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陇南的婚丧习俗

精品 陇南的婚丧习俗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58发表时间:2017-05-07 09:40:38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方,其婚丧习俗,都体现了这个民族和这个地方的民俗文化特征,体现了人们对婚姻、殡葬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人们对种族家族繁衍、对百年后事如何处置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态度,陇南人也不例外。这里,笔者以陇南,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康县,历史遗留下来的民间婚嫁和殡葬的一些程序、现象为实例,向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陇南的婚丧习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婚丧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个代表着繁衍的开始,一个代表着生命的终结,的确没有比这两件事更大更重要的了。陇南把结婚和殡葬,统称为“红白喜事”。结婚为“红喜”,殡葬为“白喜”。家里死了老人,自然是“白事”,何以为“喜”?把老人寿终看成是喜事,体现了陇南老百姓豁达的生死观,是对死亡的正确认识,人活百岁,终归一死,看得开,想得通,出生是“喜”,死亡也是“喜”,这是何等的洒脱!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方,其婚丧习俗,都体现了这个民族和这个地方的民俗文化特征,体现了人们对婚姻、殡葬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人们对种族家族繁衍、对百年后事如何处置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态度,陇南人也不例外。这里,笔者以陇南,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康县,历史遗留下来的民间婚嫁和殡葬的一些程序、现象为实例,向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陇南的婚丧习俗。
  
   陇南的婚嫁习俗
   旧时的婚嫁,程序繁琐,也很庸俗,且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以陇南康县为例,有两种婚姻形式,女到男家和男到女家,亦即男婚女嫁和女娶男嫁,无论是哪种婚姻形式,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父母家庭包办,基本上不征求男女双方本人的意见。民间普遍早婚,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要谈婚论嫁,童养媳的现象也比较多。一般讲究门当户对,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能相差得过于悬殊。特别讲究“门户要清”,所谓的“门户要清”,就是男女双方不得患有“恶疾”,例如狐嗅、麻风等。有钱有势的人家可以一夫多妻,少数十分贫穷的人家男丁,也有一辈子打光棍的。
   先是相亲。相亲前,由媒人要来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推算是否相合,只有相合的才能相亲。实行男婚女嫁的地方,先是由媒人领着男孩去女家相亲;实行女娶男嫁的地方,则相反。相亲是唯一对男女当事人的尊重,但也并不一定以他们的意愿为主。俗话说“媒媒媒,跑三回”,在媒人的反复撮合下,被相中的一方家长同意了,就进入到了定亲的环节。
   再是定亲。定亲时,要带上烟酒糖茶(明朝以前没有“烟”,不知原来的礼品是什么)“四色礼品”,每一种礼品必须是双份,寓意好事成双。还要带上聘礼,也就是礼金,数额不定,根据当时当地“行情”和行聘之人的家庭条件,双方家长当着媒人的面交割清楚,受聘方会将一部分礼金(大约是礼金总数的三分之一)退给行聘方,表示收受聘金只是一种规矩,而不是金钱交易,出卖闺女。另外还有给老人送的衣料,给对象的金银首饰、四套、六套或八套衣服布料等,诸样交割清楚。然后,受聘方设宴,款待媒人、行聘方来宾和自家亲戚。定亲仪式举行后,双方就成了亲家,一般不得反悔。倘若行聘方反悔,聘金、礼品一律不退还;倘若受聘方反悔,则如数返还聘金和礼品。
   三是认亲。定亲后,男女双方要到受聘方那里“认亲”,首位舅舅,然后是伯叔姑姨。第一次带着礼品去认亲,叫作“开壶”,也叫“酝亲”;第二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送礼,由受聘方提出名单礼单,这次所认亲戚的范围要比第一次大得多,除了直系的,还有旁系的,几乎包括所有常年往来的亲戚;择定吉日进行,也有选在中秋节、腊八节和春节期间进行的,亲戚家接受礼品后,都要热情款待即将成婚的男女晚辈。
   四是结婚。行聘方选定结婚的吉日后,由媒人将吉日通知给受聘方,征得受聘方的同意(主要是看对方有无忌日冲撞等)之后,就算是定下了娶亲的日子。男婚女嫁的,女方娘家要给女儿陪嫁箱子、柜子,将新娘提前绣好的花枕套,搭在箱柜上,作为嫁品。女方家在出嫁女儿前一天设宴待客,亲朋邻里要送被面、布料、枕头、钱物等,叫作“添箱”。男方选请一名子女多的人骑马到女方家,称作“引亲人”,引亲人要给女方家的弟妹小孩发“散姊妹钱”。
   出嫁时,娘家要委派若干人陪送,叫作“送亲人”;弟弟妹妹跟着陪嫁的箱子走,叫作“羊客”。到了男方家里,必须给羊客送“羊钱”,收下羊钱才让新娘下马。新娘到来时,男家要在路口设香案,迎接女方“三代祖宗”。晚上,由新娘的弟弟代新娘同新郎拜天地,行“钥匙”礼,给新郎当面交钥匙,新郎要给新娘“钥匙钱”,然后才可以用钥匙打开新娘娘家陪嫁送来的箱柜,验收陪嫁的物品、钱财。,
   男家大宴待客,一般都是在自家院子里搭喜棚,防止日晒雨淋,喜棚下设酒席,如果是冬天,还要放若干个大火盆,用于宾客取暖。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远近不一,就吃流水席,随到随吃,黄酒、白酒管够。菜品有十大碗的,叫“十全十美”;有十二碗的,叫“月月红”;富裕人家最多还有十八碗的,叫“大喜大发”。有专人在大门口迎客,一来客人就放鞭炮,提醒里边及时迎接,安排入席。八人一桌,娘家亲戚坐主席,有叫作“执客”的专人伺候、劝酒、斟茶、陪吃陪喝,务必让娘家人吃好喝好,大饱大醉,以示款待周到,不得留下埋怨的话柄。老人长者坐上席,妇女儿童有专席,吃一至三天不等。
   闹洞房也有讲究。一般是同辈人或爷孙关系的,其他辈分的只能是小孩子,才可以闹洞房。闹房前,邀请一个儿女多的“命大”妇女,给新娘梳头,新娘的辫子从此就成了纂儿,表示由姑娘变成了媳妇。还要由指定的专人,向床上撒粮食谷物,预示着繁衍生育。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然后由新娘给来宾递烟点火,开始嬉闹时,闹房的人给新郎新娘出好多难题,逗一些乐子,但都必须无伤大雅。新娘的公婆,以及其他老辈,都得回避,以免尴尬。
   五是回门,也叫回娘家。这个风俗不大统一,一般是新娘出嫁三天后回门,有的新郎陪同,有的则是娘家来接,回门三天后新郎去将新娘接回家。也有出嫁“过门”多少天,回门在娘家就住多少天的,这个有“立不停,打破盆”之说,“立”是居住的意思;“不停”是居住的天数“不对等”的意思。倘若娘家有事,因特殊原因需要多住些天,新娘回婆家时,必须怀揣一个盆子,叫作“禳解”(因为违反了“不停”,所以需要辟邪免灾)。
   而流行于陇南康县南部、武都东南部的独特的女娶男嫁婚俗,也要借助于媒妁之言来“穿针引线”,即便是新社会男女自由恋爱,也得找一位名义上的媒人,来帮助完成必要的程序。按照当地的婚俗,有中意的对象后,女方会委托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以媒人的身份,代表女方去男方家提亲,前后要去三次,并有约定俗成的流程。彩礼多是米、面、肉和土酒,并要给男方备好几套新衣物。正式婚礼在订婚后半年左右举行,男方穿戴喜庆,骑着高头大马,跟随女方的迎亲队伍离开“娘家”。婚礼十分隆重,除了款待男方亲戚、女方所有的亲朋好友之外,女方全村子的男女老幼都要来吃酒席,而且也是流水席,全天候连轴转,随到随吃,几十个大茶壶在火盆上温着“二脑壳酒”,喝到大醉方休。“出嫁”了的男子,逢年过节可回娘家去看望生身父母。不过,每年的大年三十,必须在女方家里过,大年初一以后,才可以回家或走亲戚。
   请媒人,要给媒人送一个猪头;事情成功之后,除了要送给媒人烟酒,还得送媒人一双新鞋,以答谢媒人的跑腿之功。
  
   陇南的殡葬习俗
   过去,陇南的汉族都实行木棺土葬。棺材的形状有三种:一面滚(弧形滚盖),三面滚(盖、帮均为弧形),平盖。葬礼繁杂,讲究很多,注重面子,浪费严重,有“死人不吃饭,家当去一半”之说。尤其是,整个过程都必须在阴阳先生的规范、指导、监督之下操作,可以说,阴阳先生是整个殡葬仪式的主导性人物,一点都不能马虎,使得殡葬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譬如,寿衣穿单不穿双,三、五、七套,以丝绸为上品,不得穿缎子,因为其谐音是“断子”,不吉利;如先父母而逝,死者头要戴孝;如有婴儿,则棺内要放一个棒槌,寓意不得追随,否则要被击打。穿好寿衣,子女才可以放出哭声,出门烧纸,叫作“烧送门纸”。同时要杀一只大公鸡,叫“倒头鸡”,意思是“到头吉”;灵前要拴一只大公鸡,叫“守灵鸡”。讣告亲友,杀猪宰鸡,蒸馍做菜,摆烟摆酒,款待宾客。儿女亲属晚辈身穿白衣白裤,头戴白帽,叫作着“孝服”,轮换守灵,焚香烧纸,点油灯,燃蜡烛,鸣鞭炮。儿女晚辈,一个时辰一哭,不得乱哭乱叫,不得喧哗嬉闹,不得私自离开灵堂偷睡。有来宾在灵前敬香磕头时,子女必须磕头还礼。
   亲朋好友夜里来祭奠的,叫作“坐夜”,并不一定要守在灵前,可以喝酒、打牌。大户人家,还请来和尚道士,奏打击乐,诵唱经文,叫“做道场”。阴阳先生看好出殡的日子和时辰,必须在吉日、吉时准时出殡,不得有半点差错、遗漏和失误。康县北部山区,倘若无吉日,三天后就得露棺于野,谓之“阙坟”,书面术语叫作“浮厝”,俗话也叫作“架干丧”。出殡三日内,每天晚上,子女要到坟上去点一次火,叫作“拉火”。据说,这个风俗主要来自古时候防止盗墓,生火表示有人守墓。然后,就是每七天到坟上去烧一次纸,七天为一期,七期四十九天时为烧“尽七纸”。以后就是百日、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要祭祀。有“入土为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阙坟”的,一旦有了吉日(根据亡人的生辰八字推算的),就得埋葬,一切程序如同新丧,还得大宴宾客。三周年的祭祀也很重要,请客收礼,体面操办,大宴宾朋。三年后的清明节,箍坟立碑,叫作给老人建“长乐堂”。此后,就只有在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大年三十,三次去坟上祭祀、送寒衣、请老人回家过年,直到这时一切才可以恢复正常了。
   勘查墓地、殡葬、立碑,都得请阴阳先生,去请的时候送烟送酒;事情完毕后,除了再送一份烟酒礼品,在待客的酒席上,孝子要亲手把提前准备好的酬金递到阴阳先生手里,其数额要大于“行情”,阴阳先生按“行情”收受,将多出部分退还。阴阳虽是一种职业,但钱永远也挣不完,这叫留有余地。出殡程序结束后,阴阳先生要在孝子陪同下,手拿菜刀,拍打有声,嘴里念念有词,在事主的住宅内外巡走一遍,会突然高喊:“大吉大利!”跟随的人立即高声应和:“大吉大利!”最后,在门上、正堂的墙壁上,贴上“符咒”,拒绝亡灵因留恋亲人,从黄泉路上折返回来在家中作祟。亡人与亲人已是阴阳两隔,除了血缘、亲情的联系之外,死者不能复生,生者不能殉死,生死之人聚缘已尽,不得纠缠不休,以免阴阳相克,相互祸害。
   现如今,移风易俗,陇南的婚丧习俗简化了许多,一些繁文缛节改变了不少。尤其是,现在农村里有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城市里有了婚庆公司、殡仪公司,全权代劳,省事省力,便民利民,皆大欢喜。然而,新时代又有了新“做派”,婚丧的流水席逐渐减少,但礼份子却逐年上升。婚礼骑马变成了坐车,车的档次以宝马、奔驰、路虎为最,极尽招摇。火葬推行已达半个世纪,要求土葬的仍旧是大多数,一座坟地三五万元,一副柏木棺材万把元,还是阻挡不住根深蒂固的土葬习俗的蔓延。看来,移风易俗,喜事新办,节俭为要,一切从简,还需要付出持久而艰巨的努力。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观念转变,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相信这一切都会与时俱进,做到全新的改变。

共 43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结婚,是生命繁衍的开始,犹如太阳的升起,所以是红喜事;殡葬,是生命的结束,犹如太阳的降落,自然是白喜事。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差异较大,但是在红白喜事方面,相同、相近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作者在这篇杂文随笔里,较为细致地介绍了陇南地区的婚嫁习惯,从相亲、定亲、认亲,以及结婚出嫁时大宴宾客闹洞房,到婚后回门,宛如一幅喜气洋洋的风俗画。在殡葬方面,从过去流行的土葬到现在的殡葬改革,但是都有布置灵堂、坐夜、勘察墓地、下葬等环节;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以及源远流长。文章语言质朴,逻辑性强,叙述细致。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507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5-07 09:41:45
  佳作宛如两幅细致的风俗画,显示了陇南地区的婚丧的风俗习惯。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2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5-07 17:11:48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2 楼        文友:老娄        2017-05-07 17:41:33
  谢谢!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07 18:24:33
  恭喜老娄再获精品,争取更多精彩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4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5-07 18:36:27
  欣赏精品佳作,祝福写文愉快,创作丰收,期待精彩不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5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5-07 22:21:41
  文章以步骤为顺序,把陇南的婚姻程序和民俗特点,写得很清楚,写得很感人。读后,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祝贺文章精品。
语文教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