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三月,春花开满山坡(组诗)
◆三月,春花开满山坡
青山囤积着薄雪与云烟
初春,想象一朵花,如何打开陈年的翅膀
抵御寒夜。而我在梦的另一端
已闻到三月花香
与现实,隔开一道篱笆墙
却无法逾越虚浮幻影,石子不慎落入水中
整个春天都会动荡起来
当大地疯长的枝条密集过头顶
远方已愈加模糊
只有鸟鸣相伴,倾听一段流水清音
忆念前世未了的夙愿
我对它是充满感恩,及羽翼
每次打开或收拢
都会告诉我世事无常,与万般虚设
◆春天的耳语
当所有絮语成了一种负担
鸟鸣戛然而止
你只是安静地望向天空,与云端之上
仿佛期待落下的异物
花香开始包围你木讷的眼神
试图收紧奔走的发丝
那么遥远的瞬间,从人间至天堂路上
再找不到一朵云的踪影
风吹过来时,视线变得短浅
这样更容易看清
记忆储藏的种子是否会在今夜发芽
粉的花瓣,倾斜的土地
正与幸福靠近。而那只鸟早已说出真相
只是你,耳际总被一个人填满
◆站成一株花的模样
心高于万物,尽管行走低处的人间
依然被神灵所认可
春天拔高足音,听枝桠上的歌
被一只鸟唱醒的叶片
每次垂下眼帘,或者仰首,是最雅的舞姿
它爬上日子头顶
梳理你的秀发,紫的色彩,点染旧时光
顿时,记忆也鲜活起来
可你一而再地抬起疲倦的眼眸
让几近暮晚归来的少年,在故事尾声里
有了不同的结局
你站着,坚守成一株花的模样
使得一座围城绿地为荫
无意遮住一粒沙尘,谁又将弯月上悬挂风铃
在深夜,敲响你经年的门扉
◆花开后,目送你远行
第十年头的花朵才开满春天
鸟鸣咬碎了暗夜
连同花瓣震落手掌上,转身化为清凉的水滴
流向季节胡同,却模糊了远方
你决定离开这座庄园
与往年不同的是,沉默,升起莫名的疼
及日子钟摆上的茫然失措
就像冷寂街道上,突然长出了心事
抬起手,却终究没说话
孤立的紫花有时也会低过尘埃
当一棵草弯下腰身
安静地听着鸟鸣,替你道出最后的珍重
(2017年4月20看图写诗)
花,无声的善,无言的美。慕于花,取暖时光,梦回三月。此组《三月,春花开满山坡》诗歌,展开思想,有着具体完整的境界,充满灵性的画面感。用文字去贴近它的意境,在追求解读的同时,把握它的艺术之美,是内心深化的形态,表明了明确的追求以及渴望。
《三月,春花开满山坡》描述出三月的春安。“青山,薄雪,云烟”都是笔下流动的意象。从中不难理解,一朵花如何打开陈年的翅膀,坚强和自信。由此,诗人将内心所需的氧分给予花香,显然理解内容是进入欣赏诗歌的准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跟随诗人清晰的脉络,与现实无异的幻影,在诗句中发展成态势的参照物,譬如“石子不慎落入水中”整个春天便都会动荡起来。在还没有摸索其中缘由的时候,诗人呈现出的力量,已经震憾人心。所唤起的经验也是多方面的,就思考而言,这是处于内容的表层,一点也不浮夸。相反,以此衬托出主题,恰好和春天相呼应。即使远方模糊,只剩下鸟鸣相伴,流水清音,也会勾起前世夙愿。这正是诗人所感恩的,打开羽翼或收拢的动作,从未忘记。同时也是春天的感恩,哪怕世事无常,万般虚设,也会有春花一样开满山坡。从中可以体悟到诗句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系,将个人情感呼之欲,并达到与浪漫性的统一。
《春天的耳语》细品耳语,以流动性的思维去把握它所唤醒的情感,不止一次。“当所有絮语成了一种负担”这句话写明了此时此刻的语言是艰难的,鸟鸣戛然而止,却阻止不了安静的心望向天空。运用联想的手法,与云端之上的期待,是一种繁复又看似很纯粹的笔吻。衔接花香,诗人灌入记忆迷香,从人间到天堂的跨度,这种从心理间存在的“原型的设想”,衬托出内心的失落。但诗人以自己熟悉的惯性去看清记忆,也就是看清自己的真实。所以,粉的花瓣,倾斜的土地,会与幸福靠近。乃至诗人给出了隐匿的答案,“那只鸟说出了真相”同生命相契合,同诗歌相存在。
《站成一株花的模样》“懂”或“不懂”一株花的模样,就在那里,不见不散。艺术性的概括出诗歌和自然的完美体现。“尽管行走于低处的人间”仍旧会被神灵认可。离开繁杂,这是心高于万物的态度,叠印在鲜明的意象中,交付于春天,暗示出诗人赞美和自由交织的理解。而春天拔高足音,被一只鸟唱醒的叶片,垂下还是仰首,最雅的舞姿,正如给诗歌增加一种绚烂的场景,象征出新的生命活力和激情,却不失纯真和淡雅。诸如系列的动作,梳理秀发,点染时光,记忆鲜活,和常态下的景象相对比,不难发现这其中传递的语言。出于保护意识,诗人却转化为一种别样方式,清晰地写出疲倦的眼眸,以及暮归少年,有着不同结局。这种被压抑的内容,把诗歌其中蕴含的渴望,毫无保留地为诗境赢得另一个高度。那就是后面,诗人内心所要反复凸现的“坚守成一株花的模样”,把一座围城绿地为荫,遮住一粒沙尘。留给内心的余地“谁将弯月悬挂风铃”带着疑问,通过敲响门扉的动作,叩问今昔流年,将诗歌的视角引入在无形的感悟中,更是把一株花伫立在诗句中,闻之,沁人心脾,读之,刻骨铭心。
《花开后,目送你远行》联想到《目送》中的“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这篇诗歌,却是一种别样的形式。既暗示,又象征。面对如此情景,诗人道出生命所有,使得情感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再造的叙述。通过鸟鸣咬碎暗夜,花瓣震落于掌,转身即雨滴,流向季节,模糊远方。诗歌这种美的转折,隐含了一种朦胧传达的手法。类推到下节,情感上的冲突,就像离开时沉默是一种莫名的疼,即便在冷寂的街道,也会突然长出心事。此刻,无法释怀的不仅仅是这首诗歌所给予的感动。足以证明,诗人把独有的体悟,在无形中加上有行的衬托,跃然纸上。以至于在字句之内,在情感之外,诗人选择以“抬起头,却终究没说话”来提供思考余地。当一颗草弯腰,静听鸟鸣,这是诗人最好的寄托,以此“道出最后的珍重”。不得不叹服全诗,“第十年头的花朵才开满春天”,却是道出最后的珍重。几乎融注内心百感交集的所有,弹起深湛的共鸣,蕴含一种无法言语的理念,一路开花。
四篇诗歌,从多个角度阐述春和花的意义。从最初的三月,春花开满山坡,夙愿和感恩;再有春天的耳语,真相和絮语;其次是站成一株花的模样,坚守和无意;最后是花开后,目送你远行,安静和珍重。情感穿梭在主次意象中,在审美解读的链条上,基于现实的思考中,展开双向的诠释,一种是结构上的衔接紧密,一种是情感上的收放自如。随着诗人的节拍,在得到内心的满足同时,体察其中蕴含的生命真谛,以及时光痕迹,直至镶嵌于一体,从而溶于诗中,深入骨髓。感谢如云社长的诗歌,从深层次中让博文受益匪浅,无论是诗歌的技巧,还是生命的感悟,都要有一颗佛性的心。这也说明了诗歌是一个美丽的创造,介入人心,永久适用,不可替代。谢谢如云社长的诗歌,希望您可以喜欢,问好!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嗯,多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