破解璇玑图。其研究成果,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而今,笔者试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个角度,探讨一下织锦回文璇玑图的染织工艺。

织锦回文璇玑图自东晋才女苏若兰巧手织成至今,千余年来赞誉不绝、研究不断,有的研究苏若兰其人其事,有的研究回文璇玑图诗文的风格意境,有的研究苏若兰婚姻命运,有的研究破解璇玑图诗文的读法。古今的研究者们各有见地,从各个角度审视苏若兰、破解璇玑图。其研究成果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而今,笔者试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个角度,探讨一下织锦回文璇玑图的染织工艺。
  
   一、对璇玑图尺幅概念的理解
   资料记载,苏若兰将她所写的几千首诗,经过精心布局巧妙安排,织在了一块“8寸见方”的锦帕上,每行29字。共841字。这里有个概念上的含糊:是这块锦帕的总面积为“八寸见方”呢,还是锦帕上璇玑图的文字图形所占面积为“八寸见方”?
   1、古今的度量变化
   我们知道,自从秦统一度量衡后,以后历朝历代没有改变过,一致到1949年解放以后,农村妇女量布裁衣仍然用的是老布尺,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才将老布尺改为市尺。一市尺的长度,在老布尺上只有七寸,而农村妇女们的家织土布,其口面宽正好为一老布尺宽,由此我们推想假设,资料上说“八寸见方”应该是璇玑图有文字的面积为八寸,如果再加上两边各一寸的织边,刚好一尺,因为布的口面为一尺,如果织出八寸宽的布,璇玑图四边的字怎么办?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资料上说的八寸是指璇玑图上有文字的面积为“八寸见方”。
   2、经线的数量与密度
   农村妇女织布用的“圣旨”,经布时用来排列经线的线头的多少,一般说,圣旨上挑出的线头约为480--500根,当作经线来用,这里我们就以500根线头来计算。有了这500根线头,才能织出一老布尺宽口面的土布。如果璇玑图文字图形所占面积为“八寸见方”,那么就需要400根线头,留出两边各一寸的布边,就需100根线头(两边各50根线头)。如果这样安排,刚好符合璇玑图“八寸见方”的尺幅要求。
  
   二、璇玑图五彩颜色的含义
   璇玑图上这841字,以“平苏氏”、“始心诗”、“璇玑图”九字为中心,以红、黄、兰、黑、紫五色为彩分界,四边红字为框,帕面又用红字呈“井”字形分成九块,四角黑字呈方形守角,四边兰字呈长方形护边,中间一块较大的正方形,又用紫色呈“十”形分成九块,四角黄字呈小正方形,“十”字的横画和竖画呈四个紫色方块,中心用黄字围边,“平苏氏”等9字用红字压心,整个帕面看上去肃穆端庄、雍容典雅、结构谨严、沉稳大方。为什么要用这红、黄、蓝、黑、紫五种颜色呢?这里面有何讲究?拟或有何含义?
   据笔者在调查本县的民间艺术“竹马云朵”时,老艺人何福生介绍竹马脸谱颜色时说,在民间红色代表热情、希望,黄色代表光明、快活、温和,蓝色代表宁静、秀丽、清晰,黑色代表庄严、肃穆,紫色代表名贵、华丽、雅致。由此我们不难想象:遥想当年,苏若兰在织锦之时,心情是怎样的难以平静呀,窦滔对她的背叛和不忠,她对窦滔的思念与幽怨,内心深处对丈夫回心转意的期盼,同时也怀着对自己的自信和鼓舞,条条思绪,在她心里缠绕,她用深深的爱意,加挟着幽怨,眺望着期待,希冀着未来,怀着一腔复杂而又美好的情愫,她精心挑选出这五种能够代表自己心境的颜色,织成了这幅璇玑图!苏若兰精心选择了这样五种代表她心愿的五种色彩,用这五种颜色织成的璇玑图,有线有面,条块分明,分割帊面,摆布匀称,色彩搭配协调美观,既成方阵又浑然一体。这既是她内心情感的表达,更是他巧夺天工的技艺的展现。
  
   三、璇玑图的织法
   苏若兰的织锦回文《璇玑图》,是艺术上的创举,将中国的回文诗一下推倒举世无双的极致。
   那么,如此精美的一幅璇玑图,到底是如何织成的呢?
   1、应该先有底稿清样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要求来梳理思路的话,我们要从织锦的“织”的技术层面以及织的过程来作研究推测,可以肯定,要织出如此精美绝伦排列有序的回文璇玑图,必然首先要打好草稿,将文字色彩、划分布阵形成底稿清样,罗列在纸上,然后按图配线织出。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图纸清样,全凭苏若兰胸有成竹、信手拈来是肯定不行的。
   2、400根线头承载了多大的难度
   我们知道,布的口面为一老布尺宽,而一尺宽的土布由500根线头组成,一寸布就为50根线头,如果除去两边各一寸宽的布边,织璇玑图的实际面积只有400根经线了,这400根经线的直径,连起来织出的布面为八寸宽。我们已知璇玑图为正四方形,那么其纬线也就是400根线头了。而璇玑图上的文字共有841字,这841字又分为五种颜色,纵横排列各29行,每行29字,五种颜色又分成线、块、面有序组合排列,这样一细想,就可知苏若兰当年织锦时的难度有多大了。
   3、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苏若兰织锦时是怎样解决染色的?怎样才能使经线与纬线的颜色巧妙对接而织出心满意足的文字来的?纬线的颜色还好解决些,五种颜色,只需配备五把梭子,梭子里装上五种颜色的线穗子,织布时,图纸上的文字需要什么颜色的线,就换成什么颜色的梭子来织就行了,但是,经线上的颜色,就不好染色了,是预先按图纸的要求计算好了染上去的,还是在织布时才一点点根据需要染上去的?若是按照图纸要求,从最底下一行字织起,长长的经线就需从最底下按照图纸上的颜色开始染起,横、竖、撇、捺、点、一字一画,有高有低,有直有斜,其变化莫测密密麻麻的排列在400根线头,而且那时候的文字还不是简化字,笔画复杂,要想在经线与纬线的交织中恰到好处的织出预想的文字,这需要多么灵巧的一双手啊。就算是你去按照图纸上字的颜色来点染,而且你还要保证这400根线头一根也不能走样,如果稍微走了样,织出的璇玑图也就不是璇玑图了,所以我推想,苏若兰在织锦时,经线上的颜色不是在经布时就已经染上去的,而是在织布时按照图样的要求才一点点染上去的,还有,我们知道,染布时还要防止跑色瀛漫,文字的一笔一划可能只占一根线的直径,点染时稍不留神,就会跑色瀛漫。如今,法门镇还有织锦巷,织锦巷口还有洗绫池的遗迹,由此可见,苏若兰当时织锦时,是不止一次的反复织了多少,她反复染反复织反复洗,不知织了多少遍,染了多少回,洗了多少次,以至于形成了洗绫池。一方洗绫池,足以见证苏若兰织锦之艰难、用心之良苦。
   一幅璇玑图,凝结着苏若兰的点点心血;
   一幅璇玑图,织就了中华历史文化艺术史上的绚丽诗章;
   一幅璇玑图,构成一座九曲盘旋、峰回路转的文字“迷宫”;
   一幅璇玑图,读不尽苏若兰的思怨情怀,思悠悠,念悠悠,千丝万缕,在一方手帕的经线和纬线中织来穿去,一丝一线牵连着无穷的思念,无穷的思念化作了千丝万线,织就了一首首读不完的诗篇,织出了一个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
   难怪窦滔看了苏若兰千里迢迢寄给他的这方手帕后,读了帕上含泪滴血的诗章,悔恨交加,大受感动,盛礼邀还,将苏若兰接到自己身边。
   难怪堂堂一代女皇武则天知道璇玑图的事迹后,亲笔作序:“朕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以示将来也”,赞叹道:“才情之妙,超古迈今”。
   苏若兰织成的《璇玑图》可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来读,亦可纵横交叉环转来读,亦可借前一个字或减一个字来复读,亦可隔行读,亦可顺读或倒读,读法不同,得诗不同。据清代乾隆四十六年《扶风县志》载:《璇玑图》可读诗9958首;(但无解读的成诗来佐证)又有史载,明孝宗时起宗道人将《璇玑图》分解为7图,可读诗3752首,后人康乃民在起宗道人的基础上又解读出诗4206首,今人仍在研究《璇玑图》,著述颇多,亦读出诗章8000余首。
   《璇玑图》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更是扶风大地上曾经盛开的一束艺术奇葩,时至今天,扶风地区的青年男女结婚时,女方都要织许多花手帕赠送男方的亲友,这习俗,据说就是从苏若兰织《璇玑图》而来的。
   至今,扶风县法门镇仍留有苏若兰当年居住的“织锦巷”,仍留有“洗绫池”等遗址和地名,县境内有窦滔墓,但苏若兰却不知所终。她虽“不知所终”,但一代才女苏若兰的名字,却永远镶嵌在扶风大地上。

共 32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璇玑图,是中国文字深奥、古奇、优美与艺术化的最佳诠释,寄托着苏若兰的一腔深情,更体现了她的绝世才情,她为寻回真爱的故事也流传至今。璇玑图出现后,历代不少有才之士纷纷想模仿它创作诗歌,更是被诸多名家解读。有的研究苏若兰其人其事;有的研究回文璇玑图诗文的风格意境;有的研究苏若兰婚姻命运;有的研究破解璇玑图诗文的读法。古今的研究者们,各出手眼,各有见地,从各个角度审视苏若兰,破解璇玑图。本文是作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个角度,探讨织锦回文璇玑图的染织工艺,从对璇玑图尺幅概念的理解、璇玑图五彩颜色的含义、璇玑图的织法三方面对璇玑图做了细腻生动独到的探析,作者发出感叹:一幅璇玑图,凝结着苏若兰的点点心血;一幅璇玑图,织就了中华历史文化艺术史上的绚丽诗章;一幅璇玑图,构成一座九曲盘旋、峰回路转的文字“迷宫”;一幅璇玑图,读不尽苏若兰的思怨情怀。思悠悠,怨悠悠,恨悠悠,念悠悠,千丝万缕的幽怨愁恨,在一方手帕的经线和纬线中织来穿去,一丝一线牵连着无穷的思念,无穷的思念化作了千丝万线,织就了一首首读不完的诗篇,织出了一个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作者博学识广,探析有理有据,见解深刻,带给读者知识和艺术享受,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26 19:21:40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有您更精彩!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26 19:32:24
  读老师的文章,学了知识,对苏若兰的良苦用心有了更深的体会,为她的深情感动,为她的才情折服。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26 19:33:02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