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编辑推荐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读《资治通鉴》


作者:横塘听雨 童生,53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424发表时间:2017-04-26 08:19:19
摘要: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若能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
   ——曾国藩
  
   话说两千一百多年前,西汉时期,有个叫司马迁的人,他继承父亲的职位,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原本可以安安稳稳当他的官,可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李陵大家应该都知道,《苏武牧羊》讲的就是他和苏武的故事,获罪下狱,受腐刑。其实,刚开始不明白腐刑是什么,后面查资料了解,腐刑也称宫刑,汉代孔安国:“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子幽闭,次死之刑。”简单来说,就是割掉男性的生殖器。当时人们认为,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这对司马迁来说,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遭受多么大的摧残和打击。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便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羞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以来远矣。”可以说,宫刑是比死还要难受的最耻辱的惩罚,刚开始他也想自杀,可一想到《史记》还没写完,于是,便忍辱负重苟活下来,发奋写完一百三十篇,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史学绝作《史记》,司马迁自己也因此名留青史。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至此,又过了一千一百余年,北宋又有一个复姓司马的人,也写了一部史书,称作《资治通鉴》,而这个人就是司马光。对于司马光,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小学有篇课文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起初,很容易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搞混淆,其实两人差远了,中间隔了一千多年,而且,司马迁是陕西人,而司马光是山西人。司马光比起司马迁,命运较好一些。司马光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甲科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且后来担任的官职更大,从通判到龙图阁直学士,资政殿学士,一直到门下侍郎(即副宰相),不过有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俩都担任过史官,也许这也是写出鸿篇巨著的一个关键因素吧。司马光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国家弹精竭虑,忠心耿耿。元佑元年,司马光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赵煦,赐碑名“忠清粹德”,以彰司马文正之功,后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著《资治通鉴》其实不是司马光一个人的功劳,还有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才完成,共294卷,记载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此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论,精粗不杂。”历来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书中把历史的君主,根据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可以说是历代帝王的教科书,都会去读一读,对治政育民有很大的帮助。明太祖朱元璋“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圣祖康熙“事关前代得失,甚有禆于治道”,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非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的很,充满了辩证法。”看来,他们对这部书的评价很高啊。毛主席能把它看十七遍,我们难道就连看一遍都做不到吗?其中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一点毋庸置疑。
   《资治通鉴》与《史记》相比,更偏重历史中的关键事件,比如重大措施政行,重大谏言,而《史记》偏重渲染细节刻画人物,有点写小说的味道,所以《资治通鉴》更简明扼要,可以以较短的时间,了解更多的历史事迹。在文中,司马光在论述历史史实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如“臣光曰或太史公曰”,更能加深了解作者本人的内心想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记得在周纪一中,晋国大臣智宣子识人不清,立智瑶为继承人,导致晋国灭亡,司马光就此论述了才能和道德的不同,原文讲“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翻译一下,就是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主要是因为才能胜过了道德,才能与道德不同,不过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一概称之为贤能,这就是识人不明的原因所在。所以说,才能和道德是完全不同的,聪慧、明察、坚强、勇毅是才能,而公正、耿直、中庸、平和则是道德,才能可以辅助道德,道德应该统帅才能,只有正确分辨出这两点,才能更好地去任用贤能。德才兼备的人叫做圣人,无才无德的人叫做愚人,德胜过才的人叫做君子,才胜过德的人叫做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就是,即使得不到圣人和君子,也不要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为什么呢?君子用才能来行善,小人用才能来做恶,用才能行善,善行无所不至,用才能做恶,恶行也就无所不至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却因为智谋不周全,力量不充分,不足以成就他的奸计,小人则不同,自古以来,奸乱之臣,败家之子,大多才能有余而道德不足,因此而亡国灭家。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能够明察才能与道德的区别,识人要清,不然会像智伯那样被赵襄子诛灭,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在后面显王十年记载商鞅变法一事,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确定改革的法令,商鞅担心民众不信任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对人们说:“有能把木头扛到北门的,奖赏十金。”民众对此感到奇怪,觉得难以置信,商鞅又说:“能扛走的奖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走了,果然得到了五十金,于是,法令终于下达了。相信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而这个故事又能反映出什么?司马光也说了,诚信是君主的无价之宝,国家由民众来保卫,民众则由诚信来保卫,没有诚信,就不能役使民众,没有民众就不能保卫国家。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的盟誓,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国的利益,秦孝公不废除扛走木头的奖赏,这几位国君处在战国乱世,天下之人追求智谋与强力,可是,他们尚且不敢忘却以诚信来安抚民众,更何况是治理太平之世的当政者呢!其实,做人也应该是这个道理。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乃人之根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应该诚实守信,这非常有必要。
   看完《资治通鉴》,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每卷开头所注的起讫时间,读起来诘屈聱牙,且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如周纪开头“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看起来很古怪,而后查资料了解到,原来,书中所用的纪年法,不是常见的天干地支,而是天皇语言,称太岁纪年法,也分为十干、十二支,其中著雍对应戊,摄提格对应寅,玄黓对应壬,困敦对应子。这一点以前根本就没见过,读过才知道,真是长知识。《资治通鉴》可谓经典巨作,但经后世史家、学者考证,其中也存在不少失误和缺点,史家严耕望指出,书中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记述隋炀帝西巡行程不对。还有,对于“王莽毒死汉平帝”一说,据考证,是新莽末年起义者所编造的谣言,而司马光却作为历史史实来写,有失严谨。《资治通鉴》中也有不少缺点存在,如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着墨,对于经济方面记载不多,至于文化艺术、宗教谈得更少。可不管如何,《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意义是不朽的,他为我国很多历史事件,都提供了有效的佐证,而司马光也因此名垂千古,小时候砸缸救友,长而著《通鉴》,居官至伟,且鞠躬以报国,实乃能人也。
   说实话,《资治通鉴》文思深奥,不易理解,只是粗略地读了一遍,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但此书是很值得深究的,以史为鉴,总结前人的经验,会少走很多弯路,倘假以时日,修就心怀家国、天下,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孰犹未可知也!

共 32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资治通鉴品读》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颁、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经十九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前后跨越1362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各个方面,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阅读,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书中把历史的君主,根据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可以说是历代帝王的教科书,都会去读一读,对治政育民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语言流畅,评析精到,引人深思,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4-26 09:35:40
  《资治通鉴》是一部好书,我们都该来读一读。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横塘听雨        2017-04-26 12:55:44
  是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