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爱之镜像(征文.诗歌赏析) ——读失落的草帽诗歌《爱之镜像》
“诗是心灵对人与世界的理解,是对生活的敏感和发现。”这是韩作荣老师对诗歌的高度总结。个人很认同这观点。诗,作为世态与心态的融合物,奉送给读者的,是那特有的灵性释放。这就像诗人顾城说的那样,诗就是呼吸,一种证明有生命力的呼吸。
要完成一首诗,离不开诗人的想象力。诗歌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世上有什么我们就描摹什么,而是看诗人发现了什么。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琐碎里,敏感者发现了诗。对于诗人来说,诗是对生活的另一种发现,或许只有彻底地形而向下,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与理解力,一起产生形而向上的升华。
我很喜欢失落的草帽老师的诗歌。草帽老师曾引用古人的说法,诗无达诂。诗歌有着多意性,所以读者读一首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于一首诗的解读,自然有了纷纷不同的诗意。
我读一首诗,喜欢带着思考,尝试走进诗歌的内核,尽力获取一首诗留给读者的充足养分。最近看了草帽老师的一组微诗《爱之镜像》,略有心得,在此与大家分享。
这组微诗个人觉得取名精妙,在此先卖个关子。我先从这组诗的每一首诗歌谈起,最后再进行总结。
1.灵犀
星星和羊群
是我们难以入睡前共同的伴侣
你看你的星星
我数我的羊群,只是
仰望时心在天上
煎熬时身在凡尘
这一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心有灵犀。长期相处的人,对对方的性格、举止与习惯的了解与把握,让彼此在很多时候不需要语言来交流便心知肚明。有时候对方一个眼神,你马上就能会意出阴晴圆缺。
初读这首诗歌,有一种距离的错落感。星星与羊群,是两种无甚关联的物象,二者有着遥遥相对的距离。诗歌对于灵犀并没有直接地表明,通过读者思维的延伸,将这两种物象拉近,直至合为一体。因为心意相通的人,再远的距离,都不是距离,都在彼此的心里。
对于这首诗,我们仔细品读,还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很可能与作者的本意产生距离。“灵犀”一词,它是由敏锐的触角伸展而来的。她有一种看不清摸不着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艺术化后的镜子,可以联想到一种人心的折射。不同的心境,也就会折射出不同的世界。获取点不同,自然感受也不同。比如错误的认识,就会增加内心的煎熬。对于我们的世界,现实的疼痛,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增加精神的负重感。但对于内心强大的人来说,或许不值一提,甚至可以从疼痛里咀嚼出新的果实,品出幸福的美味来。
2.错觉
白天和黑夜的我
不只是哪一个不小心
穿越了时光
蝴蝶和手中返回的信物
被命运扣押
你不会发现我的左脚和右脚
在背道而驰
这是一首包容性很强的诗歌。错觉是错乱了的知觉,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当然错觉有人的固定倾向性。读完此诗,我在想错觉不局限于人眼,还产生于心眼。
诗歌里有颜色的两极,白色与黑色;有方向的两极,左脚向左,右脚向右。色彩的变幻,与空间的拉扯感,也正是错觉的内涵。
诗歌语言高度浓缩,把“错觉”浓缩于生命的瞬间里,诗歌语言里有些看似清晰的词语,却有着不确定性。“蝴蝶”、“返回的信物”都有着一定的指向,可以通过读者的想象再创造再延伸。
诗中“命运”一词,我看重于内在的转化。在定数与变数之间,有一种人的主观作用力存在。我在错觉里探寻的是一种正确的方向,而非在错误的不断反射后渐行渐远。
我不禁大胆设想,你能在一只美丽的蝴蝶的身上,看到一场未来的风暴吗?!
3.祭祀
有些酒,我愿与神共饮
就像有些粮食
注定要留给鸟儿和虫子
我害怕它们都被饿死的时候
上帝会不会有一些对人间的
悔之心弃
对于“祭祀”,我们会很容想到死亡,想到亡魂与神灵。对于祭祀,其实不管是情感的宣泄,还是寻求心灵的慰藉,其实都很空洞。诗歌起句,谈到“酒”,酒往往是作为精神慰藉的“解药”,但不能真正治愈心灵,所以作者进行了很好的转化,作者说“我愿与神共饮”,这里的“神”,我更愿意看为精神。
作者用粮食与鸟虫之间的连接,诗意探索死亡带来的反思。
这里的“死亡”,可以引申出社会的多面,我没有局限于某一方面,比如环境的破坏。其实死亡的真核是精神食粮的缺乏。
在我们每个人的上空,都存在一面镜子,观照自己,也观照万物。
诗歌以一种假设的手法,彻底地陷入了祭祀的程序,而我却从“死亡”的淤泥中看到浮于上方的神镜,透射着自己的内心及世界。死亡的背面,也是新陈代谢后的新生。
4.桃花
每一个男人心中
都不会只有春天的桃花
可绝大数男人狭窄的生命线里
最后只容得下一个女人
在手脚并用地攀爬
这首诗,诗句里一些用词看似不合理,但只要你细细品味,认真思考,就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有一种意象的整体融合之美。
诗语中“狭窄的生命线”,看似有些费解,但是当你想象到命运的手掌,还有诗歌中春天的桃花,想象而来的伸展的桃枝,这样的描述就显得生动精妙了。那女人手脚并用地攀爬,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爱情的永恒春天里,在命运的手掌中,女人与男人甜蜜相守的画面美好而动人,那是命运指缝间精彩穿行的命运。
诗歌里语言的转折,从广泛的花中凸显了最重要的那朵,停驻在生命的枝头。我想象到在爱情面前忠实的明镜,观照人心,也击中人心。
5.预兆
一个场景,一种味道,一种容颜
是你在前世的梦里,遗失的
在红尘里,永难抵达的彼岸
不过是一只工蜂
六角形的巢穴
这首诗,在我看来,有关梦想与现实、现在与未来之间存在的联系。
诗歌的精妙之处,就是意象的陌生化带来的思考深入,以及浓缩的具象表达的抽象意旨。
梦与巢的连接,关于筑梦,巧妙引用了蜂巢。关于六角形的蜂巢的实用性,先人已经研究过,它是在空间及稳定性上达到综合的最佳效果,是一种追求的理想化模式。这首诗歌的灵感来源于梦,是对现实的折射,但这里的梦对于我,是一种向着理想的靠近。
“预兆”作为诗题,有一种内化的意味。联想到追寻的过程,我想到了一个“最”字,对于目标的显现,只是理论的靠近,但没有永恒的终点。
说句有些看似偏离的话,我们写诗,也像面对我们永难抵达的彼岸。
6.悖论
我怀揣一份
世间无人能看懂的信
只有收信的人
才能改变我的生活,和命运
只可惜梦醒后
信封上空无一字
这首诗描述的整个过程,就是一场悖论。一份无人能看懂的信,只有收信人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收信人无人看懂,为什么要收信呢?梦醒时分,信封上没有任何可以抵达对方的文字,就是信根本就无法寄出去。
这首诗,用悖论的形式表达悖论;用知性的思维逻辑,表达一种结构的不对称,即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对于组诗题目“爱之镜像”来说,是作者有意的扭曲,旨在问题到答案的诗意探索,使读者由诗歌的原本出发进行解悖。
回到诗歌中,信的内容作为人生的象征物,我们究竟能填写下什么?自己的生活,命运,该由什么来决定呢?通过反思重组后,我们又找到一种镜子,一面是正确精神的推动,另一面是自己的人生轨迹留下的生活内容。
7.尘埃
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我在等待着一个人
秋日的阳光
很温暖,旁边的野猫
惬意地睡着……
后来,雪花飘落
野猫梅花形的脚印
从近到远
消失在视线之外
这首诗,仔细品来才发现,诗歌尽管看似叙述一些简单的场景,看似清晰的描述,却有着诗意的自由延伸,如一个多棱镜,因为读者心境的不同,读出的就自然不同。
微小的尘埃,一直留存于我们的身边,但我们往往毫不知觉。就像此诗描述的画面,全然找不到尘埃的踪影。当然我们对尘埃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大气中存在的微尘。这些肮脏的颗粒,可以被温暖的阳光发现,也可以被飘落的雪花清洗或覆盖——这只是浮于表面的解释。当尘埃细化为心灵的污点,我们又可从诗文中感受到诗意的濯洗。当尘埃被理解为社会的底层,那诗中身旁的野猫似乎又可以有所指。
诗歌在不同的心境下,就会有不同的内蕴。在公园的长椅上,“我”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有着诗意的模糊性,可以理解为心意相通的人,可以理解为原路折返的人,甚至可以等待另一个自己。诗歌的画面,有温暖的一面,当怀着美好的感觉去品味时,可以感受阳光抚摸着身边的一切,连一只野猫都显得如此惬意。当然在此情景后有一个省略后的过渡。温暖的秋日跳跃到飘落的雪花上,如果你还是用安详美好的感觉去品味,那些开在雪地上的梅花(野猫的脚印)依然美好。当然有人也会从中品读出一些冷意,这些冷意并非来自文字表面,而是来自文字深处的挖掘,那些消失在雪中的“梅花”,是大雪隐藏的叹息吗?!是大雪身体中背负的“尘埃”否!
我突发联想,诗人在长椅上等待着,或许是等待我的出现。这些画面印射出特别的感觉,我以一颗怜悯之心拥抱这一切,用我的一腔热血亲吻这一切,或许自己不知不觉,也是落进画面里一个不起眼的尘埃,等待另一个人的到来!
8.致L.J
也许,你就是那把我今生注定
躲不过的刀
我多汁的果肉和不羁的命运
都在等待你的星眸
留下的一个伤口
尽管不知道L.J究竟是谁,但不影响此诗的阅读。这首诗逻辑性很强,作者在诗意的收放与意象的整体感上,别出心裁,一气呵成!把对面的一个人,比作一把刀,而自己比作果实。内在的痛,需要心意的抵达,如一把刀掏出诗人的“核心”,那些流出的养分,可以点亮那个人的眼眸。
鉴于此,我在想,一个真正的知己,是如此的不易。就像一篇好文,如何释放它的精华,也需要读者拿出一把刀,切进它的深处。浮华的人心,是如何的深入精髓,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9.口琴
那些旋律是如此的熟悉
原来都被你藏在一把口琴里
当你的名字
经过我唇齿之间的时候
满树的枣花都开了,很惭愧
我吹不出那些美好的旋律
这首诗中,口琴存在于两个人之间。口琴如一把锁,似乎锁住了一个人的声音,诗人起句用熟悉的旋律,探寻另一个人的内心,但“被”与“藏”的语感中,隐藏着难以忽略的现实。即使回到熟悉的场景,正如满树的枣花都开了,诗人依然不能释放那些美好的旋律,一些果实藏在现实的背后,只有“你”的回归,才能释放曾经美好的日子。
人世间美好的旋律,往往来自于心的线谱。一把口琴,带我们品读的是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旋律,而是找寻失落在世间的呼唤!
10.无奈
我知晓每一种花的花语
却没有一朵花
能帮我达成所愿
我总想成为一个
配钥匙的人,能打开世间任何一把
设计繁复的锁
最后我才被告知
我先天的残疾
面对现实中的所有问题,诗人的心有着自己的执着。花是各种美的代名词,即使诗人懂得每朵花的内涵,但这些意义还是受困于花之本身。诗人把自己比作配钥匙的人,把世间一个个的问题比成一把把锁,但诗人的拯救并非都能达成所愿,因为缺少对方的配合(理解),少了一道人心的吻合剂,这些问题还是悬而未决,所以诗人才得出先天残疾的现实感慨!诗人的无奈正是来源于此。这首诗直观人与身处的世界,表现出的无奈,从另一层面,也是一种精神场地的拷问。
11.嫁衣
我喜欢唐朝的霓裳羽衣
和三彩的驼马
八千里的边塞风光和
葡萄美酒
换来我千年之后窗前望月的
寡居时光
这首诗,彰显出作者的学识积淀。作者喜欢霓裳羽衣、三彩的驼马、八千里的边塞风光和葡萄美酒,这些名词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每个名词的背后,就有着深刻的含义。唐朝的霓裳羽衣,让我们体会到高雅的艺术,想象那些高超的美妙绝伦的舞姿。“三彩的驼马”的背后,隐藏着关于丝绸之路一段光彩的华章。八千里的边塞风光,让我们想到我们国人身处的国土。而葡萄美酒,因为唐朝的历史背景,尽管很容易想到甜美的滋味,但我们不能忽略那些战火纷飞中的热血男人。葡萄美酒在血洗的战场的铺垫,则有了十足的悲壮。
诗歌带我们穿梭时光,感受物质和文化变迁的过程,此中有建设,有破坏;有新生,有毁灭……时光长河里,留给后代人的精神食粮是无穷的。有些美好不应存在于虚空里,就像诗人用一场时光嫁接,用窗前望月的虚空,来观照我们整个世界。身处世界的我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我想在人类进步的潮头里,我们应该时刻用一片明镜观照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