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某人杯】《旅顺口往事》的读书笔记(散文 征文)
写这篇文章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好友芳把《旅顺口往事》一书交到我手上并且读完后,我陷入了沉思。思考,不是因为敏感,而是被深深的触动。没有什么能比文字更能表达我的情感了,于是有了这篇不长不短的文章。
读书笔记之一:一座小城·一个女人·一生梦想
在我的眼中,旅顺口这座城不算大;在我的手中,《旅顺口往事》这本书的厚度也不算薄;在我的心中,当一个叫素素的女人把一座小城的五千年历史放在了一本叫做《旅顺口往事》的书中的时候,却深深地再次感动了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放下书,凝思片刻却情不自禁又拿起来握在手中,窗外槐花串串绽放,室内书香沁人心脾,书香与花香让我的内心里思绪如潮——为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为作家素素的执着,更为自己的人生梦想。
站在今天的旅顺口,凭栏远望,腥咸的海风吹拂着脸颊,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可是,在平静的海面下面那些被时光击沉的的历史碎片无法成为被尘封的岁月,而这些历史碎片总会不时在我们内心深处掀起滔天巨浪。旅顺口——当我凝视你这个饱含富贵祥和的名字的时候,那些血腥的岁月那些迸溅的血泪那些辛酸的苦痛那些屈辱的历史会不断的像电影一样在眼前腾空而起;也想抚摸这座城市的过去一切,可是总会像一个老人一样近乡情更怯不忍心去触碰不敢凝视不敢抚摸。战火不断的叠加屈辱,战争毁过这里的一切——中国的近代史读到这里的时候总是让人咬牙切齿甚至拍案而起,一段小小的骨渣一颗锈迹斑斑的弹片无不浸透着战争的罪恶与丑陋,人在这里心里很痛,心痛的更让人窒息。素素,作为一个女人,形单影只的你是如何穿梭在枪声战火中的呢你又是如何让自己在战争的阴霾中呼吸呢你又是如何在不堪一击的土地中迎风而行呢?即使我走在街上,内心深处都会下意识的感受到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某个战争贩子的走路声某段民族英雄的呐喊声,会有一声声枪声穿过耳边会有一把战刀伸出会有一片鲜血溅起——一座小小的城市在承受着大清王国的懦弱背负不可承受之重的民族灾难时,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这样的词语已经苍白无力了。历史,可以一挥手终结一段灾难可以一眨眼埋灭一场战争,而这样的记忆却却始终不会抹去。旅顺口波平浪静,军港的夜晚灯火璀璨,今天的繁荣与发展,祖国的振兴与富强,让我们的心中升腾起民族崛起的自豪与国家强大的骄傲。可是,一本《旅顺口往事》让渐行渐远的历史与一个儒雅知性女人探索的背影交相叠加,是的,直面旅顺口往事直面这样的历史碎片时素素的内心一定是高处不胜寒的颜面一定是起舞弄清影的故事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交椅一定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神话吧!
我知道,一本书承载不了旅顺口的所有历史,一本《旅顺口往事》也不会容纳所有的往事,我用心读着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凝聚和沾满着历史尘土的气息,我用心读着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散发着战争硝烟的味道。一本《旅顺口往事》,不仅仅是旅顺口的往事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伤痛史,更是一个女作家耗时五年时光凝聚四年心血孕育的篇章——这让一个作为读者的我这让生活在这座小城中的我为之感动:当一个女人把最美好的四年时光都付诸在一座小城中的历史上时,当一个女人把最美好的四年时光都穿行在寂寞悠长的历史隧道中时,当一个女人把最美好的四年时光都沉浸在旅顺口的心酸与苦难中时,当一个女人把四年的时光都凝聚在一本《旅顺口往事》中时,我可爱的旅顺口啊,当她轻抚过你每一块陶片每一块弹片每一处遗迹每一处土地时,当她为你肝肠寸断为你怒发冲冠为你埋案疾书时,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滋味翻滚心间呢?旅顺口啊,当一个美丽的女人一步一步丈量着你五千年的岁月时光时,当一个儒雅知性的女人肩起了你五千年的历史时,当一个女人就这样伏案独舞即使心力交瘁也无怨无悔时,此时我已泪流满面。许多人的四年生活尽显潇洒时尚喧嚣繁华,而素素的四年生活在兵戈铁马惊涛拍岸伏案疾书之中。只是,回首四年的生活,有许多人有许许多多人都在感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以致两手空空碌碌无为,而你,四年的时光折叠出一本书的厚度,不,是折叠一座城市五千年的厚度。文学的殿堂中添了一篇华章,一个女人在生命中又竖起一座文学的丰碑,人生就在这样的努力中舒展完美,而这样的丰碑这样的完美带给我的是坚定执着是激励与求索。
我不喜欢追星也不喜欢颈仰,在某个时刻任何与文字与文学无关的事物都是累赘。此时,素素身上所有身披的光环所有头上的皇冠被一一放下来,优雅的文字鲜活的思想滋润文学的生命力繁华思想的穿透力,喜欢与智者喜欢与灵者喜欢与写者喜欢与文者在心底里做一场对话时刻。一个我与另个她穿越时空心与心交流交流担当交流文学交流梦想交流生命。虽然现代人都喜欢标榜头衔喜欢炫耀地位喜欢摆阔喜欢财色甚至喜欢拼爹,而我不喜欢更不喜欢装腔作势指手画脚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的人,脚踏实地的做永远比沽名钓誉的说更能凸显出人格魅力思想张力与生命风采。必须承认,写作在我生命深处如佛教徒般虔诚,文字的吸引力文学的生命力以及梦想的光芒穿透心灵黏合灵魂让我与之相偎相守,虽然蜕变化蝶之前更要承受苦难。我不知道在素素的心中这个文学的梦想蛰伏了多久才激发她动笔完成《旅顺口往事》,我知道从《笔直的阴影》一文到《旅顺口往事》一书跨越了近16年的时间;我不知道在素素的心中文学的种子什么时候深埋入灵魂中的,我知道现在素素已经从《北方女孩》成为文坛巨匠已经让梦想花团锦簇花香四溢了。我懂得每个人的付出总会有回报,我懂得只有付出超人的努力才会有超人的回报。是的,时间可以见证梦想,以至于为了我心中那“一生一部经典长篇小说”的梦想时时不敢偷懒不能逃避不敢懈怠不能服输。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只求耕耘,每一天才会积沙成塔梦想成真。
黄昏,村中明庆食杂店前的音乐声又响起来了,吃过晚饭的乡亲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我也一样,坐在室内,手在键盘上敲打着文字让生命在文学与梦想中翩翩起舞。像素素深耕在《旅顺口往事》中一样,此时没有寂寞没有孤独,有文字的光芒在闪耀有文学的殿堂在召唤,一个人默默的深耕在梦想之中……
读书笔记之二:村庄,往左还是向右?
村庄,在《旅顺口往事》的一书中出现过一段长长的章节,那就是《鱼香与米氛的缠绵》最后一章节。读完这一章节的时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心里很是感慨:在作者几乎转遍了在旅顺口区地面上尚可见到的村庄,其实她是在提早与一息尚存的村庄们告别——文字中作者已经预感到了这片土地上村庄的命运,我闭上眼睛,为这些村子的命运为我生活的这个小村的命运深深的祈祷。小村,需要发展,城市,也需要发展,当发展这个词汇交汇在一起的的时候,村庄只能像被吃掉的小鱼一样华丽的转身。而“当村庄和它的名字一起成为历史的灰烬时,后人对村庄的记忆该像郭家村遗址深挖三尺,才可揣摩到它曾经的音容与笑貌。”
在很多地方,村庄是拆还是留,往左还是向右,答案往往很明了,村庄已经身不由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其实,走遍旅顺口的村庄,你会发现,现在的村庄依然都不是很大,人也在减少了。在一些偏僻的村落,空荡荡的房屋也是屡见不鲜的,房主人扔下老房子,去新鲜靓丽的城市中居住了。村庄在缩小,与此同时,每一个村庄,都涌入了外来人口,予以相应的弥补,这足以让村庄继续繁衍和存在。以我居住的碾盘沟村为例,原住民大部分都已经上了岁数了,年轻人已经纷纷离开了这里。小村,已经不属于年轻人了,他们都到水师营、大连,甚至北京沈阳广州或者出国谋发展和未来去了。人有梦想是好事,作为笔者也为那些敢于勇闯新天地的年轻人鼓掌喝彩。只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是,他们为什么会放下赖以生活的小村而选择逃离呢?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农民的这个身份一直是低下、卑微甚至没有出息没有作为的代名词,农村是落后是愚昧是原始甚至是贫穷何丑陋的象征。千百年来农民身份低收入薄辛苦劳动甚至靠天吃饭,这使得农民难以获取应有的尊重和尊崇。“不好好读书,就顺着垄沟找豆包吃吧”——这是我儿时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汗滴禾下土”也是千百年来来农民的辛酸苦累的形象写照。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富农政策的不断推出,农民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腰包里的收入也鼓起来了,福利也像天上的馅饼一样往下掉,新一轮的回乡潮足以证明这一切。可是,农二代农三代们在城市与村庄的选择中依然留恋在城市的大街与小巷中。走出去的虽然回来了,但他们的后代却不会选择回归村庄。村庄,正因为人的不断流失而正在不断的萎缩与干涸。
村庄减少的原因还有一个,各地的造城运动占用了村庄与土地,这是现代城市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个城市纷纷在大张旗鼓的不断进行扩张,像狮子张口蚕食着村庄,村庄、土地与农民不断的被拆迁和被消失,村庄和土地换取金钱或者发展都不能简单的归作为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一个资料上看到这样的数据,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透露: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只剩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我不知道我们旅顺口已经失掉了多少个村庄,但是,每一个村庄的消失必然伴随着一大块土地的消失,一座村庄的消失必然是一个文化符号的消失,同时每一个村庄的消失必然带来一座座高楼大厦一座座厂房办公楼的崛起。历史的车轮需要向前推进,人类需要提高生活品质,城市需要壮大与发展,墨守成规愚昧无知不能带来繁荣不能带来梦想更带不来富裕,盲目无序武断专行也可能产生荒芜落寞和毁灭。坐在公交车上,经常会听到乘客饶有兴趣的谈论某个小村要拆迁的消息。可见人们对城市化生活符号的渴望。每听到这样的话题时,我的脑海中都会出现“拆迁给一些农民带来的是投机取巧和制造懒人而已”这样的声音。当很多城市里的人都喜欢周末郊区游小长假中乡村游时,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其实的经济效益与文化需求呢?我们不一定非得选择村庄被消失,华西村也是村,当它由简单传统的农业转型为工业化村庄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自我的身份——华西村。任何走进他的人,都必须承认,这里曾经是一座村庄,现在依然是一座村庄,一座新农村建设的标志。华西村可以有,那么我们旅顺口土地上的每一个村庄也一样可以去成为辽南的华西村。近日,看到一则让我膛目结舌的新闻,美国底特律市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作为曾经一座让人敬仰红极一时的美国著名汽车城——底特律市从繁华喧嚣热气腾腾沦落到破败萧条死气沉沉的一座鬼城时,一个城市的冬天就这样降临了。它居然走入了死胡同中,只是它的春天会来吗?它还有春天吗?它该是往左还是向右呢?翻看着网友发布的底特律那些记录着曾经繁华如今萧条的照片时,我的眼前浮现出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排排高大挺直的树木时,更想起了我的小村的未来命运。
感谢素素的这段文字,让我自己来关注我所居住的村庄,关注与我息息相溶的村庄。那么多的村庄已经消失了,每一个城市依然雄心勃勃,坐在电脑前敲击这篇文章要结尾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人们在争先恐后的拆掉高楼大厦,建起一座座村庄——会吗?挺可怕的。
但愿不要。
读书笔记之三:申遗,离旅顺口还有多远?
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个星期天,在网上看了新疆天山,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遗的新闻时,想到了《旅顺口往事》一书附在书后的《关于启动旅顺口近代战争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和《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0057号提案的答复》两篇文章。本来,新疆天山,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与咱们相隔遥远,但因为申遗让我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动笔写了这篇文章。
笔者没有去过天山,也没有看过红河哈尼梯田。甚至只知道前者不知道后者,这是笔者学识浅薄孤陋寡闻。坐在电脑前在网络中,翻看着天山与哈尼梯田的图片,那美让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述,我也在翻看着旅顺口的风光图片与战争遗址图片——旅顺口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对于旅顺口,笔者在上小学时就知道了她的历史,至今心中还铭记着那句“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经典描述。可见,不用多说也不用太多的语言,一提起旅顺口,她在中国的近代史乃至世界的近代史上已经牢牢的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去年夏天参加某次活动时,旅顺广播电视台台长吴昊还提起过这样的经历:在欧洲,提起大连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但一提旅顺口,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旅顺口,已经是一段历史标志深入人心,遍布旅顺的战争遗迹则是那些历史标志的最真实写照。
按理说,至今立在旅顺口土地上的这些可观的文物和这些遗迹都是一笔丰富的城市财富,其价值不可估量,应该予以保护予以珍惜才对。想想,电视中有那么多的鉴宝节目,其中还掺杂着赝品,可见不仅仅是国家级文物部门重视文物收藏和保护,在民间老百姓保护文物的热情也相当的高涨。相对于鉴宝节目,我们的文物和战争遗迹是其无法比拟的,我们旅顺口的文物与古迹却样样都是真品精品,件件都有故事有回味,个个都能抻长一段渐行渐远的血与泪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物与遗址都可鉴过去、现在与未来,更可激励和警醒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鉴宝节目风风光光,民间百姓藏宝收古前仆后继,而一个城市则更应该树立和增强城市文物的意识与手段。
可是,事情不是那么简单,风向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想到了一个词语“任重道远”来形容更妥帖些吧:当申遗的工作上上下下都在忙碌的时候,郭家村遗址被几个挖掘机挖掉甚至挖空着,风与雨正在侵蚀斑驳着东鸡冠山厚重摇摇欲坠的碉堡墙身,坚硬的炮身被涂满“到此一游”的字迹,甚至海里有几艘挖掘船在掏海底的战争沉船——这几句话落在纸上的时候,张家界开山劈地修建了一个机场,这让人膛目结舌,难道是前人也有预感,用“弹指间灰飞烟灭”来为后人的行为做注脚。轻轻的摇啊摇,我才知道,很多事物,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天灾,却往往毁于人的一双手。也许,申遗,不应该成为保护旅顺口的救命稻草。可是,只有申遗才会保护旅顺口的战争遗迹和人文景观,这让我心里很是矛盾很是惊悸:不成功申遗,这块土地上的一切难道都会慢慢倒下慢慢被掩埋慢慢消失慢慢抛弃。多年前,素素写过《笔直的阴影》一文,那篇文章开篇说道有人提议要炸掉白玉山塔,虽然这只是提议这个计划并没有实施,现在的我们应该庆幸,因为《世界遗产公约》特别强调要保护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十多年前炸掉了,肠子悔青的会是我们后来人,那么我们今天的申遗活动一定困难重重一定变得毫无疑义了,因为炸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塔,失去的却是战争遗址的完整与真实性,哪一炸将会让旅顺口的战争文物变得体无完肤。可现在,白玉山塔依然还在,可与十多年前相比,我们的历史战争遗址是不是已经少了?真实性毋庸置疑,而完整性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缩水,持续有效的保护科学有效的发展需要智慧与担当!
《笔直的阴影》一文是素素写的,那时是在关注旅顺口的战争遗址和文物保护,而现在,为旅顺口申遗大声疾呼的提案也是素素做的——一个作家一个学者把自己与这座小城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让我不得不为之崇敬。一份份量极重的提案,倾注了作者多少心血多少情感多少隐忧多少期盼在里面,生活每天都在发展,城市每天都在改变,我们身在这座小城的人们,都应该像素素一样肩负起城市的保护使命与发展责任。
很感谢素素能在书后附上这样的申遗提案与后续,这样的提案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一座城市的发展。申遗,一定不会太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