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红楼梦】泣塑泪人身 悲颂两相兼(赏析)

编辑推荐 【江南红楼梦】泣塑泪人身 悲颂两相兼(赏析) ——浅谈《红楼梦》中,泪的细节描写


作者:柳河之秋 布衣,28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1发表时间:2017-04-17 00:20:08
摘要:《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丽的女子。她们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在这里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悲、酒和诗。今天看来享受是很有限,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得的,是极其例外的自由。

《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丽的女子。她们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在这里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悲、酒和诗。今天看来享受是很有限,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得的,是极其例外的自由。她们和以往的文学作品里的美人比较起来,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但容貌美,而且内心也美。
   第二、美得有个性,至少是二十个左右的主要人物写得个性鲜明,互相之间毫不雷同。
   第三、她们是现实生活中平常女子,不是仙女,也不是超凡出众的女英雄女才子。
   第四、她们以平常现实的女儿之身,又体现了非凡的审美理想。
   第五、她们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姑娘,她们的一切都有一种青春的纯洁气息,即使是比较有心计有世故的(如“金玉之说”的阴影一直笼罩在黛玉的心头,所以黛玉与宝钗不时有唇枪舌剑的磨擦和冷嘲热讽的对答,磨擦和斗嘴多是以黛玉挑起始,而以宝钗退避终。),仍然是青春的纯洁的范围之内的心计和世故。
   第六、她们的爱情纠葛,有灵的成分,也有肉的成分,而以“灵”的成分为主,主角林黛玉则是纯然“灵”的。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之女,与贾宝玉为姑表兄妹。宝玉送一字“颦颦”。诗社别号“潇湘妃子”。“金陵十二钗”之一。林黛玉母亲病故,父亲将其寄居贾府,孤高自许,敏感多愁,富于诗人气质。她同贾宝玉之间以知心默契和共同人生理想为基础的爱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寄寓着作家的美学理想。
   在金陵十二钗的描写中,林黛玉性格刻画最为鲜明,“以泪洗面”几乎成了柔弱女子的代称。伴随林黛玉终生的,一是眼泪,二是药物。本文只谈林黛玉的“泪”。
   《红楼梦》开篇即用“假语村言”讲了一个“深有趣味”的“欠泪”、“还泪”的故事。癞僧向跛道讲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淌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钱钟书先生在论梁•王僧孺《与何炯书》时旁征博引地分析了各式各样的哭泣流泪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目的,如“哀泪”、“谄泪”、“相思泪”、“售奸泪”、“市爱泪”等,他特别对林黛玉的“偿泪债”作了论证:卖哭之用,不输“卖笑”,而行泪贿赠泪仪之事,或且多于汤卿谋之“储泪”、林黛玉之“偿泪债”也。孟郊《悼幼子》:“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又柳永《忆帝京》:“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词章中言涕泪有逋债,如《红楼梦》第一回、第五回等所谓“还泪”、“欠泪的”,似始见此。
   作者却按生活原有的样子任其自然地将林黛玉一生“还泪”的经历写出来,那么自然,那么朴素。这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提炼和加工,高度集中和概括而创作出来的。作者描绘了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众多女子哭泣的方式、姿态,汇总在林黛玉一人身上,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凡而不肤浅,细腻而不琐碎,具有强大的撼到人心的艺术魅力。构成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泪的“天然图画”。
   一、相别相逢泪相连
   林黛玉初次登场,就以“泪”与读者相见。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里这样描写道:“那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听林海云所云,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老妇人登舟而去。”此处,“洒泪”是父女的离别之泪,它却暗含了由父爱的世界到“荣府”大家庭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以泪洗面”、“泪洒荣府”决定了她一生命运的悲剧性。
   入荣府“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祖母。”同样是哭泣,前者是父女别离的伤感,后者是外祖母与孙女相见之泣。从中隐含了,在荣国府中,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当权者,对一个开始追求新生活的女性的打击、迫害。最终林黛玉以“泣无泪”而告别人世。这一切都是隐藏在贾母的宠爱之中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林黛玉的“泪”相连接起来的。
  
   二、见心见语泪见情
   林黛玉虽然出身于仕宦之家,但母早亡,孤苦零丁,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是贾母的外孙女,得到贾母的宠爱,这使她能有机会跟贾宝玉朝夕相处,在长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爱情。她的思想,她的精神品格,引起贾宝玉的共鸣和敬重。
   面对虽然已经没落,却又还相当强大的封建势力,林黛玉在反抗的道路上,为了不能让贾宝玉感到势孤力单,便以“泪”去同情和支持贾宝玉,去寻求共同的思想、志趣,愿意走共同的人生道路。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中,“宝玉将荷包掷向他怀中便走。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
   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宝黛论生死时,“宝钗来推走了宝玉。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没有两盏茶的工夫,宝玉仍来了。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
   这里的“拭泪”,“抽噎”刻画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在爱情之路上的纠葛,但又证明了两人的心心相印,两人“心灵”的爱情。“心”与“心”的相通,林黛玉是用泪来表达的。
   唤起“女性觉醒”的“泪”是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到《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如花美春,似水流年”……,林黛玉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句时“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但这种觉醒,也只能是偷偷摸摸,独自一人自言自语。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也是难能可贵了。
   书中多次写了女孩们结社吟诗,或是自吟自咏。这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让她们直接抒发心情。
   在林黛玉的悲吟中,知道大观园,在她眼里都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对菊花低吟“满纸自怜题素然,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似乎窥见她所期望于宝玉的,不仅是“才子佳人”,而是在茫茫尘俗中可以“偕隐”的“知心者”。
   如果不知这一切,就不能充分体会她含恨而死时最后那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全部惨痛的含意。
   林黛玉自吟自咏的“葬花”情节最有典型意义。
   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因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借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葬花情节,描写出了林黛玉的性格:孤高自许、敏感多愁、富于诗人气质。林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花像自己的纯洁美丽,而自己所处的环境像污泥一样的肮脏。花谢了,终究要落到污泥里去,所以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爱。写葬花就是写林黛玉的性格要点,经过场面的烘托和情节的概括,把林黛玉的性格突出地描写出来了。只有象林黛玉这样的身世,处境和性格的人才会去葬花。
   《红楼梦》中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是罕有的,这同样体现了这部名著“天然图画”的总体艺术特色。
   如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中,宝玉下死力砸玉,袭人见他脸都气黄了,眼眉都变了,便拉着他的手,笑道:“你同妹妹拌嘴,不犯着砸他,倘或砸坏了,叫他脸上怎么过的去?”此时的林黛玉一行哭着,一行听了这话到自己心坎儿上来,可见宝玉连袭人不如,越发伤心大哭起来,心里一烦恼,方才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
   此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不露丝毫人工斧凿痕迹,十分真实自然的将“悲极吐物”的情节描写出来;同时含意丰富。“宝玉下死力砸玉”喻示着后文的“失玉”,黛玉“悲极吐物”喻示着,所吐之物不光是“香薷饮解暑汤”,还有其他之物,关系到自己的性命之物——血。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给予验证:“原来黛玉因今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及至回来吐了这一口血。”“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
   宝玉被打以后,黛玉去探伤,满心悲伤与爱怜,却说不出,只是抽抽噎噎吐出无可奈何的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的回答却是“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在一顿几乎丢掉性命的毒打之后,这样表示绝不悔改的话,宝玉对袭人没有说,对先后探伤也是异常关切与疼惜他的宝钗和凤姐也没有说,单单对黛玉说了,可见宝玉听懂了黛玉那句话的真实含义,可见他们在心灵深处是息息相通的。真可谓“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果错以错劝哥哥。”(第三十四回)
   说到这里不得不借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紫鹃雪雁的话,来说黛玉的个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泪眼,是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叹的,先时还有人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
   黛玉的性格气质中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在黛玉以泪倾诉新人觉醒的历程的同时,她不是仙女,也不是超凡出众的女英雄、女才子,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常女子。黛玉见到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后有邢夫人等人进院去了,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当说起宝琴来,想到自己没有姊妹,不免又哭了;当宝钗说自己的母亲,黛玉听说,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这只是平常的女子,多了一些“以泪洗面”罢了。
  
   三、别人别世泪别泣
   在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中,想到“自己身子不牢,年纪又大了,心内一上一下,辗转缠绵,竟象辘轳一般,叹了一回气,掉了几点泪,无情无绪,和衣倒下。”这是黛玉思考与宝玉爱情结局,执着表露的“泪”,也是由“泪见情”向悲剧“泣无泪”的转折点。
   第八十九回,宝玉定亲,黛玉猜到八九分“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一回,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
   第九十六回,宝玉失“通灵”,“疯疯傻傻”。“凤姐设奇谋瞒消息”。黛玉看望宝玉归来“恍恍惚惚”。
   这“断断连连的泪”是黛玉反抗封建制度执着情感的表露。在行动上,她是“绝粒”。追寻宝玉疯疯傻傻,她用恍恍惚惚去同情和支持贾宝玉,和贾宝玉一同走向了反封建礼教的道路。真是“蛇影杯弓颦卿绝粒,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封建统治者们为了维护整个家世的根本利益,不可能顺从贾宝玉,同意他去选择具有叛逆思想而又无权无势的林黛玉,而此时林黛玉的叛逆、反抗,最终以悲剧作结——以自家的性命为代价。
   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中,这样描写林黛玉“黛玉却还微微的开眼,似有知识之状,但只眼皮嘴唇微有动意,口内尚有出入之息,却要一句话一点泪也没有了。”
   这些,通过林黛玉的“无泪”与行动,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林黛玉内心的深沉痛苦和强烈愤懑。先是第九十六回写她听到傻大姐泄漏的宝玉将和宝钗结婚时的反应:一下子变得精神痴痴迷迷,身子恍恍荡荡,竟象有千百斤重,走起路来,两只脚像是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然后由紫鹃陪着去见宝玉,见着嘻嘻傻笑的宝玉,也痴痴地瞅着他对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好端端一对深爱着的男女,在统治者的摧残压迫下,竟变成如此情景,这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惨剧啊。焚稿的行为,是在爱情和生活理想破灭时的悲愤之举,是对宝玉的恨的表现。可是那恨中正包含着她对宝玉的深沉强烈的爱。以恨写爱,更见其爱。黛玉焚稿后含恨而去,她本是想了断这痴情后才离开人世的,但这痴情实际上却是想断而无法断、也不能断的。这就更增加了悲剧的感人力量。这本是悲剧了,但作者又安排了“薛宝钗闺成大礼”的喜剧场面。一悲一喜;一命归黄泉,一洞房花烛。将全文的悲剧色彩,又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用“喜”来渲染“悲”,作者好似在控诉这悲剧的制造者,它是谁?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一群人,一群身份不同,地位有别,却由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总之,悲剧从其质的意义上看,是主体人格的执着与现实给定性的顽固之间的不可缓解的矛盾冲突,主体人格在自我实现时遭受许多挫折和压抑,形成个体人格与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的激烈冲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悲剧性主人公身上充分存在着执着、焦虑、烦闷、孤独和绝望,存在着“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的悲怆质素。
   在《红楼梦》中,细节描写随处可见,每一细节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此文只寻林黛玉“哭泣”的描写,探求了她的觉醒、叛逆;探求了她的品格、思想感情、幻想和追求,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使读者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高洁美好的人。
   正因如此,黛玉的悲剧和她追求“新人”的精神,才能让读者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世间能有几人解“其中味”呢?!

共 55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林黛玉确实是金陵十二钗中最为多愁善感的一位,曹公以别具心裁的还泪说作为开篇的故事。也在整本书把黛玉之行径牢牢地掌控在还泪的背景下,这也是曹公的神来之笔才有的杰作。作者巨细无遗的选取了整本书黛玉的流泪情节,深入的点明主题。让我们知晓,其实在黛玉柔性的一面,也是一种人世间的无可奈何。曹公笔下的悲剧,实则是一种难以言明的状态。也许,冥冥中自有注定吧。感谢作者支持江南红楼梦征稿,期待更多佳作。【编辑:何太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太痴        2017-04-17 00:28:27
  红楼梦还是看八十回比较好,后四十回在黛玉的结局还是挺差强人意的。
无所谓人,无所谓事。
2 楼        文友:王博        2017-04-17 03:56:17
  黛玉之死要叫曹公来写、恐怕也是那样写的。曹翁之所以写了第五回,也就是担心他这辈子写不完这部巨著。他深知自已的身体熬不到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有一点很能说明问题:若将第五回从整部著作中摘掉,红楼梦照样成书。这也就是说这是曹公后来有意加进去的。加到哪里呢?只有加到第五回最合适。有了这个第五回,人物的结局就有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写的问题了。高鹗的续写有很多接近原著的地方。曹翁的在天之灵应有所慰。读者应有所慰。
3 楼        文友:何太痴        2017-04-17 12:15:29
  2楼文友的话语我还是不敢苟同,如果是第五回是后面加上去的,为何衔接的如此吻合?而且,脂砚斋在批语里明明白白的说过红楼梦是写完了的。而且第五回的判词,高鹗读懂的又有几处?最起码,他的沐皇恩,延世泽是最不该出现的。这难免会有奉承当时皇家之嫌,一本好好地悲剧硬是被高鹗改的乱七八糟。续书中,许多人也交代得模棱两可。甚至,可以说高鹗的续书不失为是对原著的一种败笔。
无所谓人,无所谓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