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三天洞“试考”

编辑推荐 三天洞“试考”


作者:今无心 秀才,258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50发表时间:2017-04-27 14:39:34

“三天洞”,对于在四一四仓库当过兵的战友来说,应是个镌刻于心扉上的记忆。那里的军营生活,给你的青春染上了火红的色彩,令你今生今世永不忘怀!但,对于“三天洞”本身的故事,怕是大多战友还是不甚了解。
   “三天洞”曾是一处名胜,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了记载。在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登位的第五年(史称“隋开皇5年”,即公元585年),他下诏在三天洞处建立寺庙,由三天洞而赐名“三天寺”,设为扶风禅师的道场。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寺庙最是兴旺,宣城一带又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三天寺自是门庭若市。当时的诗人张籍曾是三天寺常客,与寺庙一位僧人交往甚密,他写过《送稽亭山僧》一诗:“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山门十里松间入,泉涧三重洞里来……”诗中所说的“稽亭高处寺”就是指沿稽亭山脉向里高处的“三天寺”;“山门十里松间入,泉涧三重洞里来”,写的就是“三天洞”。
   与张籍同时跟三天寺的这位僧人混得斯熟的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他留存两首有关这位僧人的《送》诗。其一为五律《送元上人归稽亭》:“重叠稽亭路,山僧归独行。远峰斜日影,本寺旧钟声……”“元上人”与张籍送的山僧同是一人,是一位喜欢云游的僧人。稽亭山下的这条路,僧人是进出得频繁不已(重叠稽亭路)。这次云游归来(归独行),当他又踏上稽亭岭下这条路时,即刻映入眼帘的便是远处夕阳照耀着的三天洞山,继而那烂熟于耳的钟声也从三天寺里传来(本寺旧钟声。旧,言其离寺久矣)。他的另一首七律《送元简上人适越》诗,更写出了这位僧人的云游本性:“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名山即是归。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浙江涛惊狮子吼,稽岭峰疑灵鹫飞。更入天台石桥去,垂珠璀璨拂三衣。”
   张籍、刘禹锡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晚张籍五岁。他们的诗中提及的“稽亭”、“稽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鸡头岭”,它是水东与孙家埠的交界点,古称“稽亭山”。“稽”的字义为停留的意思。因水阳江初始,江水直下被此处山岭横挡后缓停滞流,后积水漫发,沙石淤积,便形成了“滩”,即现在的“包村滩”;这里水面宽阔,江中有一条状江心洲,洲边苇草葳蕤,鹭鸟翩飞,洲内浓荫蔽天,掩映着点点烟村人家,好一派景致,常惹得往来行客驻足赏光。南宋嘉定、宝庆年间,即公元1208年至1225年,由王象之编纂的一部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对此处就有一说:“行客奇其幽旷,至此必驻步稽迟,故名。”有说古时岭上曾建一亭,称为“稽亭”,岭便谓“稽亭岭”,亦叫“稽亭山”。其实,跟岭上有无亭子无关,“亭”字早时与“停”通用,都表示停留、滞留的意思。民间百姓以其谐音而讹传为“鸡头岭”。不过这一叫法也甚意合,那突兀于江边的山岭正如伸出的“鸡头”一般。所以“鸡头岭”取代“稽亭岭”而得以流传下来,也是有其道理的。
   “三天寺”在北宋治平年间(英宗,1064~1067)又曾被赐名为“寿昌”寺,沿用近百年,到南宋绍兴末年即1162年又被复回原名“三天寺”。从三天洞的部分摩崖石刻的题记中看,至明朝,此处寺业甚旺。明代知府罗汝芳题刻于三天洞入口左边石壁上的诗云:“洞府三天外靈开古佛堂神龍降鉢底萬載石泉香洞山為民有予過而奇之复業于寺僧時嘉靖甲子夏郡人杨山守嘉靖同遊郡守盱江罗汝芳書”。“復業于寺僧”则曰洞山产业复归寺庙也,故其旺。此幅崖刻高1.25米,宽0.65米。阴刻行草书,苍劲有力。“時嘉靖甲子夏”即是公元1564年的夏天。有人考证石刻落款中“郡人杨山守嘉慶同遊”九字是后人所加,这大概是以“嘉慶”两字为由。“嘉庆”是清朝第七位皇帝的年号,起止时间为1796年—1820年,与罗汝芳石刻时晚二百五十余年,岂有可能“同遊”?但我想,如若不将“嘉慶”作“年号”看,而把它做为人的名字来看,这里可以理解为:“乡里在此看守山林的杨嘉慶陪我同遊”也未尝不可!何况从碑文拓件看,碑文整体流畅,并无补增迹象,字体风格前后也颇一致。
   据宁国府志载,东南去郡城五十里,洞三窍,皆见天流澌,昼夜不绝,在稽亭山,洞有名龛。又有凤穴,深不可测。稍东有仙人岩,下为三天洞,中有隋扶风禅师智琰合龛。宋元以来多名人题咏,洞口高约10米,宽6.2米,并有浮雕佛像4尊,各置其洞门两旁。
   贴近洞口右边有一幅石刻:“山若卧龙盘仙阶入洞天摩崖流古韵诗涧涌清泉李中华癸巳夏”,癸巳夏既是农历的1953年夏天;就单从石刻中的简化字来看,也当是现代人所作。
   1969年年底,我入伍到三天洞,三天洞还基本完好,但洞内外的浮雕、石刻以及神龛等已被毁坏殆尽,只见到一些被水泥严实封起来的印迹。据老首长张清回忆,洞口的石像、石刻是1966年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破”了的。当时仓库刚由省军区转交给南京军区后勤十四分部,分部一位领导来仓库指导工作时下令铲除洞内外的石刻浮雕,库里便安排勤务连前去执行。由于浮雕坚硬,没能彻底铲平,后就用水泥给以泥封。近些年来,国人对古迹文化多有溯往之情,有人便启封了洞口这些被水泥严蒙多年的石刻浮雕,石刻还好,受损不大;可那两尊石雕已是面目全非,甚为可惜!
   “三天洞”是以洞有“三窍”通天而得名。此洞为喀什特地貌溶蚀洞,洞的规模巨大,长约一公里的洞道有三处通天。七〇年初春,在老兵带领下,我们几个新兵进入山洞游玩,一一探寻了这三个通天的洞。第一个洞就是离洞口数十米的“大厅”(主洞)顶部的那个“天窗”。这实为天坑,由部分参杂着泥沙的山体突陷所致,呈锥筒状,上面开口为不甚规则椭圆,最宽处约3到4米。沿边有向坑内倾斜的树木,有的枝杈相互交织;下口与洞顶融为一体,弧圆光洁。这里是山洞腹地,甚是高敞、宽阔,可容纳一两千人。晴日,阳光射入,极是敞亮。据说,国内战争期间,国民党将领陈诚的指挥部曾设过这里……
   另外两个是旁延的支洞直达几十米高的山肩处,几经拐弯抹角后渐成缝隙,可望天而不可攀。其中一个在主洞右侧二三十米处,由洞旁渐行渐高地向斜上方伸展,坡度越向上越陡,洞也越来越小,最终无法攀爬时可仰望见盆底大小的天;另一处是在百多米处主洞稍向左下延伸时叉开的小洞,小洞向前并向上又弯扭几下便直向上刺去,由于壁上有几处岩石突起,仰望时须得选好角度,方可瞧见狭窄如缝的天……我们进得洞中约莫三四百米,因缺少探险的必要条件,未能探寻出整个山洞的究竟。
   现今,三天洞早已不复存在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根据战备形势的需要,为把地面物资转入地下,营区开始了坑道施工,三天洞山因石质较好而被选中。坑道原拟定三个进出口,其1号口就选定在三天洞。从引洞到主洞近五六十米,基本都利用了天然洞,有的地方仅稍作改造,就直接进行浇筑铺设。2号口在我们连队营房的直对面,后因塌方而作废。在1号口不断向里推进的过程中,还揭示出了三天洞深处的一些秘密来。
   在坑道掘进大约六七十米时,一次断面爆破后,距右下方两三米出现了一条与坑道约成20度夹角交叉的地下河!哗哗的水流声不绝于耳,灯光射下,见得波光粼粼;左边现一耳洞,人屈身可进。副连长一时兴起,叫上我、二班长及两个战士,牵着航灯,钻进了耳洞里。洞呈15度向下,内蜿蜒、湿滑,或高或低,或宽或窄,进得七八十米,忽闻吱吱噪声,灯光循声照去,只见洞顶悬挂、吸附着无数大小蝙蝠,有被惊飞起来,险乎撞着人脸。又稍行一段,似有冷风袭来,二班长陡地想起大蛇的事,便急急地催着返回到坑道……现在想来甚是惋惜,那时也缺少探险精神,要不定能寻得那地下河流的源头、尽尾,以及那已行得半多耳洞的出口处。
   “三天寺”究竟毁于何许年代,暂未查考,许是在民国初时已不复存在。张清同志回忆说,解放初的1951年,部队在那里始建军用仓库,仓库的选址与图纸设计都是由苏联专家一手操办的。仓库建设历时两年,1953年底就开始了战备物资的储存。仓库建造期间,有一个排的兵员就住在三天洞里。仓库是由军械部负责建造,建成后临时由特种兵某部代管,后转交安徽省军区管理,1966年又由安徽省军区交给南京军区后勤部第14分部……
   最近看到一位昵称为“飞越极限”的博友在博文中提及“三天洞”时说:“这是一个因驻军而暂时还未开放的历史自然景点……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久的将来,三天古洞将以其奇、雅、美的姿态出现在各位朋友的面前。”惜乎!这位博友的美好愿望怕是难能实现了,即使真能予以恢复,怕是也失去了太多的“自然”味道!

共 33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天古洞,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它奇特的魅力。它具有喀什特地貌溶蚀洞,洞的规模巨大,长约一公里的洞道有三处通天。洞外有寺,建于隋,成为古代文人造访、游历的景点,留下诸多墨宝古迹。文中,作者真切展示在三天洞从军的的经历,再现三天洞奇观,据相关史实,探索其被毁的根源,言语之间,颇现慨叹之情,读来触疼人心,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4-27 19:00:16
  三天洞,被人为破坏的古迹,让人感叹让人怀想!文字语言流畅,引用自然,读来给人感思,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