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国学征文】家训·家廉·家兴(散文)
前几天收到了一本大红荣誉证书,证书印制精美,设计考究,字迹清晰,翻开封面,里面赫然写着“河北省书香家庭”七个大字。捧着证书,很是兴奋,虽然平生获得不少红证证,但感觉这是最大的一份荣耀。随后,围着这红证书,照相,写文,发微信,闹的整个家族圈子为之沸腾。
因此还有了小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家族的老人们说,家庭文化很重要,家庭读书不可少,我看,弄个家规家训很必要;后辈们说,家规家训好是好,但是束缚人受不了,还不如谁犯了错误就训谁,这样公平,也能以警后人;一位读过我那本《书香致远》散文集的朋友(他自称是我的亲戚,很早就挤入了我的家族微信圈儿),也在此时此刻推波助澜,他说,一个大作家,家里没有家训怎么成?一个大家族,家里没有家规岂不乱套?
家族圈子里七嘴八舌围绕家训的讨论,着实让我欣欣然起来,感觉这也算是家族正能量的生成吧!其实我早就有写家训之意,只是成天埋头于书案,“如琢如磨尽忘我,如切如磋皆忘家”,写的不是这家就是那家;不是小家就是大家,写自己家训家规的事情就一拖再拖,这时引发家族的不满也是在所难免的。
我欣然领受家族的托付,在圈子里打了五个字与两个感叹号“然!我开工了!”
顷刻间,整个家族圈子哑然,好像怕打扰我写作似的,没有了一条消息。
我感觉到大家的期盼,也感受到家族的重托。
写家训家规,你以为那么容易?我还是得从头学起,古之家训多之又多,但是哪家的家训不是文化与思想相融相成的集合体啊!家训文化不研究就不能得其精髓,更不用说写了。
我这人有个习惯,在写东西前,往往是先看好多与所写有牵连的书籍,我把这叫“奔跑前的恶补”,这临时抱佛脚的读书不是应该倡导的,但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工作忙啊!
于是,在自家书房找书。虽然书房书满,翻箱倒柜,却找不到一本家训书籍。几天里,四外找家规家训之书成了我的专项任务。
终归是找到了。图书馆有个专柜,各种版本的家训家规家书,应有尽有,第一次感受到图书馆人的作为。如获至宝,一一借来读,大受裨益。
研究家训文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一个个家族繁衍至今,而且正向发展,其先人一定很有见底,而且功不可没。
心想,当下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如果先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家族,文明集体,文明社区,岂不是什么事也好办了?
静心读书,深知:在中华民族文化长卷中,家族文化作为全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灿若晨星的文化星空中,恒远久长地闪烁着。而在家族文化中,养正树廉之意占了很大的篇幅,“廉”的意思出现在家规家训中,着实让我兴奋不已,不是吗?家族树立“廉洁”之风,“强国”就好办了;每个家庭在树正气,国民素质就提高了。
“家规家训家戒戒贪治国,积德积善积廉廉政奉公”这应该是一副常挂在大小门庭的高效对联。
以俭治家、以廉养人的正能量思想,应该在家族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并持续传承,这样,就能熏陶和造就出家族中一代又一代爱国济民、廉洁奉公的栋梁之材。
我想,家庭崇尚圣贤,家风勤俭持家,廉洁奉公,是最有利于后世子女形成优良品德的。
在查找国学资料中,我有个发现:原来,中国古代国学经典资料中,公开出版的家规家训家戒至少有120种;家训文化当推《诫子书》和《诫外甥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最为让人熟知和效仿。
若从古至今来谈的话,我首推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诸葛孔明,46岁才喜得贵子诸葛瞻。对这个晚些而来的儿子,他疼爱有加,希冀成为栋梁之才。诸葛亮二姐生子庞涣,也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晚辈。他写给诸葛瞻的《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写给庞涣的《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 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两封信内容大致相当,可见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他们要有远大志向,戒绝欲望,勤俭持家,心态平和,珍惜光阴,重视学习。
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可谓两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此训虽短小但不失精悍,此训注重修身还不忘养性。治学与做人样样兼顾,读之悟之三省之。
在家训文化研究中,颜之推 的《颜氏家训》让我着迷,反复品味。
这位南北朝时期就享有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深知政界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短长,研究大小学问。正所谓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深知,在这样的社会,要想“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必训诫子孙,正气于身才能傲立于世。于是伏案疾书,著七卷计二十篇《颜氏家训》,诚劝子孙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尽人皆知,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历代文人墨客及达官贵人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后世在治家兴家文策里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此“训”正能量影响之大。
在直言反腐倡廉上,《朱子家训》更高一筹。先人朱用纯以家庭道德为主,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多名言警句,可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于门楣、或挂厅堂居室,历来受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算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家庭廉洁”的教育思想,令人记忆犹新,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勤俭节约的思想和“家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又如“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这里是说,自己生活养身时定要勤俭节约,而请朋友的筵席上不要吝啬。如果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瓦做的也比金玉为材料的要好;如果吃饭吃的少而精的话,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珍馐美味。 不要盖奢华的房屋,不要谋取肥沃的田地。
历史上注重家廉的家训还有很多很多。唐朝名相房玄龄继承“人皆因禄福,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的家训,铸成“贞观之治” 的家国辉煌;宋代司马光为教诫儿子,专门写了篇《训俭示廉》的家训,教育儿子:“俭,德之兴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室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清官包拯一生廉洁公正,其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国之危难时重义轻利,留下“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的家训。
家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将来“居官必贿”。 让优良家风世代相传,使家庭由腐败的温床转变为监督腐败、防止腐败的避风港。
从这点说来,孝亲敬亲乃家之根本,醒亲谏亲乃家之高标。这样相互尊重,相互监督的思想应该写进家训里去。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廉,一国兴廉”。家训执行的好则家风好,家风传承的好则族风好、依次会形成,民风好与国风好。
因此,我认为,家风是融化在家人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家人骨髓里的品格,是家人立世做人的风范,是家人工作生活的格调。
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研究家风文化研究过程中,我国伟大的领袖和元勋们,注重家风建设的高贵品德也深深感化教导着我。
受人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家廉清正之风,他制定了十条家规,从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十条家规是:亲人在不误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顺路看我;来者住招待所;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我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总理可谓是“廉洁治家、勤俭治家”的楷模。
当年的彭总为人三境界之一就是敢把熟人挡回去。此乃最难达到的境界。对于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方方面面的人情关系,他从不碍于情面,从不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进行不合理的“照顾”。从不让家人和亲戚朋友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谋取私利。
想起了一句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是习主席的话。
想来,习主席也是好的家族之风培养熏陶出来的一位卓越领导人。
他的父亲,开国元勋习仲勋生于一个勤劳和谐家庭,他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谈举止,效仿先辈为人处事的风范,受益匪浅。劳动人民忠厚、友善、勤劳、忍让、负重的优良品德,深深影响了儿时的习仲勋。若干年以后,习仲勋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常常深情地谈起父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我的父亲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农民,他总是对我们说,‘如果有了学问,就做一名教书先生,用自己的本事传书授道,受人敬重。要不就种庄稼,做个本分的农民’”“我的母亲勤劳贤慧,对婆婆特别孝敬。婆婆患病时,她把精心做的莲子汤送到床前,而自己却省吃俭用”。
1944年4月28日,仅几位军地领导一起聚餐的“习仲勋婚礼”散去之后,习仲勋便对新婚燕尔的妻子齐心说了一段“革命情话”:从此往后,我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我不愿意陷入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艰难岁月,革命斗争是第一位的,彼此之间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过多的关照。你应当一如既往地到基层去,到斗争第一线去。
后来,担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常常在家庭饭桌上高声吟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围坐在桌前的孩子们也稚气地和起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遭康生诬陷,蒙冤16年。其间,齐心受株连被“审查”,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七载有余。夫妻俩又天各一方,苦度时日。1978年,习仲勋冤案昭雪,出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后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按规定,夫人是可以陪同的,但习仲勋仍嘱咐妻子谨守自己工作岗位,使得她仍未踏出国门半步。用齐心的话说,最远只去过深圳沙头角。2004年春,齐心才应友人之邀去过一次香港,还是没有走出国门。
这就是胸有家国、品自高洁的习仲勋,这就是习仲勋真实诚挚、代代传承的家风。优良的祖训家风,数十年的身体力行,如涓涓流水,细雨春风,培桃育李,代代传承。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箴言良策,家廉应该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准则,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族成员家兴的根本。
家风正则家族兴,家族兴则国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