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谈年说岁话干支(杂文)

精品 【檀香】谈年说岁话干支(杂文)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4发表时间:2017-04-19 09:13:38

【檀香】谈年说岁话干支(杂文)
   刘希夷在唐朝诗人中很不起眼,但他在拟古乐府《代白头吟》里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却由于通俗且含义深刻而成为后世说书人的开场诗,结果广为流传。在现在我们心目中,年岁似乎是一回事,过了一年就长了一岁,所以这句诗就啰嗦的有些离谱。但在古人,年和岁却是不同的概念。说起传统的日历,大家似乎都以为古人是阴历,比如初一、十五什么的,都是按月亮(太阴星)的月象变化来说的。其实,我们的古人是阴阳合历,日常生活采用阴历,而农业活动却采用阳历,最有名的像二十四节气就是按太阳历来定的,每个节气对应于太阳运行到一个基本固定的点上,所以二十四节气会明确地告诉你是哪月哪天的几点几分几秒,你要是一个很精确的人,甚至可以查到几毫秒什么的。
   我们常说的“年”是阴历的一个概念,平年呢十二个月(太阴月亮一周约29.53天,故12个月约354天),闰年就十三个月(约383天)。岁却是一个阳历的概念,是指太阳一周天(约365.25天)。小时候不懂这些,总觉得阳历就是洋人的日历,所以叫阳(洋)历,说起来还那么理直气壮。想到这是不免要汗颜的。传统出现了断层,就如同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真要继承就变成了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了!
  
   二
   读《史记》的《殷本纪》常常会奇怪殷商的世系,如:“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又如:“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为帝沃甲。”这些帝王的名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我们现在所谓的“天干”。奇怪的时间长了,我有了一个假设:殷商王朝是不是十个部落的联合体,他们都自称是太阳的子孙,而他们的图腾各不一样,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十天干,其实应该是这十个部落的图腾。在他们执政时,隔一定时间,在部落首领发生变化或者其它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以后,这十个部落联合选举其中贤明的首领来执政。而哪个部落的首领执政,就用哪个部落的图腾来记事。有时是一个部落好长一段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在执政,结果,有关传说或者记载中就一直是用那个图腾来表示。而这些记载,在后来的人们用他们当时的经验看来,觉得应该是一个君主在执政,结果就有了我们祖先的记载中什么君王活了几百年的说法。
   在我的想象中,十天干初开始应该只是表示十个部落之一执政的日子。只是后来经过的日子太久,这样就忘记了“初心(原来的意思)”。但用甲乙丙丁来纪录日子倒不错,结果成了纪录日子的专业词汇。我甚至想象,小时候听说过的十个太阳的神话故事,其实应该就是指这十个部落吧?“后羿射日”,射落了九个太阳,剩下的一个没射,那个太阳本来就是他自己的部落吧?这个神话隐藏着的历史真相应该是:他没按规矩办事,凭着自己武功高强灭了其它九个部落,而把部落联盟变成了专政帝国吧?
   看过一个学者的文章,说是古人只有十个指头可以计数,所以用了十个字来分别表示这十个数字,这就是十天干。这种解释对不对没办法确定,但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倒确实简单。比如人一只手只有五个指头,古人分别用了五个字:“金木水火土”来表示,所以出现了五行;人有眼睛,睁开可以看到东西,闭上就看不到了,所以用两个字“阴阳”来表示这两种状态,于是出现了阴阳观念;人有一颗心,结果就用太极来表示了。看,中国文化就这么简单,一个人全部搞定。当然这也是天人感应说深化后的观念,宋儒就开始流行了。
   十二地支的来源,最为学术界认同的是岁星(木星)说。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说法尽管看上去很合理,却有点像是拉郎配;我更偏向于认为是古人观察月亮的变化而产生的,正常年份月亮有十二个循环变化,所以有了十二地支。后来把一天分成了十二个时辰,也就用它来表示时辰。当然,这一切也都是猜测,到底怎么产生的,只有古人知道。不过,要是宋儒的话会说那位计数的人双手都是六指,所以就产生了十二地支。
   说实话,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结合这个想法,却实在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对于这个祖先,我愿一拜!
  
   三
   刚毕业那阵,传统文化开始流行,看了一些古籍,当然有一阵子也热衷于算命,似乎还给周围的人试着算过。但现在那些书中的内容,几乎都忘记了。拼命地想,似乎也只有四柱以及支撑这四柱的干支计时仍旧没忘,而这些所以没忘却不是那些书的原因,而是我自己的努力。当时的我看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怎么也搞不明白,这种组合明明该是120种(10X12),怎么只有六十种呢?当时的书中都没有相应地介绍,我就一直好奇。终于有一天,我把六十种组合依次写到一张纸上,仔细观测后才算明白了:原来它们的组合不是简单地组合,是有条件的:如“甲”和“子”组合后接着是“乙”和“丑”的组合,这样一直排下去,到第十一个地支“戌”时,天干再从头开始…结果,天干的单数只能和地支的单数组合,双数也只能和双数组合,也就是说这个组合是一个有条件的组合,所以只能是六十。
  
   四
   由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依次组合(要是前一个是子配甲,那后一个就是丑配乙),所以在十天干用完之后会多出来两个地支。这样子古人就设计了两个概念:孤、虚。这就是《史记•龟策列传》里说的:“日辰不全,故有孤虚。”查查词典,你看到孤虚后的第一句一般都是:“古代方术用语”。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何必解释?”现在的我却觉得这种表述多少有一些文化歧视——后人歧视前人的意思。古人把十二地支分为上下两半,前面六个为一半,后面六个为另一半,其中第一(子)和第七(午)相对,第二(丑)和第八(未)相对,依次类推。这样子,在古人用干支计日时,多出来的那两地支就被称为“孤”,与孤相对者就被称为“虚”。《六甲孤虚法》里很具体地说出来了以天干“甲”开始的六种情况下,各自的孤虚情况:“甲子旬中无戌亥,戌亥即为孤,辰巳即为虚;甲戌旬中无申酉,申酉为孤,寅卯即为虚;甲申旬中无午未,午未为孤,子丑即为虚;甲午旬中无辰巳,辰巳为孤,戌亥即为虚;甲辰旬中无寅卯,寅卯为孤,申酉即为虚;甲寅旬中无子丑,子丑为孤,午未即为虚。”大意就是说在以甲子开始的那个十天(一旬),干支日里没有戌、亥,那么这一旬中,戌亥就是孤,而和戌亥相对应的辰巳就是虚。 “孤”“虚”这对概念在古人是很重要的,可以说他们日常都离不开。大的方面:汉朝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写道:“必察天地之气,原於阴阳,明於孤虚,审於存亡,乃可量敌。”这种重视应该是越来越厉害,所以唐朝卢藏用才在《析滞论》里批判道:“自季代迁讹,俗多徼幸,竞称怪力,争胜诡言,屈政教而就孤虚,弃信赏而从推步。”有这种批判,说明这种情况在当时决策者中的普遍程度。小的方面呢,一般老百姓至少婚庆之类的一定是不会选那十天的虚日的,像元朝石德玉的《秋胡戏妻》第一折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不甫就三合天地婚,避孤虚日月轮。”“避孤虚”就是避开那旬的“孤”“虚”的日子。
   当然现在,说起这对概念来怕知道的人也不多了。
  
   五
   用干支纪年法来说,今年是丁酉年。其实,我们的祖先用干支初开始不是为了纪年,而是用来纪日的。比如《左氏春秋传》里记载的“(隐公)三年春,王三年,三月壬戍”等等。可以看出纪年是根据国君即位后的年数来确定,而纪月直接就是用序数来表示的。据学者们研究,经官方认可的干支纪年开始于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当然,在学术界探讨把干支广泛应用应该在战国末就开始了。想想就能知道,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结合后产生六十种组合,用这些组合来纪时辰,一天十二个时辰,刚好五天一个周期;而五天又是我们说的一个“侯”,十天为“旬”(现在仍旧在用);三个周期就是一个“节气”;对于古人来说,这该是多么神奇的规律啊!而这么神奇的东西当然要扩大使用范围,把它在所有可以使用的地方都用。这样子就用它来纪月、纪年,算命术中的四柱算命法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古人看来,每个人的命在生前就确定了的,而好多人一直试图揭开这些生前就确定的东西,却总找不到一套完整的解释方法。现在,用一个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辰的四对干支组合来推算一个人的命运,不就可以找到规律了吗?用现在的数学知识,我们知道这样的组合共有(60X60X60X60)12960000种。这要按当时的人口数来说,足够了。有时,我们总觉得古人的好多东西根本就是迷信,其实你仔细看看,这些所谓的迷信背后的基础何尝不是人类普遍的思维规律呢?
   在读古书(如《左传》)时,经常碰到一些注释,什么“按本月无此日”之类的,他们的依据当然是现在通行的《万年历》。可我有一个想法:在用干支纪年开始前,用于纪日的干支其实是固定的,一年365(6)天,只有六个轮回,而我们常说的“六六大顺”或许就是表示一年(第一个“六”是六次、第二个“六”和“大”连起来表示六十,也就是一个花甲子)都顺利;多出来的那几天是不按干支纪的,所以称它们为“岁余(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彻底不用,如《史记•贾谊传》的“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一般都解释成“一年多以后”,我感觉这里的岁余就是指一年多出来的那几个天的意思)”。要是这个想法成立,那么后人用《万年历》之类的东西推算前人的日子是不是就有了很多的错误,当然也就凭空多出来好多的“本月无此日”了。
  
   六
   用干支法纪年,终于产生了“干支历”。干支历据说是从宋朝开始出现,它是一种典型的太阳历。在它的体系里,正常年份一年365天,“闰”年366天;而每个月要么三十天,要么三十一天。这当然不独特,独特的是它把二十四节气当成了重点,以立春为它体系内新年的第一天,也是它体系内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每个月有两个节气;而每个月的第一天也就是那个月的第一个节气。当然,这种历法要是用我介绍的方式来说,估计不但不会被印到皇历上,制作这个历法的人恐怕会被处死,因为它制造了历法的混乱。但这个制作者实在是一个聪明人,他用干支来纪日,而不是用“初一”或者“1号”之类的方式来纪日,而干支纪日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所以他和传统在纪日上没有矛盾,只是在每个月的有那么几天、每年的有那么几天和传统历法不同(当然,在特殊年份,比如说闰年之类的,差别还是比较大)。估计这些差异是审查的官员们没有想到的,所以皇历上会把这种历法列出来,当然,由于它纪年、月、日、时的方式很专业(都是用干支),所以也只有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先生们(术士们)”在用。
   这种历法和传统历法有什么不同呢?先来看看《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关于贾元春去世时的说法:“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历法,当时仍旧是甲寅年。而按干支历,它那年的第一天是十二月十八日立春的那个时点开始,也就是说即便是同一天,要是在立春时点前,也还算甲寅年;而在立春时点后就属于乙卯年。所以十二月十九日就已经是乙卯年。再比如今年:立春在2月3日(阴历正月初七) 23:34:01,所以在2月3日23点34分钟之前都属于丙申年,而23点34分钟1秒之后,就属于丁酉年了。而我们一般都觉得正月初一就已经是丁酉年了,这就是它独特的地方。
  

共 44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史料记载的一些文字知识很感兴趣也颇有研究,从日历里的阳历和阴历,文中很详细的阐述了它们的起始初末以及来源;如果读者认认真真的将此文细读一遍,我想会增加许多的中国文理知识,从一个部落的图腾盛衰源起到古人崇尚的阴阳观念,都用很细腻的手法描述了出来。这篇文章相当于一个小词典,内容丰富广阔,信读都耳目一新,很简便的接触了一些深奥的知识。希望在檀香书苑可以经常读到作者的手笔。【编辑:红袖揽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21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檀香编辑部        2017-04-19 09:17:36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檀香,祝创作愉快!
檀香编辑部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4-19 11:23:32
  谢谢点评,辛苦。
2 楼        文友:红旗如画        2017-04-21 17:32:56
  广博的文理知识,深刻的传统文化!欣赏佳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主席在古田会议之后,进军清流途中写下的《如梦令·元旦》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4-22 13:56:04
  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