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满足与奢望

编辑推荐 满足与奢望


作者:北国雪 布衣,36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99发表时间:2017-03-28 09:21:23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遭遇,生活的道路更是千姿百态,往往有时候生活的态度和性格会决定一个人对周边人和事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别人对你的评判度,有的人很让人同情和帮助,而有的人却总让人觉得在亵渎同情和帮助的意义。
   自去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被村两委指任为扶贫协理员,因我是新任村干部,工作没有什么经验,更不知道扶贫工作的复杂和辛苦,稀里糊涂地接下了这项工作。当初心里只有一个最让自己自豪的是——我有更多的机会帮助人。
   我村六大片区,45户贫困户,人口141人,每一片区的贫困户由挂片村干部分户联系,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基本上和我直接联系,由于扶贫工作是这几年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信息采集繁多,工作量大,为了突出“精准”需要特别认真,几乎占据我工作的大半时间。
   我挂本村山下自然村片区,辖区共有9户贫困户,从入户采集的信息来看,绝大多数贫困户是“精准”的,但也有一些我认为是在的“边缘上”的。
   进入扶贫工作一年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户是——曾连招,县政协办邱瑞生挂钩帮扶的贫困户,这是一个86岁的老媪,虽然年纪这么大了但神志还算清晰语言不糊,身边还有一个共同生活的孙女,家庭人口二人,住房条件是4间二层的土坯房,住房是在1983年我村遭遇6.16特大洪水之后从低洼地搬迁到此而建的,到她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栋历经几十年风雨侵蚀、土墙上的石灰板斑驳掉落、屋顶上瓦砾翻飞的老房,看上去真有一番残垣断壁之感,之所以我要说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老人住在这样破旧的土房里而心生悯情,而是这个老人生活状况这么差几经我们解释扶贫政策却并不提什么要求而感到意外,她的第一印象给我的感觉和别的贫困户有点不同,每一家贫困户我都去过,情况都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帮扶需求也有所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每一户只要提到帮扶政策,能给的他们都要,有的甚至把我们当做只要提出要求就能解决的救星,甚至有的还会提出一些莫名其妙超乎政策之外的要求,而她并不提什么帮扶需求,唯一的心愿就是想希望我们能不能给她争取一个五保人员的名额,或者免费送到乡敬老院生活,我第一次去看她户口本的时候,本子上只有曾连招一个人信息登记,奇怪的是和她共同生活的孙女(陈超兰,残疾人唐氏综合征)并不是在同一户口本,这让我对这个残、老相加组成的家庭产生一种疑惑,或许是我出于心理原因,很想解开这个家庭的结构秘密,或许能更好地引用扶贫政策帮助她,从她的生活现状看,我很同情她,就不要说她年纪这么大了,就凭她身边一起生活的残疾孙女就可以认定她属于“精准”范围。这样的老人确实存在着生活实际困难,作为一名扶贫协理员,第一次入户调查,就觉得应该为她做点什么。下面是我和县政协办干部邱瑞生第一次去她家时的一篇日记,解析她跌宕错综的家庭史:
   “老娣,你找我有什么事啊?”
   “老伯嚒,我们想到你家了解一下情况,我们是精准扶贫调查小组,你是精准扶贫评议小组的推荐对象,现已被县扶贫办确定为贫困户,今天我们特地到你家再次落实你家的基本信息概况,请你坐下来跟我们谈一谈你的家庭实际情况。”
   这是我和县政协办邱瑞生主任到本村贫困户曾连招家和她见面时的第一句对话。邱瑞生是贫困户曾连招的结对帮扶人。
   初春天气,微风带寒,虽然今天没有下雨,天空却依然一片阴沉,十多天的连续降雨在曾连招凹凸不平的内坪留下了几泽水渍,下午三点多,我们踏进曾连招的屋坪,几只觅食的母鸡在不停地来回走动,见到人来了,倏地钻进旁边的矮屋里。
   刚刚从浴室出来的曾连招在其孙女陈超兰的扶携下来到客厅里,这是一间三十多年前建的土坯房,石灰壁已经没有反光的功用,本来又是阴天,光线不太好,我帮她揿开墙上的电灯,屋里可以做笔记了。这是一个80多岁的老妇人,脚不灵活蹒跚的步履使她从门口到屋里显得有点吃力,和一个30多岁的肢体残疾女人似乎相互对扶,走进屋里后,老人坐在靠背椅上,一双弱小无力的腿不知什么原因一直颤抖着,尽管小桌上没有泡茶的茶具,但她还是客气地说要为我们倒茶,我们婉拒了,这是我入户调查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个户主。
   政协办邱瑞生与与曾连招对坐在一张小四方桌上,打开调查日记本,开始了调查问答,这是一段邱瑞生和这个老人的对话:
   “老人家,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曾连招。”
   “今年几岁啦?”
   “今年86岁。”
   “一家有几个人生活?”
   “我现在2个人生活,我命苦,2个儿子都先我而去,大儿媳改嫁,小儿媳远走他乡,现在只有一个残疾的孙女和我生活在一起。”没说几句话曾连招老人咽声哽气眼里充噙着泪花。
   “有养鸡养鸭吗?”
   “没有粮食,只养了四只母鸡,平时买不起肉,我们就用鸡蛋来当肉吃,补充一点营养。”
   “你种了谷子吗?”
   “没有,我年纪都这么大了,现在连走路都成问题,坐到凳子上脚也颤抖得厉害,没有能力种谷子,我这孙女也是残疾人不会劳动。”
   “那你日常生活靠什么维持?”
   “这些年政府这么好,给我评低保,低保一个月可领80元,加上农村养老保险110元,每月共可以拿到190元,有了这190元可以用来买米,我们不至于饿死。现在政策怎么好,,要不,可能我早就死掉了,非常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那你今后有什么发展打算?或者有什么需求,可以跟我们说说。”
   “我年纪这么大了,我也没有能力发展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对我来说都是一句空话,无能为力了,我没有什么需求,同志哥,我只想你们给我评上一个五保户就心满意足了。”
   老人旁边坐的三十多岁的残疾女人可能有语言障碍一直不说一句话,只是怯生生地看着我们。
   一段简单的问答,这个老人的家庭、生活情况基本清晰了。
   我挂本村山下组已有几个月,对本组各户基本家庭情况有大致的了解,曾连招户家庭史比较复杂,其实她刚才所说的两个死去儿子都不是她亲生的,曾连招是原户主陈赞庭(十多年前已故)的二婚妻子,嫁陈赞庭以后没有生嗣,她刚才所说的二个儿子其实并非她所生,是陈赞廷前妻生的,三十多年前那个大儿子在三联伐木场上班,在一次外出检尺时发生车祸因公亡故,大儿子死后大儿媳改嫁他人,扔下一个残疾女儿,就是现在和她生活在一起的这个三十多岁的女子,大儿媳因年轻亡夫,不久便改嫁,改嫁十多年后,二婚夫又因病亡故,在二度家庭生活中因和二婚夫前妻的子女无法融洽,遂又重新回到本村暂时与原婆婆曾连招生活在一起。那个第二个儿子就在两年前也因患癌症离世,二儿媳和孙子孙女也因种种原因远离他乡,由于没有实质的血缘关系,极少回家,几乎没有履行赡养义务,这个眼前的残疾女儿,又因改嫁的大儿媳想在武平购买安置房,被政策所困设法增加人口数额,为获得政府较大的经济补助,大儿媳就把这个残疾女的户口迁至平川镇,导致老人成了一个实质意义的五保户。历任村干部都曾经为她向民政部门反映实际情况争取五保户名额,但因在法律框架内有名誉上的直系亲属赡养关系,碍于这个现实中稀疏无实的家庭成员情况,使民政部门也一直遵章守法,多年没有解决其民政身份归属,无法列入“五保户”范围,于是便出现这样尴尬的现状。
   年轻的邱瑞生在政协办工作,如果不是这次精准扶贫结对挂钩入户调查,他很难接触到这样的老百姓,听着曾连招苦闷的讲述,他在笔记本里每记下一段文字的时候都在不停地摇头,并不时地仰头对我说:“在这里可能没有比她更苦的人了”。
   苦,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人,司空见惯,不感到奇怪,就我的上辈而言,可能生活得比她更苦,但生活水平有着时代的不同概念,每个时代对苦的理解和感受有所不同,我们经常自诩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却难掩隐社会的某些不曾被意的角落,听到曾连招这个老人回答邱瑞生有什么需求的问话时让我听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同志哥,我没有什需求,能给我评一个五保户名额就可以了。”听到她讲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此时似乎被什么东西撞击了一下,一个善良的老人,经历了近乎一生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许多的无奈和情怨难以言明,在生命的暮暮之年,却对随口可提且我们有可能给她解决的某些生活条件无所苛求,仅仅一个低至让人心寒的要求也要让她在86岁高龄还为之乞求,这个近乎是个不算要求的要求让我突然感到我们政策、我们的社会究竟哪里出问题了?连一个老百姓正常的小小实际要求都如大事般地反复诉求,而且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这正常吗?我们的政策是不是该作一些合理的调整,对这种情况的老人作实际认可。
   做为一个村干部,我深深地感到内疚和不安,面对着眼前的情景,虽然知道许多事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作为一个时代的责任者,在政策出现弊端的时候绝不能袖手旁观,我郑重的呼吁,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一定要予以修改和调整,让我们的人民百姓真正体会到这个社会的温暖和制度的优越性。
   走出土坯房,回头一望,但见这栋房子的西间,因近日连降大雨,塌下一扇土墙,塌墙断瓦的景象,使我又在想有几个人来看过这栋瓦房?是不是随着曾连招年龄的逐老仅留她一日三餐之席夜眠三尺之地而无需修缮?我拿起照相机,拍了一张随行入户照片。
   2016年3月29日。时隔一年,许多事在时光的消逝中变化着,曾连招的生活状况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但那四间土坯房却换上了红色的树脂瓦,去年冬天,乡管站下拨危房改造指标,我竭力争取,为她报上一个名额,结果如愿以偿,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善举,要功归于扶贫政策,但深感自己不枉初心,我无力改变她这样那样的生活条件,甚至是她几乎不算苛求的心求也无法为她办到——把她列入五保户,但起码可以让她有一个安心遮风挡雨的屋顶,风雨来临时不必搬盆拿钵装漏雨水。当我每一次去看望她的时候,她总是千恩万谢我的关心,其实,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我本应该做的事。
   “裕安居”是我村贫困户安置区,也是为地质灾害户、低洼地户及贫困户易地搬迁设计,考虑到贫困户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建设用地以及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因素,把易地搬迁的贫困户集中安置,这个设想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村两委也开村民代表大会,得到绝大多数的代表支持,顺利地开工有三大理由主要为主要支撑:一是开发“裕安居”配套美丽乡村建设,二是解决地质灾害户、低洼地户搬迁无建设用地问题,三是为本村以后五保人员提供永续利用的住房保证。
   摸石头过河是每一件未曾经历的事都会碰到的过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事例,村两委班子千辛万苦争取到安置区建设地规划和项目建设资金,想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减轻建房经济负担却被曲解为村干部聚金敛财的弦外之音,我为从外面听到个别易地搬迁贫困户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说这些负面的话感到心寒,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极个别贫困户别出心裁抵拒扶贫政策,竟在村财拮据情况下村部还为其易地搬迁筹资完建的搬迁房已经完全具备入住条件下却拒进入住,我无法理解他们的怨怼,只能忍受做一个村干部的委屈,用一句最常说的老话去评说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用有借鉴意义的事实来导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扶贫政策的温暖,或用诸多的历史事实来证明:如前伊拉克政府、叙利亚政府、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南联盟在一夜之间遭推翻以后这些国家的人民幸福了吗?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吗?只有在失去幸福富裕的生活后任凭动荡的社会现状伴随他们回味远去的和平与安宁。我承认,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有很多失误,和贫困户的沟通不够,或者方法不对,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贫困不是一个光荣的称号,还有很多人的生活条件可能也跟你差不多,为什么他们没有被确定为贫困户?而你标着贫困标签的时候你看到多少双群众的眼睛看着你吗?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扶贫机会,只有我们的国家才花这么大的政力人力去做这件事,我们的政府从上到下每天有数不清的干部不问晨昏都在把扶贫工作当作政治工作来做,其中的艰辛和付出我们可想而知,不要因为一句善意的劝告而产生不明不白的对立,当你把帮扶政策和奢欲绑在一起的时候,即使再多的馈赠也变得毫无意义。
   又是一个三月天,春暖乍寒,和去年这个时候相差不了几日,再次来到曾连招的家里,我进门的时候看见她还是坐在那张靠背椅上,那个看上去总是一脸怯生的孙女也在旁边,她告诉我自己的一只眼睛越来越模糊了,一米之内才能看清我,要不是我说话了还不知道是谁呢,她的那双枯瘦的腿似乎颤得更厉害了,我问候了老人家,并转达了政协办邱瑞生问候,这次她却跟我说:“请你转告县里的那个小伙子,弄不到那个五保户就算了,别难为人家。”我的心倏地为之一动,这次来我本想告诉她转五保户的事可能希望不大,但我不忍说出口,留在心里,希望有一天我告诉她时这事是真的。
   窗外虽然是灰蒙的阴天,但云的一角似乎就要裂开一个口子,让阳光透过口子给大地一柱亮光,所到的地方就会温暖。
   曾连招老人的豁达使我感受到她忍受生活的痛苦转成对生活的微笑满足,很多人被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潮冲击得私欲膨胀的时候她却安隅于心灵的净地,相比之下,一些贫困户连一个平常的微笑、一句感恩的言语都需要勉强的付出、表达,我们即使投入再大的力量也难以走出心灵脱贫这块难以攻坚的固地。

共 52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可是由于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还不能真正实现应扶尽扶。文章中的曾连招,八十多岁的老妇人,与残疾孙女相依为命,两个人都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可因在法律框架内有名誉上的直系亲属赡养关系,她提出的评一个五保户名额的要求却满足不了。作者怀着悲悯情怀,把入户走访以及尽己所能的所见、所闻、所为写下来,通过实际案例反映出扶贫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发出呼吁。同时对个别贫困户曲解扶贫的行为表示无奈和愤慨,对扶贫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进行了反思,结尾对曾连招老人豁达的心胸表示赞许。的确,物质上的脱贫固然重要,心灵脱贫更重要,需要贫困者与扶贫者共同努力。推荐欣赏。 【编辑:执手今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3-28 09:40:57
  很接地气的文章,反映贫困者的现实生活,同时对于健全完善扶贫政策有一定启示意义。祝作者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北国雪        2017-03-28 14:10:31
  谢谢编辑老师精实的按语,远握,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