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天地事】苍凉而丰盈:近代南陵徐氏乃昌先生小记(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天地事】苍凉而丰盈:近代南陵徐氏乃昌先生小记(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15发表时间:2017-04-06 12:51:11


   一、
   其实就是一种秋深欲冬的感觉,觉得只有这样的季节才适宜,还是在向晚,落叶萧萧肃肃的,在西风残照间。黄昏每每仅是个瞬间,天是一天比一天黑得早了,早晚薄凉,需要一件件加衣服。
   时间也是,触手苍凉,如拂过徐先生曾经嬉戏居住的那九十九间老屋之木质栏杆。如今只遗存了很小的一部分,即原大厅后走马楼两进两层二十四间,已蒙上些许灰尘。民国的时候,这儿已蜕变成玩灯、耍猴、唱扁担戏、演倒倒戏的场所。豪华的颜色也消褪趋深了,绚烂之后转取沧桑,却也丰盈着,叫人念想。
   我们相距得很远么。一个世纪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内里发生了许多,忧忧患患的,也一定有始料未及。我此刻就把自己当做一个过客,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猜测着。而你被浓浓的香烟弥漫了,看不真切。
   于是,我想象自己如何向你靠近……
   某日,芜湖市里来了一干文友采风,引去南陵县城陵阳西路之徐家大屋。有很多间的,叫大屋,只是习惯而已。这儿原本离我的单位宿舍仅仅不足半里,有事时也曾路过,没在意,所以熟悉而陌生着。如今,一把并不锈蚀的门锁把我们拒之门外了。经打听,知是在修缮中。大约是要修旧如旧的。这是硕果仅存的故里文化了。可是,它依然半遮半掩的,不能觑得清楚。徐家大屋或许见证了吾乡吾土的一部分历史,也或者只是某个衰落王朝的片段或注脚。
   据县里人说,徐家大屋原本有门楼,高高地临街独立,黑漆漆的铁皮铜环大门。左侧砌有雕花上马石墩,门两边墙嵌有拴马石,有八孔,进门迎面是照壁墙。朝南有东西大厅。厅内方砖铺地,有红漆圆柱一对,柱脚垫有镂花石鼓,造型逼真。两大厅均四进到后,两排两层,六十六的走马楼。大屋内大小院、巷子、天井、走廊与甬道相衔接,曲径通幽,移步换景。除此而外,亭台楼阁,回廊曲槛,均精工细作,非官宦人家无此手笔,却也透着一股子书卷气。有水榭名曰“怡亭”,玉石栏杆围着,池上千百朵莲花,红白相间,芬芳四季……
   九十九间,几近于圆满了,也只能算是昔日的辉煌了。在南陵评选的10大历史名人当中,徐家就有两位,南陵自西周以来近2500年的两位。一位是徐文达,也就是这幢99间大屋的主人,而另一位就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徐氏乃昌先生了。我当初也忝为专家评审组成员之一,算是亲眼目睹了徐家的荣耀。
   大地始终是凝固而沉默的坚守者,漂泊迁徙、生生灭灭的只能是人类。比如皖之南陵,我就始终不知它来自江北或江南某处的真实面目。时间愈久,就愈疑惑。索之风烟过往的县志,所得也就在西周古矿冶炼遗址、东汉末年周公瑾佳配绝色小乔,以及诗人李太白和小杜的行色匆匆和锦绣诗章之间。文韬武略,渔樵耕读,也就仅仅如是,不过闪现瞬间的精华罢了。一山两河,地倾东南,朝代更迭,战火频仍,毁灭几尽,大多已横卧在依稀仿佛的记忆中。可以诗意触摸的,也就是后人含辛茹苦拾缀的断编残册了。在历史的街角里堆积着,成为纸上的风景。而这也依然是你回报乡亲的辛苦,也或者乡亲们因为这而缅怀你。你很多时候是漂泊的,尽管誉满京沪,最终还是客死他乡。你一直在路上么?
   没有什么物质的存在,不是在时空中。即便深入骨髓的意识形态,也是能可圈可点的。当面对徐家的深宅大院,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息,那是沧桑苍茫,也许还有无奈的气息。它无语,可是我不能熟视无睹,甚至无动于衷。倘若在数千年的缝隙间能够寻找出一些足够珍视的遗存。我以为,徐家大屋并不是唯一。因为可掬可抚的背后,一定还有一双手。那双手就像我们小时候做捏泥巴游戏一样,那么三下五除二,于是,就有了尘世间的许多曲折离合故事。故事还长了腿脚,四处蔓延。
   我其实一直在找那双手。可是手掩藏得深刻,无法轻易得见。
   南陵在很长的时间里,工商业,乃至文脉是水平领先一步的,可是末了留给我们的却是农业。也许,农业足够诗意吧。于是,就这么浪漫至今了。触手苍凉而丰盈,当我面对近世南陵徐氏乃昌先生,以及徐家大屋之时。
  
   二、刊成闺秀百家词,好事南陵合绣丝。
   堪笑痴儿保孤本,至今还是宋元时。
   ——南陵徐积余乃昌,尝刊《清闺秀词集》初二编。无专集者,别为《闺秀词抄》。凡百数十家,搜罗不易。缪筱珊序君《随庵丛书》,引顾涧薲语,谓宋元旧本,日渐散佚,宜复刻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后千百年为今日也,云云。《随庵丛书》初二集,皆宋元本,其中有假之他人者,亦有不甚可信者。他刻若《许斋》、《积学斋》二丛书,则近人著作也。闻所藏已尽散,其佳者多归天津李嗣香。
   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北京燕山版)之第46有上面这首给徐氏乃昌之七言绝句。说的是徐先生致力于收藏、刊刻与出版也。其中“堪笑痴儿保孤本”一句,非个中人不能如此肯綮到位。
   关于徐先生乃昌之生平,各藏书、金石和出版志屡有介绍,网络也可搜索得之,然大多前后矛盾,或语焉不详,于人于事无补。《南陵文化丛书》和《民国以来藏书家刻书举隅》之相关章节有传略,乃知一二。
   徐氏,名乃昌,字积余,晚号随庵,系吾乡安徽南陵之上北乡十都一图汤村徐(今工山镇山峰村)人,一般以为清同治七年(1868)12月11日生,民国三十四年(1945)1月28日卒于沪上,享年七十又六。而《续补藏书纪事诗传》记徐乃昌: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9岁。然从《徐乃昌日记》第32册上徐氏亲笔所记“丁丑年,是年七十岁”的事迹看,徐氏应属年过古稀。
   徐先生乃昌生于南陵,是在县城的大屋里,还是于原籍上北乡,已经没人确切知道了。能够知道的,是他曾依伯父文达生活,也就一定在这幢大屋里走动过,更有甚者接受过子曰诗云的启蒙教育。在他编纂的民国版《南陵县志》里,他对伯父文达和堂兄乃光做过传略,算是有所回报也。10余岁时,他从苏州书家姚孟起学。弱冠后,离家自立。他是否少年时期就有鹏飞万里,做逍遥游之志呢?起点高是当然的,也是很多名家的共通点。
   光绪十九年(1893),他以优贡至南京中乡试,为举人,援例候补知府,分发江苏。彼时江苏、安徽和江西为江南省,合称三江。这时开始,徐先生乃昌开始了为官宦游之路。光绪二十七年署淮安知府,继而特授江南盐巡道,兼金陵关总督;主办江宁积谷局,通州、金陵厘捐,淮、海、徐赈捐;督察通海垦务。因其优秀之政绩,出类拔萃之才干,得外务部侍郎徐寿明之器重与举荐,奉旨交军机处记存。不久,提调江南高中、小学堂事务,总办江南高等学堂,监督三江师范学堂,也即今南京大学,特派至复旦大学毕业考试监督。又督办淮海盐总栈、兼沙漫州(十二圩)缉私,会办淮南盐务公所。光绪三十年,清政府派遣江南学生近100人赴日留学,学习军事、铁路、造船实业与师范教育等,徐先生受总督端方委派总领其事,并在日考察政务,赏戴花翎,钦封二品衔。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了,好在他勤勉有加,左右逢源,一路顺风。期间,光绪二十六年许,徐先生乃昌抵广州,与刘瑞芬之千金刘世珍联姻。而刘瑞芬系安徽贵池县人,由驻英、法、德、意、奥、比、荷七国大使任满回国,时任广东巡抚。徐先生外孙张光武先生2007年3月13日在《文汇报》撰文曰《城南忆旧》,文中有言:
   母亲徐姮,字筱畹、小宛,安徽南陵人,为近代版本目录学家、金石碑拓学家、藏书家和出版家徐乃昌(积余)的爱女,外祖父徐乃昌及舅公刘世珩(清末著名外交家刘瑞芬之子,清末民初大出版家、收藏家)与张謇、张詧兄弟友情甚笃,外祖父与四祖父又同出常熟翁同龢门下。1905年,南京三江师范学堂改为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外祖父出任学堂总监(相当于校长),此前他曾与缪荃孙等人专赴日考察教育。1903年,外祖父徐乃昌积极推荐并促成了对四祖父张謇一生事业有重要影响的赴日考察之行。这一年二月,张謇收到徐乃昌寄去的日本驻江宁领事天野恭太郎的邀请书,受邀赴大阪参观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并考察实业、教育,同年5月22日成行。外祖父还是四祖父事业开创阶段的积极支持者,早在1899年,四祖父创建大生纱厂之初,身处最艰难之际,他得到了来自外祖父和舅公等人的支持,他们曾连续几天为大生纱厂事长谈,又曾亲赴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等处考察。后四祖父筹建通州师范学校,又得到外祖父的支持,1902年底,通州师范学校已建成,四祖父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寿松堂匾题跋,云:“建学事兴,马齿五十,南陵徐太守(指徐乃昌)赠松为寿。自维衰落,不足辱太守之爱,移植校庭,庶永嘉惠。岁寒相冒勖,窃志之已”。
   文中提到在北京时,徐氏乃昌曾就学于大学士翁同和门下。而翁同和亦系光绪帝之师。另有记载,云徐受翁之赞誉,称其“翩翩佳公子也”。又,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云,其为文廷式门人,刊本《云起轩词钞》和江宁王氏娱生轩影印家藏手稿本,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后出,并附录《文芸阁先生词话》等等。故徐系翁,抑或文之高足,莫衷一是,抑或两者兼是,也有可能。
   戊戌维新期间,徐与康有为、梁启超、张謇、江标等创办新学堂。民国九年始,襄助张季直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盲哑学校、南通图书馆。继又受命为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刘坤一等办理外交事务。据《谭嗣同与维新派师友》一书云:
   1897年,谭嗣同居南京时,担任了《时务报》董事,常撰文宣传维新思想。是年,他约了几位友人即郑孝胥、缪荃孙、蒯光典、刘世珩、茅子贞、杨文会、徐乃昌等创立了一个测量学会。郑孝胥后因故未参加,徐乃昌、刘世珩除参加测量学会外,还和谭一起创办《矿学报》于金陵,刘担任报馆总理。
   说什么呢?拜名师,娶名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既有案牍之劳,也有丝竹之娱,这就是徐先生乃昌之真实生活写照。
   辛亥后,徐氏乃昌旅居上海,与书画家陈夔龙(字小石,原北洋总督)、萧崖泉、姚虞琴、李瑞清、吴昌硕、黄宾虹、王一亭,研究版本学者费念慈、吴大徵,金石考证家叶昌炽等组织贞元会,吟诗作画,互为唱和。与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王一亭设立慈善机构,名仁济善堂。并为旅沪同乡建徽宁会馆。民国二十年,安徽水灾,徐氏遍访皖籍同乡大户,募得巨款,径汇故里南陵。其寄居沪上,亦念旧也,悬悬于乡里乎!我想是的,否则他怎么会做这些事情,并且答应余谊密,从事许多地方志编纂工作呢。
   其实,如果细细推详,与徐先生交游之文人,远不止上面所列举。据《缪荃孙年谱》《艺风堂文漫存》《缪督庐日记钞》等记载,徐先生乃昌与交尚有陈宝琛、陈三立、缪荃孙、沈曾植、褚德彝、李葆恂、朱祖谋、罗振玉、王国维、傅增湘、柯昌泗等名流。从政是为实现理想,还是为稻粮谋,吾不得而知也。再如果,我们反复搜索,在历史的细枝末叶间苦苦寻觅,无论在政界,还是学术文化界,徐先生均已步入当时巨宦名流之列。无乃徐先生乃昌20岁,在北京琉璃厂书肆初识缪荃孙,并自此交厚,一生不渝。缪先生曾语人曰:“我的‘艺风堂’清人文集虽有千种之多,但比起‘积学斋’,只是小巫而已。”徐氏乃昌以藏书之多、之精,海内闻名,时人誉为藏书巨子、刻书大家,与彼时南浔刘氏“加业堂”、常熟翟氏“铁琴铜剑楼”齐名;与其戚谊安徽贵池县刘世衍“聚学轩”相伯仲。而徐、刘二氏为吾皖省出版界之作出大贡献焉。
  
   三、
   徐氏之室号“积学斋”,富于藏书,古今版本,种类繁多。徐氏藏书,亦刻书著书,内容宽泛,涤洗得当,纷杂排列有序,如典籍经文,诗词歌赋,水经地释,花部农谈,兵刑礼乐,金石碑帖等,广博而精深。其中自撰自刻有《南陵县志》四十八卷(民国初年)、《南陵建制沿革表》一卷、《金石古物考》一卷、《续方言》一卷,《汉书儒林传补遗》一卷。自撰尚未刊行有《积学斋藏书记》《随庵珍藏书画记》《金石目》《吉金图》《安徽省金石图》。精选所藏善本古书(其中不乏宋元版本)重新校刻有光绪二十四年完成之《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百家》十集一百家一百零七卷、二十六年完成之《郈斋丛书》二十种五十七卷、三十年完成之《皖词纪胜》一卷、三十四年完成之《随庵丛书》十六种三十八卷、宣统元年完成之《闺秀词钞》十六卷、三年收录其师友诗稿《怀豳杂俎》十二种十七卷、民国五年完成之《随庵丛书续篇》计十种三十九卷、十二年曾影印刊刻《宋元科举三录》三卷、同年还有单刊之《玉台新咏》十卷、《徐文公文集》三十卷、民国十三年影印刊刻有《锦瑟集》一卷。
   凡经徐氏校刻翻印之旧有典籍,并附有例言札记,详加注释,其中不乏善本乃至海内孤本,赖以珍藏刊刻才免于泯灭。《玉台新咏》系影刻明赵均“小宛堂”版本,好利之书贾尝以徐本充赵本索价,可见刻印精制,已达上乘。徐氏与张元济、李拔可、陈叔通、缪艺风、吕鹿笙等研究古籍印刻,为清末私家藏书刻书之代表人物。张静庐先生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指出,它“在中国为最精”。在提到董康、陶湘、刘世衍、徐乃昌等15位代表人物中,徐亦名列前茅。

共 740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开篇是对南陵县城陵阳西路的徐家大屋进行了描述,从大屋坐落到外观布局极尽笔墨,使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韵味,接下来作者对屋主人徐乃昌生平以及家族的回顾,让读者了解到他出生望族,并且博学多才,是著名的学者、藏书家,,历经历史的蹂躏,他还为中国的传承和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这一切的历史已经定格在昨天,正如作者感叹到“往事沧桑风华尽,老屋旧忆痴人梦。不过一切以及湮没在岁月里了,叫后人唏嘘。”文章文笔凝练浑厚,引古论今相结合,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好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4-06 12:54:45
  徐乃昌是了不起的学者藏书家,他对安徽南陵乃至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都做出了贡献,让人钦佩!老师写得很精彩,欣赏老师佳作,感谢赐稿,祝创作愉快,万事如意春安吉祥!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