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长篇 >> 剧本连载 >> 铁血冷娃(影视剧本征稿)

编辑推荐 铁血冷娃(影视剧本征稿)


作者:陋石 进士,605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002发表时间:2009-10-14 17:27:27
摘要:1938年7月,一支由杨虎成的第17路军为主扩编组成的第31军团、三万多名冷娃在孙蔚如将军率领下,星夜渡过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10万日寇围剿3年竟未曾越过黄河一步."六六战役"中,新兵团被数倍日军包围,为维护中国军人的气节,"宁愿投河死,绝不当俘虏".800壮士,一跪天,二跪地,三跪爹娘,怒吼着秦腔,纵身跳入黄河.

中条山保卫战70年祭
  
   这绝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不是一段夸张了的传说,而确确实实是一幕沉钩了的历史,就发生在“中条山保卫战”的“六六战役”中。
   仅以此文献给在中条山战役中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铁血冷娃
   (纪实小说)
   一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闪电般攻城略地,大片国土相继沦丧。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先后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就显得愈加重要。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横宽170公里,纵深50公里,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踞之,我军可俯瞰豫北、晋南,进则可直插敌后;退则可踞险而守,屏蔽洛阳、潼关。失之,日军则可占据此要地,渡河南下,图我陇海,侵我中原,进逼陕甘。因而,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1938年3月,日军以山西南部重镇运城为大本营,由侵华总司令冈村宁茨亲自坐镇指挥,集结兵力,企图渡河南犯。
   1938年7月,一支由杨虎成的第17路军为主扩编组成的第31军团、三万多名冷娃在孙蔚如将军率领下,星夜渡过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
   1938年8月8日,日军牛岛、川岸师团三千余人,从运城方向扑向永济。
   永济(旧蒲州)位于中条山西端,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
   孙蔚如率军渡河前,已派独立46旅旅长孔从洲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
   黎明,日军十几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开火,9架飞机盘旋着投掷炸弹。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孙蔚如为鼓舞士气,将军团指挥部设在中条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这里不仅与“山下鼓角相闻”,而且可以俯瞰整个永济战局。
   黄昏,日军出动装甲部队,天上飞机呼啸,地下坦克轰鸣。陕军才经历了娘子关大战,原气尚为恢复。武器装备又极差,眼看东原岌岌可危!
   在东原防线上指挥作战的是陕军名将孔从洲。孔命令102团团副杨法震速带一个营冲出去,绕到敌人背后的栲栳镇,从背后袭击敌人。
   杨法震率一营士兵一路冲杀,在黑水村端掉了敌警戒哨,在唐家营消灭了敌预备队;在北古城炸毁了日军增援的汽车队……一连数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日军后营大乱,从而大大缓解了中国军队主阵地的压力。
   8月15日清晨,大雾弥天,日军调集1200多人,向杨法震设防的上高市猛扑过来。杨法震在指挥士兵们打退了敌人的4次进攻、自己亲手击毙了13名鬼子后,与三百名弟兄们一起魂归上高市。
   当晚,东原防线上,日军见主阵地攻不下来,便沿着中条山绕道攻打北麓的制高点尧王台。
   尧王台下一场血战,终于将日军击退。但从尧王台退走的日军又迂回偷袭,一夜间占领了东南方向的西姚温、解家坟、万古寺,使中国军队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
   永济城外,日军又突破了东原防线,兵临永济城下。
   在六官村坐阵指挥的孙蔚如急调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去夺回万古在六官村坐阵指挥的孙蔚如急调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去夺回万古寺。三营营长张希文一马当先,在收复了万古寺后又逆袭西姚温。由于战局瞬息万变,通讯中断,三营被日军困在了西姚温。
   日军将西姚温阵地突破,张希文营向该处逆袭、肉搏一昼夜,该营全部殉国。
   8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西面是黄河)包围了永济城。
   日军用炮火将城墙炸得到处都是缺口,城墙外的护城河已被双方士兵的尸体堵塞,变成一条“血河”。下午5时许,日军在坦克大炮掩护下冲进城内,中国军队官兵在城内展开巷战,连炊事员也抡着菜刀杀入敌群。6时许,永济失陷,中国军队500名官兵壮烈殉国。
   永济失陷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在永济到风陵渡之间的韩阳镇筑起第二道防线。团副魏鸿纪带领一支便衣队多次插入敌后,奇袭敌营,搅得日军一时风声鹤唳……在一次奇袭完成后,撤退途中,年仅25岁的魏团副不幸遇难。
   一个小小的韩阳镇,竟使鬼子半个月久攻不下。于是他们又故伎重演,从中条山西部的王官峪迂迴包抄。教导团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遵照孙蔚如命令,撤出韩阳镇。至此,永济战役结束。
   日军虽然占了永济和风陵渡,但惧于中国军队的中条山防线会断其后路,仍然不敢举兵渡河。●
  
   二
   第31军团由杨虎成的第17路军为主扩编组成。杨虎城因“西安事变”被迫出国。临行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军交给了结拜兄弟孙蔚如,并一再告诫:一定要牢记“兵谏”之初衷,一切以抗日大局为重……
   “芦沟桥事变”后,孙蔚如向蒋介石请战,并向国民政府和陕西民众盟誓。
   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蒋界石这才批准了孙蔚如的请战要求。
   永济一战,部队减员严重。孙蔚如即刻派人回陕求援。招募新兵,十万火急。3匹快马正奔弛在西安至渭南的官道上,为首的是177师101团二营营长杨汝才。一路快马加鞭直奔渭南县青龙堡而去。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时下已跌进八月,地里的秋庄稼已基本打辄停当,家家户户屋沿下挂满了一辫辫黄灿灿的玉茭棒;一串串红艳艳的辣椒;场院上堆满待碾的豆荚;树上遍挂着彤红的柿子……又是一个好年景。
   青龙堡南临渭河,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年年中秋节堡子里赶庙会都要唱大
   戏,今年也不例外。只是今年的戏班子不是请来的,是自己找来的。这家有名的秦腔戏班为躲避战火,逃出了西安,跟讨饭的叫化子差不多,只要管吃管住随便给几个钱就行。戏台子就在堡子外边的城隍庙里。
   这城隍庙很是有些年头了,秦砖汉瓦,残垣断壁。台柱子上的油漆斑驳脱落怠尽,而那古香古色的镂空浮雕却依然展现出当年的风采。
   城隍庙座落在百亩地。地里没有收回去的玉茭秸子、豆角秧子一坨坨堆在地上。戏台周围的空地上摆满了各种小吃摊点;扯面、拉面、刀削面。凉粉、酿皮、猫耳朵。油泼面、酸汤面,拨鱼儿、拉条儿、罐罐面。臊子面、蒜蘸面,锅馈、颌络,油条、油羔、麻花、……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渭河流域盛产小麦。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三顿饭,顿顿不离面。主食是面条和蒸馍。
   关中的面条就像关中人一样实在。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形同腰间所系的裤带。当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关中面条,再调和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莹的芫荽和葱花,上面再卧上个金灿灿的荷包蛋。那么,这碗面条简直就是艺术品了。
   您看,端上来的这碗面条,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胜收;闻起来浓香扑鼻,吃起来筋道爽口。正如歌谣所述:关中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嫽得太。这“嫽得太”就是好得很,是关中方言。
   尤其是锅盔: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
   锅盔历史悠久。传说在先秦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
   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于是,军中的伙夫就发明了今天的锅盔。
   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做锅盔用的锅一定得用生铁铸成的大锅,做锅盔用的面必须用当年收成以后上好的麦子磨成的面粉,经过发酵后,让面醒过劲儿。然后经过师傅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匀。这时,师傅操起一根鸭蛋粗细的擀面杖,慢慢地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的模样。下一道工序,就应该开始烙馍了。正宗的锅盔用当年上好的(麦尖)麦秸。手法有:“一转、二翻、三挠”。等到快出锅时候,再撒上新鲜的芝麻。出锅以后的黄里透焦,焦里透黄,咬着酥脆,吃着香甜。一提起锅盔,人们就会竖起大拇哥:嫽太太哩!
   今年空地上还多了些做买卖、摆地滩的。布匹鞋帽、日杂用品,一应俱全。这些买卖人大都是从西安逃出来的。城里买卖做不下去才来到乡下,东西也格外便宜。这年头,乡下人往城里逃,城里人往乡下逃。到底啥地方安全,啥地方保险,说不清了。
   日头一杆高的时候,通向青龙堡的各条官道上黄尘滚滚,烟气腾腾;赶车的、骑驴的、挑担的、擓筐的;背着的、抱着的、领着的、拖着的……十里八乡男的、的、老的、少的、能走的、会动的,蚂蚁求雨似的齐向青龙堡涌来。
   辛苦了一年,大秋已基本停当,又赶上中秋佳节逢庙会,听戏尚在其次,主要的是散散心,放松一下,图个热闹。庄稼人自有庄稼人的情趣。
   戏台下的空地上,眨眼就人山人海。不分男女贵贱,先来的靠前,晚来的靠后。砖头、石块往屁股下一垫,坐下来占个好地方,美美地听戏就是了。
   霎时间人声鼎沸。说笑声、咳嗽声、呼唤声、应答声、讨价还价声、油炸烹炒声、杂耍卖艺吆喝声、锅碗瓢盆撞击声,塞得人耳朵里满满的。
   开戏之前先要擂三通鼓。现在才擂罢一通鼓,人们说、笑、聊、侃,尽享着
   这闲暇之余的欢乐。
   安安稳稳坐在台下听戏的是些中、老年人。年轻人大都是来图高兴、凑热闹。
   安娃跟兰芝就远远地坐在一堆玉茭秸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观望着这纷乱的人群。半干不湿的玉茭秸子经日头一晒,散发出一股甜丝丝的清香。坐在上头松松的、软软的,热乎乎,颤悠悠,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安娃跟兰芝都是青龙堡的,从小就定下了娃娃亲。
   关中地区很特别,自古就“肥水不流外人田”,讲究“好女子不出村”。安娃和兰芝两家是青龙堡的老户,知根知底。两家老人一点头就成了亲家。
   这里的人很奇怪。17~18岁了,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明知对方是自己的什么人,却连个招呼都不敢打。到年底,安娃就要把兰芝娶进门,俩人这才敢偷偷地约会、见面。
   娃大了,懂事了,也该让他们接触了。
   安娃跟兰芝坐在玉茭秸堆上,两人中间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安娃说:你坐过来些。
   兰芝:你说,我听得见。
   远了看不清。
   你七老八十了?
   我想摸摸你手。
   手有啥摸的,摸你自己的。
   看把你主贵的。过了门钻进被窝里,我想摸那儿摸那儿。
   兰芝脸一红,抓起一根玉茭秸就打安娃。
   安娃嘻笑着、麻利地蹶起尻子就挪到了兰芝身边。兰芝正要移开,安娃一伸胳膊揽住了她腰。两个人一摇晃,便惹得玉茭秆子“咯咯吱吱”狂笑不止。安娃跟兰芝笑了,场地上的人们笑了,戏台下的人们笑了,角角落落,旮里旯拉……到处是欢声笑语。
   融融的日光抚挲着一张张笑脸。一张张笑脸捧着一份份欢乐。这由衷的,习已为常的农家乐,在这块古老的土地延续了千年、万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关中这地方,如果一对少男少女从庄稼地里钻出来,人们一定以为他俩干了好事。而在光天化日之下亲热,反倒认为很正常。用当地人的话说: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关中人性情侃快,豪爽率直。刚板硬正,能折不弯。这种特性便为关中汉子们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冷娃。
   啥是冷娃?冷娃就是铸在关中人骨子里的一种气质,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生、愣、蹭、倔。冷娃们就凭着这种气质,这种天性,为中华民族、为炎皇子孙创立了惊天地,泣鬼神,万世不朽的功勋。
   二通鼓打罢,戏台下的人安定下来。兰芝拗不过安娃,也就住了手。她并不反对安娃与她亲近,只是出于一个女娃的羞怯。这是她有生以来头一次捉住一个男人手,尽管那手隔着衣裳,却撩拨得她心里痒痒。她眼睛的余光瞧见了他下巴上那短短的胡茬子,高高突起的喉结,厚厚的胸膛,粗壮的胳膊……再过两个月就要和眼前的这个男人永远地生活在一起。为他做饭叠被,为他生儿育女,霎时脸就红的像是涂了一层粉彩,越发地水凌了。
   安娃楼着兰芝腰。隔着几层布他就感觉到她身子很柔、很软、很光滑,像摸在了绸子上。他还闻见了她身上那股女人特有的气息,一种很撩人的味道。7~8岁上他就知道兰芝是他婆姨。有一年端午节,他给兰芝家送粽子。半路上碰见了兰芝,他把粽子往她怀里一塞,扭头就跑。无意中他手碰到了滑滑的东西,不知
   是她手,还是她的衣裳袖子。那种感觉很短暂,也很朦胧,决没有今天这感觉真实、惬意,让人不忍释手。
   她头抵着他肩膀。他不用勾下头,目光朝下一垂就看得清楚;她那乌黑的发丝在阳光下泛着蓝幽幽的光。长长的睫毛几乎是等距离排列着。琥珀色的眸子里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小巧的鼻子,轮廓分明的嘴唇……他真想在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亲一下,但他不敢。好像戏台下那些人后脑勺上都长着眼睛,在看着他哩!
   三通鼓一罢便响起了委婉缠绵,悠扬悦耳的弦子声。稍戏是《穆桂英挂帅》,
   一会儿工夫就完了。正本戏是《金沙滩》,说的是杨继业为救宋主,带领杨家军大战辽兵。是秦腔的传统剧目,慷慨、激昂、豪迈、悲壮,有看头,过瘾。尤其是那黑头杨继业,真个是嫽得太。嗓音浑厚,字正腔圆,吼得人两耳轰鸣,连空气都在抖动。当唱到:
  

共 25697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有多少华夏儿女,有多少无名的英雄为了捍卫国土洒下了无数的热血。“死后碑”的见证,说明了和平来之不易,今天的国强民盛,都归功于无数个“死后碑”记念的英烈。此剧本再现了英烈们的可歌可泣的传奇,可谓是一个好的剧本。推荐阅读![实习编辑:幻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幻新        2009-10-14 17:29:34
  在剧名标题上做了点改动,请作者谅解,问好作者!
生活给了我源泉,我在生活里歌唱
2 楼        文友:陋石        2009-10-14 22:40:11
  好影视剧角本必须是一个好故事。导演并不发愁剧本,只需要好的创意。因而,我只把小说《铁血冷娃》发上去,如果导演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我想,改写成影视剧应该并不是一件难事。
山西省作协会员,中、短篇小说多次发表于山西《黄河》及《小说选刊》73109
3 楼        文友:陋石        2009-10-14 22:43:32
  幻新编辑:
   您好?
   改动文字是一个编辑的权利与责任,谈不到"谅解",我只有感谢!
山西省作协会员,中、短篇小说多次发表于山西《黄河》及《小说选刊》73109
4 楼        文友:陋石        2009-10-14 23:42:42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3万冷娃立马中条。以低劣的武器装备,以钢铁般的意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大西北的长城。日寇倾10万兵力,鏖战3年,竟未能越过黄河一步。在这生与死、血与火、灵与肉的较量中,我军击溃日军无数次进攻,粉碎敌人11次大扫荡。其中已“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800壮士投黄河就发生在”六六战役”中。
   其实,在这次战役中宁死不屈。投河身亡的何止这800壮士?几乎在800壮士投河的同时,距许八坡不远的马家崖,我177师工兵营200多士兵,也为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集体跳进了黄河。另有38军独立46旅一部,弹尽粮绝,竟义无返顾地扑向滚滚波涛,溺水自尽。在下游一个渡口就打捞上来1000多具壮士尸体。
   “六六战役”中国军人付出了惨痛代价,近万名官兵壮烈殉国。但日军死亡人数也不在中国军队之下。战后日军在运城召开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会场上仅阵亡军官的骨灰罐就摆了1700多个。
   遍阅世界战争史,综观上下5千年。此等惊世骇闻的旷世之举绝无仅有。悲哉!壮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震撼心魄,空前绝后,亘古未闻的壮举被历史遗忘了,被人为的阉割了,被时间淡化了。
   无论任何派系,任何一支军队,只要是为抗日而牺牲、献身,都是英雄、烈士,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半个世纪以来,这些为国家为民族血洒疆场,肝脑涂地的先烈们默默无闻的躺在冰凉的泥土里,难道还要让他们继续地蒙屈于九泉吗?是该让历史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了。
   “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山西省作协会员,中、短篇小说多次发表于山西《黄河》及《小说选刊》73109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