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五噫歌与四愁诗
一《五噫歌》
第一次读沈德潜编的《古诗源》时,是很震惊于梁鸿的《五噫歌》的: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感觉非常奇特!习惯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格式,感觉这诗每句都只是说了一半。当然了,每句的后面都有一声叹惜的“噫”,从形式上,也不能说它就是半句。仔细地玩味后,觉得尽管看上去是半句,可人家该表达的都表达了,确实应该是很不错的诗。欣赏之余,由于喜欢就自己给它改变了一下,变成了这样的形式:
陟彼北芒兮,顾览帝京。
顾览帝京兮,宫室崔嵬。
宫室崔嵬兮,民之劬劳。
民之劬劳兮,辽辽未央。
尽管没有了五个“噫”,不能称为五噫歌,表达的也没有原作那么含蓄,耐人寻味。可也算是自己的一个小小创意,挺高兴了一阵。
诗中的“北芒”是指洛阳北侧的崤山支脉,东西有190多公里,海拔250米左右,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东汉时,北芒山到底如何,不是太清楚,但在唐朝已经是文人比较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了。像张籍就有诗说:“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现在,“邙山晚眺”,据说是“洛阳八景”。“劬(qú)”,过分劳苦,勤劳。
这首诗在郭茂倩《乐府诗集》里有一条注释,说是:“《三辅决录》曰:‘梁鸿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这句里的肃宗,是那个以草书而闻名的东汉章帝刘炟(da)的庙号。刘炟是光武帝刘秀的孙子,在公元75年继位,而在公元88年去世。而根据《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记载,在王莽代汉时,梁鸿已经出生。王莽是公元8年建立新朝,23年新朝灭亡。他父亲在王莽时是北地的一个城门校尉,去世后,梁鸿年纪小,只能用一张破席子包起来埋了。说明东汉王朝建立时(公元25年),梁鸿应该快二十了。据《后汉书》的记载,说他从太学出来后,在上林苑放猪。不知道为什么放了一把火,结果把邻居家也烧了。他和邻居商量赔偿,结果所有的猪都赔了还不够(说明这些猪是他家的),就替那家做佣人。那个邻居家的族人觉得梁鸿不是平常人,都劝说邻居。邻居想把猪还给他,他没有要,独自回到了自己家乡。这样,他那著名的“举案齐眉”的故事终于出现了。他的行为引起了当时一些家族的兴趣,想和他结亲,他拒绝了。而一个三十岁仍没能出嫁的大力士丑女出现了,她的梦中情人居然是梁鸿。梁鸿知道后娶了她,给她取名叫孟光。后来,他们夫妻到了吴地,在富人皋伯通家当佣人。而在每次吃饭时,皋伯通发现“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样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就诞生了;而孟光的这个行为,也让皋伯通觉得这一定不是一个平常人,立刻就把他们升格为客人。梁鸿后来就死在了皋伯通家。
那么这首诗应该是梁鸿到吴地之前写的。当然不一定是章帝时,因为那时的文章传播不像是现在,这边刚写成,一点发送,那边就可以看到。应该是先是在民间传播,而后传到了官员们那里,这才能传到皇帝耳朵。皇帝找他,是不是他到吴地的原因呢?不是太清楚。可读这首诗时,你能感觉到五次深深地叹息:
登上了那个北芒山啊,噫!
看到了帝国的京都,噫!
京都的宫殿真高大啊,噫!
是百姓繁重的劳作,噫!
没有尽头的繁重劳作,噫!
这首诗由于独特吧,后世有不少人模仿,其中文天祥也模仿了一首,题目叫《又六噫》:
飚风起兮海水飞,噫。
文武尽兮火德微,噫。
鹰鸇相击兮靡所施,噫。
鸿秸欲举兮将安归,噫。
櫂歌中流兮任所之,噫。
狈抱春秋兮莫我知,噫。
这个就仅仅是形式像了,要不要后面的噫,它都已经很完整。
二 《四愁诗》
第一次知道张衡的《四愁诗》,是读鲁迅先生的《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里面的注释。鲁迅先生的打油诗读起来很搞笑,居然送爱人猫头鹰什么的,所以就认为张衡的诗也应该是很搞笑的,就想找到看一下。可当时的资料实在有限,这一找,至少是四五年过去了,后来才在《古诗源》里看到。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张衡被我们熟知,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地震仪和浑天仪,还有应该是他对于圆周率的计算了。其实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说过:“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其中的“张”就是张衡;还说“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也。”当然,刘勰这么说,主要是由于张衡的《二京赋》、《思玄赋》和《归田赋》等赋。
据孙文青在《张衡年谱》里的研究,这诗作于公元137年(汉顺帝永和二年)。汉顺帝刘保在十一岁时(公元126年),在宦官的拥立下成为了皇帝,据说他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所以他在位期间,所有的权利几乎都在宦官手里。这样,朝政在他在位的时期就越来越不堪。所以《文选》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时天下渐弊,张衡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后面的注释中又说:“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到底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还是让诗本身来说话吧。
诗中:“太山”即“泰山”。“梁父”,泰山下的小山。“翰”,原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后来借指毛笔、文章、书信等;在这里,为了和后面的“襟”、“裳”、“巾”相配,有些人理解成衣襟。“金错刀”,原为王莽摄政时铸造的一种刀型钱,以黄金错镂其文,就被称为金错刀。这里的“金错刀(就仅仅是钱财)”和后面对应的“琴琅玕(带有文化含义的装饰物,琅玕是一种似玉的美石)”、“貂襜褕(穿在身上的衣服,襜褕:直襟的单衣)”、“锦绣段(穿在脚上的,段同缎,指鞋的后跟)”,这些东西越来越和作者亲近。同样的,“英”应为“瑛”,是一种似玉的美石;“琼”、“瑶”,均为美玉。但和后面的“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等联系起来,那“英琼瑶”似乎也应该是一个词。而这些东西都是作者回赠给“美人”的,而这些回赠的东西当然也就越来越贵重。也就是说表明作者和“美人”的情感也在逐步加深。可由于泰山前有个小小的“梁父”、桂林前有条深深的“湘江”、汉阳(天水的古称)前有条长长的“陇阪”、雁门前有纷纷的“大雪”,所以我想要回赠的东西却不能送过去,只能让自己独自悲伤了。
东南西北四面的路都由于目标前面有一些不能越过的障碍而不通,所以说感觉报君无路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而要说是情诗,那这些小障碍都不能克服,怎么好意思说爱人家呢?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四愁诗》后评论此诗时说:“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大概觉得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又在后面加了句评语说:“《五噫》、《四愁》,如何拟得?后人拟者,画西施之貌耳。”文天祥拟《五噫》确实有些东施样,而鲁迅先生应该是借《四愁》的格式在讽刺,所以当不在此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