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寻访旧时光(散文)

精品 【西风】寻访旧时光(散文)


作者:檐下听雨 童生,830.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03发表时间:2017-04-18 16:47:11

【西风】寻访旧时光(散文) 我所生活的城市距老家并不遥远,可自母亲去世后,回家的脚步便懒散了许多。爱我、疼我的哥嫂也时常唤着催着,让我回家看看,我却俗务缠身,不便时常回乡。偶尔有事回一次老家,也是来去匆匆,少有留宿。前几日,大嫂打来电话,说小村要有新规划,准备着盖楼、修路、建厂了,我们闲置的老屋也面临拆迁。大嫂又说,清明回来住上几天吧,说不定哪天原来的村子就没了。清明回乡上坟,果然就踏踏实实在老家住下了,三天时间在小村里游走,脚步几乎踏及每一个角落,在这陌生而又熟悉的故园里,寻找着曾经的故事,咀嚼着旧时光里的温暖。
  
   (一)故人
   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自母亲走后,哥嫂就成了我对家乡最深的眷恋。因为嫂子们接替了母亲的角色,给了我母亲般的爱。想当年大嫂进门时我十一岁,二嫂进门时我十六岁,连同母亲姐姐在内,我们四个姓氏五个女人,在同一家庭相处了三十年,从未发生过口角。是嫂子,用她们的身体延续了我徐家的血脉,用她们并无一点血缘的双手,侍奉我的父母,直至老,也是她们用声声亲切的“妹子”唤着我,用缕缕炊烟引导着我,叫我回家。是嫂子们,在我没了父、没了母、 没有了我的一草一木之后,还能让我有“家”的感觉。老嫂比母,谢谢你们,我永远的嫂娘。
   小村的村口,时常坐着两位老人,我喊她们奶奶。一位薛家奶奶,今年八十三岁,小母亲两岁;另一位本家奶奶,八十二岁,小母亲三岁。连同母亲三人,差不多是小村里年纪最长的老人了。天气晴好时,她们就静坐在村口大柳树下,偶尔闲聊几句,偶尔微笑着与路人打个招呼。这幅温馨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深处,勾勒出小村别样的温情与沧桑。母亲在时,这沧桑里的温情会更多一些,因为母亲开朗健谈,气氛更融洽。逢周末我回家的时候,母亲会很兴奋,不停地和同坐的两位奶奶絮叨着她最小的丫头,并不停地往村口张望着等我。等着等着,我就真的来了,母亲颤巍巍地站起,向我迎来。两位奶奶也兴奋起来:“呦,真是丫头来了!你妈一直念叨你呢,娘儿俩个赶紧回家做好吃的吧。”“做好吃的去,一会儿老姐几个都来家吃呀。”母亲应和着,然后牵着我,我提着母亲的小凳一起回家。两位奶奶柔软的目光暖暖地落在我们背上,这,我能感觉到。母亲在世时,我每次回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场景。
   如今,两位奶奶仍健在,仍坐在母亲等我的地方,却独没了我的母亲。曾经好长一段时间,我回家时远远望见她们的身影,触景生情,便想起母亲,阴阳两隔,母亲再也不会站在村口盼我回家。于是我便心热眼润,鼻子不断抽搐,接着便泪落不止。
   好不容易擦干眼泪,轻轻走过去,唤一声奶奶,两位奶奶回应着,慈爱地看着我问这问那。她们那柔柔的目光让我一下又找到了母亲的感觉,心里最暖最软的地方再次被触疼,眼里再次泪涌……是呀,三年了,母亲若在,已有八十六岁;母亲若在,还会这样坐在村口等我;母亲若在,也是这般满头的白发,根根银白,白得耀眼,白得让人心疼。
  
   (二)旧物
   村庄是属于农人的,村庄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历史,所以村庄无处不镌刻着农耕文明的痕迹。
   缸,人和庄稼一繁衍生长,人与缸也不是一辈子两辈子的事了,缸里曾装着无数代农人的生活。奶奶用它盛过水,妈妈用它装过粮,嫂子用它腌过菜。曾经功不可没的家什,如今却被侄辈丢弃,它们以各种姿态沉默着,或侧于屋角,或卧于路边,或仰于树下,身上布满苔藓风尘,张着残破的嘴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荣光。
   碌碡,青石、麻石、攒沙石銴成,是农具里最笨最憨的家伙,可是它却很重要,如农人的锄镰、灶炕、娃儿一样。那时的农人,不掀碌碡、不滚碌碡、不拉碌碡,也就掀不转日子。爷爷曾用它碾过米,父亲用它压过场,哥哥用它砘过地。如今却被侄辈们丢在一旁。“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范成大的诗,一直是我脑海里对乡村生活最闲适最惬意最美好的印象,曾经的碌碡和牛一样是有生命有故事的。如今,这些曾经律动,曾经激情,曾经扛满责任的“石头”纷纷沉寂了,各自躲在角落里回忆着往事。年少时听《篱笆、女人与狗》:“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呀……”我觉得匪夷所思,这歌词简直是无病呻吟!碾子当然是碾子啦,若碾子成了缸那才真是新鲜。如今人到中年,慢慢悟懂歌词中的沧桑味了,现在的碾子却真的不是碾子,缸也真的不是缸了。
  
   (三)老地方
   我家老屋所在的胡同左右各六,共有十二户人家,我家为左侧最前端一户。自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搬进哥嫂的新房,老屋就闲置了,到现在差不多已十年。胡同里大多是人去屋空,只右面最后底一家尚有人住,四间瓦屋,砖土混合结构,没有院落,墙上挂的辣椒,绳上晾的衣物打老远就能看到。这里住的一对老夫妻,我叫他们爷爷奶奶的,其实不远处就是他们宽敞明亮的新房,儿子媳妇多次恳请老两口搬到新居,老人很固执,执意不肯离老宅,说,这里冬暖夏凉,比新房子舒服,几十年,习惯了。
   我每次回家,都要到这儿看看,一是为这二位老邻,二是为这仍然生动着温暖着的老屋,这里最接地气,也最接近我童年的美好时光。
   顺胡同南行,显眼的一处是我家后邻,房子已废弃多年,地基下沉,山墙褶皱,院子里蒿草老深,只有木格棂子上残破的窗纸,证明着曾经有人住过。记忆中这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外姓的老夫少妻,我礼貌地叫他们大伯大娘,大伯早年死了前妻,两个儿子也长大独立,大伯便娶了现在的大娘。据说这个大娘婚前名声不是太好,所以三十多岁才嫁了长她二十多岁的大伯做了填房,一辈子也没生下一儿半女。因之前的经历加上脾气不好,大娘很遭街邻及继子的白眼,甚至辱骂殴打。母亲不忍看她为难,遇到大娘一时缺米少面,借针借线的,母亲总愿帮她一把。大娘有什么憋屈事也愿意找母亲唠叨,母亲偶尔领我到大娘家窜门,大娘便把我抱到炕上,拿些花生红枣放在一个小笸箩里端给我,嘴里还宝宝肉肉地叫着。我嘴里嚼着花生和红枣,心里想:原来人们传说中的“母老虎”也很和善很慈爱呀。到我十来岁时,大伯去世,大娘成了遗孀,母亲依旧乐于助她,做了差样的,或是亲戚带来啥新鲜玩意儿,就叫我送一点给她。这时大娘很开心,抱起我,宝宝肉肉地叫,又把装着零食的小笸箩端给我,说:丫头,吃吧,大娘也没啥好东西,就捡几个枣子吃吧。大伯去世只一年,孤独多病的大娘也突然离世了,那年她不到四十岁。她让年少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死亡带来的惊恐和悲伤。
   如今,站在破旧的院子里努力往屋里探望,那灶炕呢?那盛着花生的笸箩呢?早已不知所踪了呦,唯残垣断壁道不尽太多凄凉。
   胡同右侧最前一户与我家对门的是堂叔的家。当年这房子是父亲动手帮忙修建的,泥墙里一定凝结着父亲的汗水。这个小院,是我小时经常玩耍的地方。院子东半部是一块篱笆圈起的菜地,西南角是一个厕所,挨厕所是一个鸡窝。临西窗处有一棵杏树,杏子成熟时,黄灿灿,圆滚滚挂满枝头,引来一大批馋嘴的孩子。婶婶摘下杏子,洗好,放在盆里,孩子们便你争我抢地吃起来。奇怪呢,杏仁也是能吃的?找个砖头把杏核砸开,取出白白嫩嫩的杏仁,放在嘴里嚼嚼,咦!甘甜清香呢。
   我上大学的几年里,因一场变故,叔婶举家搬迁至外地的女儿家,最终二老客死他乡。二十年的风雨剥蚀,如今,大门上的锁已锈迹斑斑, 泥墙已脱落,屋顶上的野草,黄了绿,绿了黄,也不知院里的那棵杏树是否还在,春天是否还有花开,秋来是否还有叶落?
   悠长的胡同一头是我的老屋,青砖墙黑木门,宽宽大大的院落,那是我记忆的源头,是一处最温暖最包容的人生驿站,是一辈子可以让灵魂安静的地方。
   出胡同右转,下坡,路旁曾是一个池塘,水清草碧,鱼肥虾美,人们在这里洗衣洗菜,养鸭饮羊,生动而热闹。我也经常和小伙伴们到这儿摸鱼捉虾。最开心的是旱季池塘枯水的时候,塘底暴露,泥土龟裂,用手揭开“饼干”样的泥片,能发现许多大大小小的泥鳅,圆滑滑肉滚滚的,伸手便可抓到,但下手必须要快,若稍慢些,泥鳅便“哧”地钻进泥里,任你连喊带叫连滚带爬也是追不上了。结果是泥鳅抓了不少,身上脸上的泥水也沾了不少。
   不知哪年哪月池塘干涸了,又不知哪年哪月塘底种上了杨树,如今杨树已高大成林。站在高高的杨林边,风过处,树叶哗哗作响。看,那是不是当年留在塘底的脚印在树捎飞翔?听,那是不是当年的鱼虾跑到树捎上歌唱?
   杨树林边是一条出村的路,一条曾经坑洼,如今铺了方砖的的路。我的方向感很差,到陌生的地方经常会迷向,甚至在自己生活二十年的城市,遇晚上出行偶尔也会分不清东西南北。唯有这条路,永远那么熟悉,由西到东,由东到西,由这里走出去,再由这里走回来,牵着我的思念,引导着我回家的方向。
  
   时光流转,世间万物都在新旧更替、周而复始地相叠着。我的小村也不例外,她很快将被纳入城镇化行列,按照我们一惯的纯粹经济价值的伦理,这里旧有的一切现状会被汹涌向前的时代浪潮毫不留情地淹灭,故乡土地上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所有文化印记也将被一笔勾销。想一想,每个热爱故乡的人只要想想这种变化,就会无比地痛惜。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并寄托自己民族感情的乡间物品,就像我们水边的石磨和檐下垂挂的红辣椒,这是不可割断的文化红线呢。
   我在想,为什么立新一定要除旧?可否两者并存?如果能在繁华的城镇一隅留几处古旧的青砖老屋,置几件朴拙的乡间物品,让历史和现代交织,让象征和实用相汇。给过来人以怀旧的入口,给未来人以读史的起点。这样,岂不是很好?
  

共 37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人、旧物、老地方,加上老时光,光是瞥一下这四个令人口齿留香的词,心底即刻潮湿得似乎能拧出感情之水来。如果你再曼声吟咏这四个词,你就会觉得冥冥中有一只手,正在悄悄地弹拨着你的心弦,转瞬间引发了强烈的共振!年迈的亲人已成梦中的故人,能不痛断肝肠?曾经朝夕相处、产生了感情的旧物即将退出我们的生活,能不令人惋惜?充满乐趣和希冀的故乡,也将湮灭在远逝的时光里,任谁也要唏嘘不已!本文写得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如述家常;主题寓意积极向上,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但给人留下一缕淡淡的忧伤。尽管作者只攫取了故乡的几件小事,却把故乡写活了,并留给读者数倍的想象空间,发人深思。感谢作者赐稿西风社团,如此佳作将大力推荐大家赏读。【编辑 寒江孤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2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7-04-18 16:48:47
  小草,我就爱读你的散文。
回复1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19 19:53:42
  谢谢寒哥鼓励,我会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字。
2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7-04-18 21:26:37
  亲切的文,饱满的情感,汇聚成感人的文字,给读者带来很多共鸣。感谢听雨带来新作!祝听雨创作愉快!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2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19 19:57:43
  故乡的岁月,割不断的美好记忆,谢韵姐鼓励,谢谢韵姐为西风付出的辛劳,四月,念安!
3 楼        文友:木门柴扉        2017-04-18 23:05:20
  读听雨老师的佳作,享受文字带来的美妙和寓意。“故人”里读到了母亲、嫂娘和两位老奶奶以及作者满怀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旧物”里体会到“青石、麻石、碾子和缸”等物件与作者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老地方”讲述了善良的母亲与老邻居的故事,还有吃杏子、抓泥鳅的儿时欢乐。文章结尾,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文课题,值得广大读者深省。欣赏、学习了,致问候!
以文字,记录曾经的片段,那久远的,便不再久远。
回复3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19 20:04:34
  很喜欢木门老师的文,文字干净清透,感情细腻,读起来很熨贴感觉。
4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4-19 08:53:45
  拜读老师美文佳作,问好老师,学习品读:三天时间在小村里游走,脚步几乎踏及每一个角落,在这陌生而又熟悉的故园里,寻找着曾经的故事,咀嚼着旧时光里的温暖。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4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19 19:59:02
  多谢慧眼老师的共鸣,也祝老师写作愉快。
5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7-04-19 11:38:20
  语言细腻,生活气息浓厚,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拜读学习!祝贺老师奉献家作!问好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19 19:55:21
  谢谢山野和风老师鼓励,春安!
6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7-04-20 10:28:08
  文字承载着满满的情感,恭喜听雨作品加精!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6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20 20:03:26
  谢谢鼓励,问候韵姐春安!
7 楼        文友:谈笑中        2017-04-20 15:06:01
  很耐咀嚼的文字,质朴清新,香甜可口。让读者如饮甘泉如饱饥腹。拜读学习了。恭贺加精!
回复7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20 20:04:35
  谢谢笑谈老师留墨,祝好!
8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17-04-20 15:43:08
  听雨老师的文字总是那么美,幽幽的情思缓缓渗透每一个字眼,如一首轻音乐,虽舒缓却有力,张弛有度,不徐不疾。旧时光,是一首深沉的老歌,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 (
回复8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20 20:08:37
  梦姐的高评让我惭愧,和梦姐相比,我的文字绘幼稚得很,不过,我会努力地写作,西风大家让人感觉很温暖也很快乐。
9 楼        文友:午夜梦回        2017-04-21 10:10:38
  好美的文字,将我带回儿时的故乡,那一片热土,那曾经鲜活的笑脸,多以故去,只留下物与人全非的惆怅。羡慕听雨虽然故去了爹娘,尚有疼爱你的哥嫂相望。
午夜梦回
回复9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7-04-21 16:48:55
  故乡是每个人心情不老的情怀,愿我们一起感念,一起温暖着。谢谢老师提读留墨,问好!
10 楼        文友:晶莹        2017-04-21 19:33:34
  每次读听雨的文倍感亲切,总是这样真实感人。来晚了,谅解!祝贺精品!
( (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