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习以为常(人生·随笔)

精品 【山水】习以为常(人生·随笔)


作者:三人 童生,90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65发表时间:2017-04-26 10:29:24
摘要:习以为常,使我们有了很强的适应能力,习以为常,也常常拖住我们前行的脚步。

老王“轰”地一下推开门,气冲冲地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巨大的动静让同事们都抬起头来,有些吃惊地看着他。见他一脸怒容都不敢吭声,唯有老万不紧不慢地问道:“怎么,又让学生惹着了?”老王没有说话,双手抱在胸前,“呼呼”地直喘气,胸口的手也跟着一起一伏。“都几十年的老师了,还生这么大气,还没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这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项本领,每到一个新环境,刚开始往往不太习惯。不习惯一些人,不习惯一些事,甚至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南方人到北方不适应其干燥寒冷的天气,而北方人到南方却受不了那里的湿热,出国了甚至还有时差的问题。但人都有相应的生理调节机制,很快就能适应下来,平静地开始生活,“久入幽兰之室而不觉其香,久处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生理上的习以为常,确实是人类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否则老不适应新环境,在这个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将会面对诸多的困难。
   除了生理上的调节机制,心理上也会慢慢“习以为常”。刚开始看见什么都稀奇,都要去仔细观察琢磨,一探究竟。一朵花,甚至少见的小草、树叶都会引来一阵惊叹。一声不熟悉的方言俚语,听来也极为有意思,仿佛像是在听歌般。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好奇是引领我们探索新世界的巨大动力。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就充满了好奇,一个洞,一条缝,一眼孔,他都要去试试,一探究竟。所以就常常出现了孩子被卡住,出不来,也动不了的事故。或者手指卡在孔里了,掉进水井里了等等,防不胜防。这是大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了,根本没想到好奇的孩子们会这么去做,但孩子们却并没有习以为常的缘由。
   所以,我们有时将是否“习以为常”作为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对那些老是惊叹连连、咋咋呼呼的人,我们往往给出“幼稚”的评价,而对那些泰山崩于面前都面不改色的人,则推崇其为“老成”。随着对环境的越来越熟悉,有很多东西因为天天见,习惯了,变得极为平常,平常到我们甚至都视而不见了。就像无形的过滤器,将周围人和事的细节都自动地滤除掉,只留下一个大致的轮廓,模糊的身影。
   所以总会出现有人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里,大加赞赏时,我们往往觉得奇怪,这人怎么像没见过世面一样,这些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当然,我们到了别处,也是一样的,反倒奇怪于他们怎么就发现不了美。住在村庄里的人羡慕城里的便捷热闹,城里人则向往着农村的安静清新。于是人们总希望去远方,一到假期,人们就背上行囊,这边的人就朝那边涌,那边的人就朝这边挤,都争着去一睹对方都习以为常的东西。
   对周围的人也是这样,儿女对父母的爱习以为常了,不仅难以感受到,反而觉得不如别人家的父母那般慈爱。父母也看不见儿女的优点了,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差。夫妻之间习以为常了,在眼中尽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和邻里之间习以为常了,不再有太多的关心和问候,和同事习以为常了,也没了当初的热情和互助。甚至对陌生人也习以为常了,见到对方有困难,也懒得伸出热情的双手。这种习以为常,慢慢地就形成了定势和成见:见到太多贪官就认为当官的总是贪赃枉法;受过太多欺骗就认为街头求助的总是骗子把戏;听过太多的诬陷耍赖就认为路边跌倒的总在讹人碰瓷;见识过太多的朝言暮改就认为专家总是在信口开河……
   不仅对别人,慢慢的对自己也习以为常了。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觉得愧疚,工作“当天和尚撞天钟”也不觉得惭愧。人的惰性,在渐渐的习以为常中,使得自己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懈怠。要求越来越低,热情越来越少,如渐渐加热的水里的青蛙般,悠然自得,却完全觉察不到危险的来临。太阳升起再落下,一天就过去了,太阳落下再升起,一夜就过去,在不断的日出日落中,一生就过去了。
   对待工作也越来越习以为常。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松散了,学生对老师的课也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医生对病人的诉求越来越不当回事,病人对医生也越来越不信任。窗口行业懒得去考虑来者的感受,来者也总是战战兢兢,太顺利反而不习惯。每天按部就班的去,准时准点地回。来个新任务,能推就推,能拖则拖,实在没办法了,就匆匆地做完,草草地交差了事。这种习以为常,像一堵墙,隔开了人和人,隔开了人和事,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
   在这习以为常的环境中,不习以为常的人必然会引起众人的侧目。哪怕一点小小的改变,打破了习以为常,也将导致众多人的不适应。这时,“习以为常”就成了阻力,阻碍着那些改变。原来车子可随意停放,现在要求必须停到车位中,那人们不干了,觉得不方便了。原来垃圾可以随手扔进垃圾桶,现在要求必须分类,人们就觉得太麻烦了。原来污水可随便排放,现在要求必须净化处理,企业就觉得增加成本了。原来可以用公款大吃大喝,现在要求必须收敛,获益者就觉得难受了。有人就会想出各种招数办法,或瞒天过海,或暗度陈仓,来维持原状。
   在习以为常中能够不习以为常者,就成了难能可贵之人。他们似乎有一双“慧眼”,在一般人都习以为常时,却能从中看见不寻常的东西。能发现美的人就成了诗人,能发现丑的人就成了改革家,能发现商机者就成了企业家,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者就成了成功人士。每个人的时间其实都差不多,环境也差别不大,最后到达的终点却截然不同,是否“习以为常”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些不习以为常者,总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因此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中,应该挤出一点时间,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在习以为常的环境中,应该不时地停下来看看,找找我们身边的美与丑。在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里,应该偶尔扪心自问想想,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自己应主动去打破这种习以为常,跳出这个牢笼,从外面再重新认识自己和生活的环境。也许那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能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实跟人一样,同样也要跳出这“习以为常”的怪圈,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所以就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开放,去打破习以为常,闭关锁国只能是自取灭亡。要敢于找到不足和污点,不断地去弥补不足,洗去污点,这就是改革,才能健康地前进。要勇于跳出圈外,回头审视,引进新的作法,新的思维方式,找到新的路,这就是开放,才有向前的动力。当然过程中,会有各种“习以为常”的阻力,有千种理由、万种方法去阻碍前行的脚步。如果半途而废,甚至退缩回来,阻力是没了,可也就没法前进。就像河里的船,或者路上的车,正是有了阻力才得以前行。其实阻力有时也就是动力,其大小是前行速度高低的指标,阻力越大,表示前行的速度也就越快。
   习以为常,使我们有了很强的适应能力,习以为常,也常常拖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是否应该偶尔也“少见多怪”一下,去发现身边的新奇,给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一颗石子,荡起阵阵涟漪?老王的“气呼呼”就是一颗石子,当然到底能荡起多大的涟漪,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了。但是至少有了这颗石子,习以为常终究是不再那么寻常了些。就像一粒种子,试图生根发芽,也许无声无息了,也许就能开出一朵绚丽的花,但我们终究是需要种子的。
  

共 28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笔者以铿锵有力的语言,以“习以为常”为利刃,剖开了习以为常的众生相——从主观到客观,从表象到内里,从细微到宏观,指出了其弊端,其危害性,其狭隘的价值观……换句话也可以称之为“惯性思维”,其利害之关系当引起重视,不可小觑。当然,习以为常的反面是“千载难逢”,也正是有人有了这样的慧眼,才会脱颖而出,走向令人意想不到成功。《习以为常》为读者立起了一面镜子,映照美丑良善,激励勇者前行。推荐欣赏。问好作者!【山水神韵编辑:青苔与岩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27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苔与岩石        2017-04-26 10:31:15
  拜读。问好三人文琪!祝安!
坐在一个炉灶的角落,烧出苦辣酸甜的味道!
回复1 楼        文友:三人        2017-04-26 11:54:08
  多谢青岩的精彩编按,辛苦了呢,喝茶喝茶。
2 楼        文友:心灵飞鸿        2017-04-27 22:34:54
  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入手,引发对其两面性的思考,跳出习以为常怪圈,打破常规,才有可能创新,给人启发!问好三人!
勿忘本真
回复2 楼        文友:三人        2017-04-27 22:44:50
  多谢飞鸿赏读留评,我现在在想:写文章要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一些现象加以剖析,功力还不够,我正朝这方面努力。
3 楼        文友:春华秋实        2017-04-29 09:48:59
  此篇剪裁生活中一片剪影,诠释了一个很有哲理的人生感悟,不失为发现了身边的另一种人性中积极的倾向,让文章很耐读。三人加油。
回复3 楼        文友:三人        2017-04-29 10:55:07
  多谢社长的鼓励呢,把油加满,哈哈
4 楼        文友:醉童        2017-04-29 18:13:35
  好文章!道是习以为常的现象,揭示的却是人生观、价值观。文中满满都是正能量,富含人生哲理,堪称精品。十分喜欢!
回复4 楼        文友:三人        2017-04-29 18:18:37
  多谢醉童文友赏读留评,多谢鼓励,奉茶了。
5 楼        文友:愚者        2017-04-30 19:11:42
  以小见大是本文的叙事特点,从一个小小的不习惯,作者能够举一反三,推理出一个人生的哲理,写得好!
回复5 楼        文友:三人        2017-04-30 23:00:09
  多谢愚者留评夸奖,写得还不够深入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