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国学征文】执信念,且从容(散文)

精品 【菊韵国学征文】执信念,且从容(散文)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98发表时间:2017-04-19 08:16:32


   当听到从容就义这个词的时候,就肃然起敬,心里由衷生出钦仰之念。
   从容,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从容的人必然有自己的底气,那就是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从容,与信念和初心密不可分。而从容不迫乃至从容就义,更是有着坚强信念的人才能做到的。这个信念就是一个人的坚定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没有了方向,必然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混吃等死,草草了此一生的人。信仰决定了一个人奋斗的方向,就此坚定不移,毫不退缩,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生死考验,一样从容不迫,一往无前,百折不回。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每个人都会有寻梦的欲望。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独立自由、民主和解放,是最高的梦想。如果没有这个梦想的激情和活力,实现梦想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当一代一代人为了梦想去奋斗、去献身的时候,当仁人志士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捐躯于崇高事业的时候,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我们景仰崇高,追求崇高,无论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最终皆归结于对崇高的追求。在崇高面前,一切都是渺小和无关紧要的。信念,信仰,理想,目标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你是为谁为什么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是崇高的内涵所在。崇高在于人的理想和信念的奠定。理想与信念之事大得如星空宇宙,又具体得如秋叶春草。理想与信念的实现,是恒久的接力,要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理想与信念是树,无论过去,无论将来,都需要用汗,用血,用生命去辛勤灌溉。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伟大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秋。“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崇高的思想是一种财富,犹如人之灵魂,无之则行尸走肉,有之则生机勃发。滚滚红尘,欲望世界,多少红男绿女迷途悔痛;修齐治平,辉煌光耀,多少有志青年上下求索。求索就意味着牺牲。在生与死之间,是活得明亮、温暖和灿烂,还是活得阴暗、冷漠和堕落,是活得光明磊落,英勇悲壮,还是活得低级趣味、自私卑劣,全在个人选择,为谁活着,怎样做人。面临死亡的到来,真正的勇者,敢于与死神同行,用从容的心态面对,坦然真诚,充满力量。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何等从容!而面临死亡的从容,才是从容的最高境界。明知赴死,而心地坦然;面对死亡,如卧床而睡;如赴席而饮;如长啸当歌。古人如此,先辈如此,今人亦如此。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蕴涵的精神,广博而深厚。即以从容来说,就是历朝历代君子修身之必行之路。孟子曰:“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人的元气,是人的精神丰富、正气充盈的内心状态,是人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奉献和牺牲的根源。而从容不迫,就是浩然之气的展现。古往今来,凡以国家民族、人民大众利益为重的人,以中华文化精髓的滋润,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总要离去,而留下的只有两点有意义:一是人的品格,二是文字,余下的是厚重的永恒的背影。
   从容是一种品格。一个人品格的生成,必然要学习,要传承。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如入芝兰之室,身香不闻其香,浑身散发出书香味,书卷气。这种书香味、书卷气,因诗书在腹,志向在胸,视,可通万里;思,会接千载;气,不言自华;品,日见其高。即便是浮躁声声乱人耳,喧嚣阵阵扰人心,世事纷争催人急,照样会从容淡定不随从,哪怕浮漂风高卷瓦走,照样我自巍然如泰山,更不会有一字之得而浮夸,也不会因一事之见而自鸣,也不会因一时之光而自醉。中华文化的精神之光,沐浴人的本心,让人的精神无边,品位无顶,文明无涯,从容无波。《全唐书》中有一段话说:“夫贤者以公为心,以爱为心,不为利回,不为势屈,置之周行,则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泽,其于人国,重固如此也。”中华文化的精华就在于此,赋予家国情怀,赋予伟大精神,赋予丰富人格,赋予仁爱之心,也即赋予了理想和信念。深厚的文化积淀,予以人坚实底蕴,坚定的信念。正因有了这样的厚重内涵,有了成为贤者的标准,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才有了从容不迫的姿态。理想和信念包含了人生必然的奉献和牺牲。而理想信念闪烁着智慧之光,唯有知道珍惜和尊重生命的人,才能更出色地去弘扬奉献和牺牲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历来讲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追求理想信念过程中,不被富贵所诱惑,不因贫贱而抛弃,不因强权而退缩,更不为生死攸关而逃避,尤以生死为关键。在某些时刻,瞬间,极其短促,却又无限丰富。死亡仅仅是一瞬,而这一瞬胜过一生,一瞬就是永恒,只要值得。人生的选择,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龌龊抑或潇洒,懦弱抑或勇敢,生抑或死。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苟且偷生出卖灵魂,人生的节点极为重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只要是为了国家民族,即使死了就如回家一般。这是历代贤能所提倡的精神。做人要有风骨,这风骨从何而来?先天遗传?大概不是。后天之学习,之浸染,之传承,之沉淀,才是根本。同样是学习,何以会走上不同道路?华中师大一次毕业典礼,文学教授晓苏致辞说:“人的修炼和树的成长一样,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要有知识的积累,二要有思想的照耀,三要有人格的支撑。”是也!正能量不仅靠知识积累,还有思想的照耀,人格支撑。于从容二字,风骨是其支撑的力量源泉。古往今来,不乏名人烈士从容面对苦难,面对坎坷,面对时艰,面对死亡。
   史载,南北朝时,王景文官至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昏君宋明帝临死时,见王集外戚、豪族、权臣于一身,怕他谋反,因之赐死。时景文在江州,方与客棋,看敕讫,置局下,神色怡然。争劫竞,敛纳奁毕,徐言:“奉敕赐死。”方以敕示客。因举鸠谓客曰:“此酒不堪相劝。”遂一饮而绝。但是,这种从容是士大夫的愚忠而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虽是从容,但不应提倡。
   我读项羽,说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李清照诗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看项羽虽有必死之决断,再无生存之念,但其儿女情长,才使得英雄气短,虽然一剑刎颈,做个了断,也算是英雄气概,但毕竟距离从容二字还有些许距离,其心之纠结,之悔恨,之自责,肯定不堪。再说自刎也非就义,迫不得已自刎,无从容之态。从容就死而无理想信念,死也不值。
   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陈玉成熟读历代兵史,侃侃而谈,旁若无人,然吐属极风雅。有佚名作《陈玉成被擒记》描述:陈玉成既为苗沛霖所赚(诱捕),解至胜保营。陈玉成入,胜保高坐腭眙(瞪着眼珠子)曰:“成天豫(原玉成官职),何不跪也?”陈玉成曰:“吾英王,非成天豫,奚跪为!你本吾败将,何问吾作态(摆架子)”胜保曰:“然则曷为我擒?”陈玉成曰:“吾自投罗网,岂尔之力,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尔犹记合肥官亭尔骑兵二万,与吾战后,有一存者乎?”胜保默然,予酒食,劝之降。陈玉成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乃杀之,死年二十六。陈玉成少年即随太平军南征北战,以推翻清廷为理念,至死不动摇。
   “戊戌六君子”则为变法。时世界大势风云变幻,清廷腐朽没落,摇摇欲坠,有识之士皆痛心疾首,欲效法列强,改革图新。此举何其艰难,然既树信念,虽死不辞。变法失败,六君子遇难。被难之六君子,皆慷慨就义,从容赴死,无一惧者。谭嗣同在狱中写下著名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中的张俭、杜根是汉代人,张俭因揭发权贵残害百姓被陷害,逃亡在外望门投止;杜根则因劝垂帘听政的邓太后归政安帝而受酷刑,是事与变法极其相似,此为绝命诗也不为过。临刑前大声呼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容引颈就死,年33岁。六君子之死,皆大义凛然,报必死之心,其从容、泰然、淡定,与文化浸染有紧密联系。六人杨深秀任御史职,其精通国学,号称山西通儒,对世界大势有独到见解,始终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死时49岁。杨锐出身书香门第,为张之洞赏识,入府为幕僚,变法被害年41岁;林旭是六君子中最年轻者,变法上谕大多出自他手,被害时年仅23岁。刘光第死时年39岁,临刑路上叹息道“吾属死,正气尽!”临行时质问严词,监斩者无言以对。刽子手强按令跪,竟崛立不从,“神气冲夷,谵定如平日”,受刑身躯“挺立不化”。康光仁死时31岁,狱中谈笑自若,宣称“若死而中国强,死亦何妨!”戊戌变法无疑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上一个时代的开端,后来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乃至当今的改革开放,在精神上与戊戌变法一脉相承。
   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有革命史中,不乏从容不迫的人士,他们的淡然面对,他们的从容就义,他们遗留的书信,总让我们震撼,令人心颤,让人感动,让人向往。何以赴死,让人心生向往之心?因那一死,不是寻常的死,是本已怀必死之心,从容不迫,淡然处之。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前,陈独秀与吴樾同为革命党。二人曾为行刺孰先孰后扭打一团,末了,累极坐地。吴问:“舍身一拼与艰难缔造,疏易?”陈答:“自是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独去刺清大臣,当场殒命。此等从容,古今罕见。陈独秀于1932年在上海被捕,在囚车上谈笑自若,至南京,不下车,催而不应,其正呼呼大睡。人即诘之,答:“又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何应钦传讯,陈即挥毫题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传讯毕,军政部青年军人围而索书纪念,陈欣然挥毫至墨尽,方才解围。陈之坦然,之从容,信仰坚毅,当之无愧。
   另一位党的领袖瞿秋白则是另一种从容。瞿秋白就义之过程,当时报纸亦有报道。瞿是于长汀水口被捕,化名为林祺祥。拘禁月余,莫能辨认。后为叛徒指认。1935年的《大公报》记载:瞿之就义已临,记者趋前叩询。“至其卧室,见瞿大挥毫笔,书写绝句。书毕,至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饔,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继而高唱《国际歌》,打破沉寂之空间。酒毕,徐步赴刑场,彼自请仰卧受刑。枪声一发,瞿遂长逝人世矣!”在狱中的照片中,瞿秋白题下这样的词句:“如果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刑前挥毫书写的绝句,应该是《集句偶成》。诗前附有简明序言:1935年6月17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泉呜咽,如置身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夕阳明灭乱山中”,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落叶寒泉听不同;(郎士元)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诗作完即赴刑场,点燃一支香烟,将一杯威士忌酒一饮而尽,拖虚弱身体走向刑场,用俄语高唱《国际歌》而死,年36岁。我们从宋希濂的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瞿秋白看到蒋介石的电令“着即将瞿秋白就地处决具报”后,“面色没有一点变化,若无其事。走出房间,仰面向四周围的人看了一下,神态自若缓步从容地走出大门。在场的人对瞿秋白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既震惊,又感动。”“瞿秋白向在场的人作了十多分钟的讲演,主要是说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制度,使人人都能过幸福的生活。他相信这个理想迟早一定要实现”。由所写自白还有诗作可见,他的心极其平静。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直接给予漠视。心里流淌着的是古诗词的溪流,平缓,安静,淡然,清澈。那是精神的寄托,也是力量的源泉。在狱中,瞿秋白还集了唐人句送夫人杨之华,以寄托思念之情。这首集句共集四位唐代诗人句子:夜思千重恋旧游,(李端)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海燕飞时独倚楼。(戴叔伦)死亡在即,唐诗充盈。心灵有厚重的文化浸染,诗词是舒缓的乐曲,信仰是不懈的追求。这是什么样的精神?仅仅用从容不迫已经差强人意了。强大的信念,让他从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结局:为了实现终生的信仰,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更何况,死已经是比休憩、安眠更高境界的快乐,夫复何求呢?
   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在武汉被捕。在汉口刑场被问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于是,夏明翰写下了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时年仅28岁。
   1928年1月27日,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即将就义之时,周文雍在监狱墙壁上题写了一首《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陈铁军在刑场发表演说,坚信信仰一定会实现。两人年23、24岁。

共 746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生百年终有一死,碌碌无为者众。而面对生死,从容不迫者,当是心怀崇高理想,伟大的信念,纵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乃顶天立地之人杰,皆因为一份信仰,与国家民族之生死存亡紧密相连,此等,为真英雄。留芳千古,万世景仰。作者博古论今,紧扣中心,列举事例,陈述了信仰与从容之间,不可或缺的相互关系。更深化主题,提高到国学范畴,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宣扬正能量传递,气势磅礴,振奋人心。推荐欣赏。【责任编辑:玉之残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424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4-19 08:39:1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学习品读:信仰决定了一个人奋斗的方向,就此坚定不移,毫不退缩,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生死考验,一样从容不迫,一往无前,百折不回。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2 楼        文友:远近        2017-08-09 00:44:43
  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心有所向,生死不渝。向先烈们致敬!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楼        文友:夷野书生        2017-08-09 09:11:31
  我是作为评委前来拍砖的,无需回复。不喜欢听可以找叶雨社长投诉。具体意见如下:文章形散而神髓凝聚。是一篇好文章。细节上需要注意的是:1、关于“之”的用法还要推敲。2、陈述事实中,人物的姓名宜用字号称谓,不应直呼其姓。如陈独秀章节中:陈之坦然,之从容等处。3、摘取事例时可以简其事,述己评。否则文章会显得有些冗长,成了故事会。总体还是一篇不错的散文,运笔老到,结构合理。只是读起来稍稍有点啰嗦,少数地方有些拗口。半文半白的地方还可以推敲一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