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把“根”留住(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把“根”留住(散文)


作者:纪昀清 秀才,1530.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7发表时间:2017-04-18 11:39:2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如何把“根”留住,是当下学者最为关切探讨的话题之一。而我就有幸参加了这样的交流盛会。
   早在几周前,我就在微信群里看到了周至县作家协会赵永武主席发的有关文化论坛会的邀请通知,倍感机会难得。于是2017年3月26日上午,在明媚春光的一路照耀下,我急急匆匆地赶到了活动举办地周至县苍峪村“把根留住民俗馆”。
   门口两扇上了年岁的木门上分别贴有签名单,签完名,刚迈进民俗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几米长的木质大方桌,上面整整齐齐地放着矿泉水、瓜子和水果,还有繁花点点的盆花加以点缀。五间大瓦房大厅东面建有两间青砖小瓦房——整个屋檐下赫然悬挂着印有“‘我们的家园’周至·苍峪主题文化论坛”白色字样的红色横幅。显而易见,这里正是本次论坛的主会场。就连坐的凳子都与众不同,全是清一色一尺宽的长条木凳。
   环顾四周,北面墙上挂有十几副颇有年代的黑白相框照和友人赠送的“敦厚和善”大牌匾,而最吸睛的却是西面的古朴砖瓦展览馆。展览馆是两间小瓦房式样,内设梯级展台,层层展台上面密密麻麻摆放了诸如鞋溜子、门栓栓、水担索子、布卷尺、马花、银饰品、旱烟锅、水烟锅、鼻烟壶、胡人骑马、背夹滑子、拨吊、纸凿、馍揞子、酒氽子、烧烟葫芦、刮烟刀子、挠钩、脚马、袜楦子、贺子虎、铁暖壶、披肩、网兜、算盘、板凳枕头、筒袖、拥肚、文革喇叭、压箱子手巾等各式各样不下千件的民间用品。每间展台用透明玻璃墙相隔。游人站在外面只能透着玻璃一一观瞻。后门西南角除了挂有“把根留住民俗馆”馆长刘祎先生的先父刘尚斌生前参与各项活动的黑白相框照外,土墙上还贴有“刘尚斌年谱”,让人不禁产生饮水思源的寻根之念。
   后院还建有东西相对的开放式厦房,其中也分门别类地陈列着农人家里过去使用过的各种生活用具,譬如织布机、纺车、竹扇、三八柜、辘轳等,还摆挂着众多的农具,例如筛子、簸箕、磨扇、推车、犁、耙、耱等。真是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乡土气息浓郁,可见一斑。看罢,让人俨然回到了儿时的乡村岁月,一种返璞归真的乡愁浮上心头,更让人禁不住想起了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周至创作基地主任张长怀先生的妙论:“乡村最美,乡音最真,乡愁最浓,乡情最深,乡亲最可敬。”
   十点左右,由周至县作家协会和把根留住民俗馆联合主办、周至县摄影家协会与中国旗袍协会全球美丽天使联盟周至分会协办的论坛盛会在主持人赵永武主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开场白中拉开了帷幕。来自西安、宝鸡、咸阳、长安、蓝田、户县及我县的作家与学者大约百余人同聚民俗馆。东道主刘祎馆长率先介绍了民俗馆的情况,并阐明了他创办民俗馆的目的:旨在唤醒当代人潜藏心底的乡愁,守望日趋衰落的乡村。启示我们把根留住,传承正在逝去的农耕文明,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
   紧接着让人心旷神怡的是,来自西安的一位先生的埙乐吹奏,仿佛将人带进了浓浓的乡情之中,让人沉醉不愿醒——悠远绵长的乐声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让各位学者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展开论坛。
   各位学者就关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我们的精神家园何在的问题,通过自选角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探讨。诸位都是行家里手,讲得声情并茂,有理有据,引人深思,与会者更是掌声不断。
   由于会场空间狭小,容纳的听众有限,我只得通过后院大喇叭一一聆听各位名家的发言。
   其中,著名诗人、长安作协原主席王渊平的发言结尾与众不同——他用自己的诗作结,让人耳目一新。为此,我还专意在手机上阅读了他泣不成声写成的《母亲》一诗。他用平实而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叙写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浓厚深情,读来感人肺腑。
   其中有一节让我潸然泪下:“记忆中的你只剩几颗门牙/一连数夜你坐在灶前守着贫寒/噙一口凉水,冰下满嘴的虚火/一直让牙齿一颗颗包米样掉光/我记忆中的你一身的黑衣服/只到夏天走亲戚才换上件月白衫子/再就是那一张方格的顶头帕子了/我除了收留下你手缝的帆布包/再想不出你还有任何个人的东西”。
   诗中的“黑衣服”“月白衫子”“方格的顶头帕子”“手缝的帆布包”,都留下了老一辈母亲的气味和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是“我们的家园”根的印记。作者写这首诗,就是想把“根”留住,让母亲活在心中,让更多的人提早践行孝道,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周至县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会长李庭武先生关于《关照乡村文化生态》题目的发言,独树一帜,彰显了学者风范。尤其是他就当前农村善与恶对比的分析论断,切中肯綮,为我们找到了精神家园的“根”。
   而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刘馆长对“根”的阐释。当记者在后院扛着摄像机专意采访刘祎馆长时,他说,民俗馆摆设的那些民间用品是根,陈列的那些生活用具是根,人们过去用的那些农具是根,就连我们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也是根,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根……有了这些根,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共处,和谐共生。
   那么,根到底是什么?“根,其实就是我们的家,家是梦想落脚的地方,一切期望和归宿都指向这个称为家的地方。把根留住,就是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把传统留住,把文明留住。”正如刘祎馆长所言“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这也正是他呕心沥血创办民俗博物馆的初衷!
   一言以蔽之,我们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守住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也才能更快地发展我们的家园。
  
   写于2017年3月27日
   改于2017年3月28日

共 22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散文的笔调书写了周至县苍峪村举办的以“‘我们的家园’周至·苍峪主题文化论坛”为主题的文化论坛会,优美的文字为人们诉说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充满哲理的思辨为人们解读了一个个文化事象。乡土文化是人群的根,周至县文化的寻根,是多少人的故乡梦。我们可以从中明白人要有个根,不然走到哪里总像是过客或浮萍。把根留住,留住永恒的记忆。民俗馆里展出的农人家里过去使用过的各种生活用具,让人俨然回到了儿时的乡村岁月,一种返璞归真的乡愁浮上心头,不禁也生起“乡村最美,乡音最真,乡愁最浓,乡情最深,乡亲最可敬”的感慨。几位文化及艺术大师的现场朗诵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篇末作者总结点题:“根,其实就是我们的家,家是梦想落脚的地方,一切期望和归宿都指向这个称为家的地方。把根留住,就是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把传统留住,把文明留住。”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守住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也才能更快地发展我们的家园。全文语言朴实无华,行文流畅,情感真挚感人,好文推荐阅读。【编辑:漠上花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7-04-18 11:40:23
  感谢赐稿支持江南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2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7-04-18 11:41:27
  问好作者!编按疏漏之处,敬请海涵!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