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闲话心境(随笔)
佛家有“心地福田”之说,心地,即心境,心地好,境亦美好,故有“境由心造”之格言。然,心地如何造成“福田”,这就须佛家所讲求的“因缘和合”方可。譬如一粒种子,要想长成苗木,种子乃为因,土壤、空气、阳光、水分、肥料等等皆为缘,以此而推之,心境,心为因,境为缘,那么,这个“缘”都包括什么?环境、气候、温饱、七情、六欲、疾病、灾祸等等等等。心之地,面临这么多的“缘”,又该如何造成“福田”呢?
窃以为,心地之缘虽多,要想造出“福田”,态度是极为重要的,秉持良善态度,具足恒常心态,顺其自然,慈爱立行,不争不悖,随缘而化,即为好态度。
我原不认识大明寺方丈澈性法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师寻名问姓,登门找我,我从未与和尚交往过,见他轻轻一脚迈进房门,双手合掌,口念阿弥陀佛,我竟不知所措。正是七月炎天,屋里热得像蒸笼,我只穿背心短裤,热得心慌,可法师却一袭袈裟,项上挂一串念珠,扎着绑腿,头顶烈日,正午赶来,我沏好茶,劝他脱了袈裟凉快凉快,他只说不方便,落坐后摘下念珠,一边捻一边说明来意,原来,一家佛教刊物要有关大明寺的资料,法师想让我帮他整理完成,他一口一个“先生”地称我,加之“因缘具足”、“法喜充满”等佛家词语,让我无法推脱,就冒然答应了。屋里太闷热,我们两人都冒汗,我将扇子递给法师,再次劝他脱掉袈裟,他仍是不肯,仍说不方便,我说屋里没旁人,方便着呐,他轻轻道出两个字:持戒。
这一刻,我忽然觉得,就我们二人而言,同在一屋,同受酷热,他坚持不脱袈裟,这便是态度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仪态壮严,心中常持戒律,这就是一种心态,具足这种心态,“境”就由心所“造”了。然而,心境的妙有还不仅仅这些,心境的妙有仍表现在心态上:法师起身告别,说他还要去电信局交话费,我送他出了大门,回屋后发现,他把脖项上挂的那串念珠忘在床上了,这串念珠,显见为木质,却极为精致,珠粒儿比豌豆粒儿稍大些,光滑圆溜,褐中泛红,下面用细丝绳绾着花结,花结下面吊着两条絮子,絮子上的小珠子,同样为木质,却小得精致,小得可爱,挨挨挤挤地串成两条儿。我想,念珠是和尚的标志,忘了念珠,和尚该有多急的,得赶紧给他送去,又一想,这事还不能声张,让别人知道和尚忘了念珠,一定会笑话和尚的。
于是,我将念珠紧紧握在手里,正好握满一把,追到电信交费处,见法师正排队等候,我轻轻碰他一下,说你忘东西了。澈性法师见是我,笑笑说没忘什么呀,我拉他出人群,悄悄说,在我手里攥着呢。我让他伸出手,怕被人看见,就手握手传到他手里,不料他一看,乐了,朗声笑道:“缘份,缘份!这串念珠跟你有缘,来,送给你。”他还说,这念珠是他前年去台湾拜访星云法师时,星云法师送给他的,是檀香木的,凑在鼻子上一闻就知道了。今日你既有缘,就给你戴上。他个头矮些,让我低低头,他就这么当着众人的面朗声说着,旁若无人一般,给我戴上了念珠,还叮嘱我:至少天黑以前不要摘下。
我以为,这就是心境了。本来是忘记了,到他这里却顺其自然,成了缘份。我耽心被别人看见,会笑话他,他却坦然,不以为然。而且,这刻儿,他的言行,既不是装模作样,更不是故弄玄虚,那么的坦诚,那么的随意,既见佛智,又显本真,心底清澈得就像他的法号“澈性”二字那样。
这便是态度,这也是心境,心态好,心境就好,心境好,心地便成福田。看来,境由心造,确是如此,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