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近乡情更怯(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近乡情更怯(散文)


作者:一飞 童生,67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37发表时间:2017-05-06 13:07:35
摘要:本文描写了作者回家时,看到沿路景物心情波澜起伏,面对故乡的变化心里五味杂陈。

【江南】近乡情更怯(散文) 时令是刚过立夏。
   车子在通往故乡的公路上行驶着,下了高速公路,就慢了下来。我望着窗外熟悉而久违的风景,心中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其实,我现在居住的城市距离故乡并不远,我的父亲还在故乡的田间里劳作。但是,自从我从工作了以后,就整天奔波在五湖四海,也就很少回故乡了。即使有时回去也是行色匆匆,故乡的一切还都来不及仔细品味,就又匆匆的离去了,根本没有那种回家的感觉。 
   车子行驶在苏坊街道向南转了个弯,继续前行。突然,窗外晃过了一块熟悉的牌子,这是一所乡镇中学,也是我的母校。校园里的树木现在已经葱葱郁郁,教室的窗门都新刷了油漆,新换了玻璃,外墙也被粉刷了新的颜色,还新盖了一栋教学楼和几栋宿舍楼。我在这里上学的时候,是这个学校刚建成的第一年,学校里除了两栋教学楼和两栋教职工宿舍外,其他地方还都是光秃秃的。这些树木也是我们那个时候栽的。我在这里只渡过了一年的初三时光,也是满怀希望的一年。但是,最终,父亲的期望还是在我的中考成绩上化为了泡影。
   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在这个学校里,和我一样的学子,唯一的目的都是想摆脱故乡的穷苦,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族的命运。如今,我们也都有了不同的命运,有的已经飞黄腾达,有的还在默默无闻,有的已经远走他乡,有的还在坚守故土,还有的已经与我阴阳两隔了。学校还在,学生已经走了一茬又一茬,老师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我们都是想迫不及待脱离农村,但是,当我们真正的脱离了农村的时候,心却始终没有一天脱离过。
   车子继续前行,已经穿过了两个村子。我从车窗里看着眼前的这条路,又想起曾经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上学的情景。在这条路上,我曾骑坏两个自行车,但是,这条曾经尘土飞扬的泥沙路如今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对于这条路沿途的沟沟坎坎,柴房小屋,果园麦田,我再也清楚不过了。但是,今天再次打量沿途的风景,却发现路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路边不仅新盖了很多房屋,路边的树也粗许多,曾经那些常见的面孔都老了,他们已经对我失去了记忆,我却还依稀记得他们的模样。
   车子已经离我的故乡越来越近了,我忽然有了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一丝慌乱一丝忧伤涌上心头。车窗外,不时有小车驶过,电摩驶过,但却看不到步行的人。我知道,这是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起来,交通工具也不断的升级换代,人们的双腿被解放了许多,但是,身体里的病却多了起来,人们开着小车去看病,骑着电摩去就医,这是怎么了?
   车子行驶到一座桥上,这是村子里修的第一座桥,我还记得当初修建这座桥的情景,那时候,我第一次见到大型施工机械,多么的好奇啊!也第一次见到了桥的模样。今天,这座桥也已经经历了几十载的风雨还依然坚挺着。车辆,人群在桥上疾驰而过,只是没有人再注意这座桥了。记得那时候,桥还在野外,距离村子还很远。但是,现在桥头不远处已经新盖了几座房子,我看见房子的主人在门口清洗着自己的小汽车,院子里的菜园子种着各种蔬菜,顿时让小院子绿意盎然。但对于他们,我都不认识了。
   我从求学到上班,一直就远远近近地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远。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非常巨大,新农村建设是人民的欲望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活得也有滋味了,但是,人们却越来越不知道满足了,人情味也越来越少了。人与食物联系起来,食物就是情感的载体。人与活动联系起来,活动就是情感的载体,人与农活联系起来,农活就是情感的载体。好吃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对吃食不再感到稀奇与新鲜,曾经一碗蒸饺就能让左邻右舍的乡亲延续下去,而如今的大鱼大肉却成了狗的美味。
   车子终于在我们村口停了下来。我下了车,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几个妇女戴着凉帽,手里提着竹笼,往村子北边走去。我想,她们一定是要去果园里干活,看着她们的背影,我就能知道她们是谁家的媳妇,或者是谁家的孩子。只是跟在他们身后的大黄狗已经变成了小黄狗。大黄狗死了,被埋在了院子里的桐树下,留下的小黄狗还是用着大黄狗的狗链和食盆,它接替了大黄狗看家护院的任务,与新主人为伴。老主人和大黄狗一样也被永远的埋在了黄土下面,变成了一堆黄土。挂在门后的锄头被老人的儿子接了过来,他开始操持着家里的一切。这个时候,是果园正忙的时候,村里人把果园叫“文明监狱”。从开春一直忙到深冬,清园剪枝,施肥翻地疏花疏果,打药套袋,采摘买卖,忙忙碌碌的一年下来,弄不好还得赔钱进去。但是,没办法,农民离不开土地,他们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将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寄托在这块黄土地上,虽然,他的孩子早已对脚下的土地不感兴趣了。但他们有时候真的是不计较收获的。不过,务果园是一门园艺技术活,大大小小的果树真不好是侍弄。干累了,她们坐在地头休息一会儿,喝口茶水,吃个去年留的苹果,要么,拿出手机,拍一段视频,发个朋友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也是生活的现实记录。
   村口田野里的麦苗已经抽穗了,这块地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留给了我很多的记忆。因为这块田地原来是村里的碾麦场,是夏收的时候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我们儿童的乐园。麦子成熟了,被拉回到场里,趁天气热的时候,麦子被摊开一片。一开始,村子里还是用最原始的办法碾场,一头牛,一个笨笨的石头碌碡,吱咛吱咛的转着圈。婆坐在树荫下看着小孙子,爷牵着牛在碾场。儿子、儿媳们都在地里抢割着成熟的麦子,一切都是丰收的景象。
   村口土壕里那几棵白杨树长得已经高出了屋顶,枝叶繁茂。几个老大爷坐在墙根下抽着旱烟,他们的小孙子在不远处的土堆上玩弄着自己的玩具车。羊圈里的老山羊换了一茬又一茬,老母羊生了个小母羊,却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小母羊在圈里悠闲的吃着草,他却不知道这里曾经拴着自己的母亲,它也不知道它终将会被他的孩子代替,也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黄土成年累月地呆在一处,被犁、耧、耙、耱翻腾着,思想总会有不坚强的时候,在它们的内心,是渴望东奔西走,或者腾挪一下身子。于是,村西的小樱在去了南方打工,后来嫁到了他乡。村东的柱子在考上省城的大学,后来在城里当上了干部,买了房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他们都脱离了农村,脱离了生他养他的这块黄土地。他们就像一堆黄土,被挪到了城市里。但是,他们在灯红酒绿和金钱利禄的诱惑下并没有彻底沉浮,他们的内心还是守住农人应有的纯朴与本分,守住贫瘠的家园和一颗虚荣浮躁的心。他们还认识回家的路。但是,他们其中还有大部分人都是渴望居住在城市里的,再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的家里去,即使他们蜗居在城里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也要在回家的时候打扮出一身靓丽。这样的生活,他们连自己的孩子也是无力抚养的,只好把孩子留在家里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孩子也是常年四季,守望在村口,孩子望眼欲穿的看着通往城市的路,但孩子渴望的不是出去,而是父母的归来。然而,行路的父母却浑然不知孩子幼小心灵里的伤痛。
   村子里,有好几家已经无人居住,房子也已经破烂不堪了。院墙也塌成了一堆土,房前屋后杂草丛生,院子里蒿草比人都高,几只猫在院里的草丛里追逐嬉戏。门上的铁锁已经锈迹斑斑。就连院子里那棵老核桃树下,竟然还有去年成熟蒂落的核桃,都没人去捡了。
   我父亲在村委会做事,听他说,现在的政策又变了,要土地权转让,家里没人种的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创业在外的游子,有人想回家创业了。村里的没有出去打工的人,也可以去给种粮大户干活,按月领工资。我说:“这不又成地主与长工了吗?”父亲说:“形式看似一样,但是,权利不一样了。”我就再想,如果我将来在外干不动了,还能否回老家,还能否过上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再次徜徉家乡的角角落落,再次感受这块黄土地上的芬芳气息。
   村里几个巷道的水泥路都修了几年了,这次终于全部修完,这是政策的福利,纵横交错的道路连在一起将整个村子的角角落落缠绕着,也如一条条玉带般的将每一户人家联系在一起。这条路可以将农人们带向繁华的城市,也可以将漂泊的游子带回老母亲的身旁。尽管生活在村里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是,村子里自给自足的生活还是牵动着很多游子的心。他们在外的日子里,总是抽空往家里跑,看看爹娘,看看孩子,看看这里他们想念的一切。所以,每条路上的脚印虽然总是稀稀落落的,但也匆匆忙忙。虽然路的另一头有楼房、钞票和汽车,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这个小村子给予他们的归宿感。因为路的这一头有故乡、有爹娘、有孩子。
   我又去了村子里的那个小学,它现在已经被废弃,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看的多了,总感觉曾经宽敞的校园 现在已经变得更加的狭小了,几个土木结构的烂教室已经摇摇欲坠。学校的大铁门还在,原来的黄土围墙在风雨的侵蚀下坍塌得已经扶不起来,也已经全部换成了砖砌的砖墙。学校也被二次被利用了起来,新修了村委会和村民活动广场。我学生时代的记忆似乎也难以寻找了,唯有校门口那棵老槐树还在,树下周围的地上扔着几块残碑。我以前仔细看过这些残碑上的碑文,记载的是公元581年,也就是隋朝的时候,隋文帝因此地的苏武周、苏孝慈、苏会昌三位将军为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特批在此地修建了弘教寺院和老爷庙。弘教寺院就修建在村子的最西头的地方。如今,那地方已经是一家人的麦田了。老爷庙就是现在学校的位置。当然,老爷庙和弘敎寺的主体建筑也都早已荡然无存,就连寺庙里的残砖烂瓦也找不到半点,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记忆和这几块残碑。这让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空落和伤感。历史的天空下,这样颇具规模的寺院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更何况我的记忆还能留在哪儿呢?还能留住多长时间呢?也许应该说是不知丢在了哪儿?
   这些年,村子里一家接一家盖着新房,很气派。巷道里干净了,人也干净了,就连羊圈都干净了。下雨天,不再有羊尿随着雨水沿巷道到处流淌。但是,曾经敞开的柴门却变成紧闭的大红铁门。不得不说,村子里的一切都变了,年轻的农民不再去摸农具了,他们也都进城去务工,村子里过去的那种热闹景象也不再出现了。机械化的耕作方式,让犁、耧、耙、耱、牛都下了岗。老黄牛早已不见了踪影,不知变成了谁家餐桌上的美味。偶尔,还能看见一个拴牛桩矗在墙根。村子里没有了鸡犬相闻的那种景象,也没有了过去。
   我一个人行走在村子里,心里多少有点恐慌。坐在门口的几个老大娘看见我走了过来,低头窃语,我却听见了她们在说,这是谁家娃呀?她们的眼神不好了,腿脚也不好了。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她们年轻时劳作的模样。但此刻,她们看我就像看着一个外乡人。我朝他们笑了一下,她们也笑了,笑容是那样的勉强。我继续环顾四周,发现还能依稀找到村子里我曾经熟悉的模样,一棵老树,或者一座院落。面对这些,我不知道该哭还是笑,只是感觉一丝忧伤渐渐涌上心头,并且开始向全身蔓延,失落的心沉重了许多。不由得感叹到,是呀!村子里的一切都距离我越来越遥远,留给我的记忆不多了,我快要成了一个外人。
   这时,我抬头看了看天,天依然蔚蓝,白云飘逸,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好像在对着我微笑,就像农人们脸上那朴实的笑容。此刻,故乡也被包围在一片绿色之中,充满了生机。

共 44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深受游子喜欢的这联唐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了游子将要到家时的一种忐忑心理,而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归乡时看到沿路景物心情波澜起伏,面对故乡的变化心里五味杂陈的心境。汽车行驶在并不平坦的山路上,两旁树木浓密,透着阵阵清凉,周围飘着淡淡的青草香息,望着车窗外的景色,我们应该感到平静,远离城市,远离冰硬的建筑和闪烁的霓虹灯,灵魂在安详的氛围中得到皈依。那些深埋灵魂深处的东西,年少时的无忧无虑,寒窗苦读的过往便过山车似的逐一回放。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美好生活,中间飞快流淌的,是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能真正握在我们手中的并不多。远离家乡,踯躅着都市的街头,我们看似过着远比在家乡幸福美好的生活,但细细品啧我们又失去了太多。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发现美好和阳光就是成长,正如篇末点明作者心境豁然开朗后发现故乡也被包围在一片绿色之中,充满了生机。全文情感真挚,笔触细腻,寓意深刻,推荐阅读。【编辑:漠上花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7-05-06 13:08:34
  感谢支持江南烟雨社团,期待佳作连连!
2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7-05-06 13:09:26
  问好作者!解读不周之处,敬请海涵!
3 楼        文友:浅泠雪        2017-05-06 14:30:59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像是作者所说一样,她们已经步入老年看不清来人,见我如同外乡人,可我却依稀记得他们曾经辛劳的模样。
   十年寒窗是为了脱离贫苦的家乡,可外在游荡又时时刻刻牵挂着自己的故土,这一【逃】与一【思】之间,正是我们慢慢的长大,而故土,也一直被包裹在绿意中,充满了生机~
回复3 楼        文友:一飞        2017-10-07 19:29:55
  我只是一只鸟在晚上鸣叫,对着此乡和彼乡,在无人踏访的深夜里。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事物已消亡或重生,多少张脸已淡漠或清晰。记忆里蓄满沧桑嬗变,都是真实的过往和虚弱的抒情。纵使我岁月的年轮将会沉香凝脂,我依然不断地回望,怀想,思索,牵着缕缕乡情向前跋涉,不断地走向前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