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文明:最美的风景(随笔)
文明是阳光、是雨露,是灯塔、是航标。
文明是关爱、是和谐,是修养,是美德。
说起“文明”,概念很宽泛,有所指又无所不指,既浅显又深奥,既具体又抽象。
穿越远古的洪荒,踏着刀耕火种的足迹,不断进化的人类一直在蒙昧与开化、野蛮与文明的冲突撞击中奋力前行。
文明就像沙漠里的绿洲,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而向往的目标,是社会不断进步而积淀的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文明”归纳为:“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走在现代文明的阳光大路上,“文明”意味着一个国家高度发达的科技、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度自觉的精神,意味着一个社会良好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淳朴的风气,意味着一个人思想的健康,举止的得体、言行的优雅。文明作为一种尺度,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志,衡量公民素质高低的水准。
回望神州大地,滔滔黄河,滚滚长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周易》有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尚书》里说:“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唐代孔颖达将“文明”一词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古老的“文明”便有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文明是因也是果。阴阳交汇,刚柔交错,变化生生不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在时序中变化,生命在时光里成长。正是俊哲圣贤的感召教化,使得“文明以止”,天下归心,让人懂得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天文”与“人文”,因“化”相向而行,进而出现了“天下文明”的景象。
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愿景,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有一点殊途同归,都强调人文教化、人文精神。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是古希腊“城邦”的代称。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的Civils,Civils原是“城市国家、公民的、国家的”意思。爱默生说:“文明的真正验证不是人口统计数字,不是城市规模,也不是农作物的产量,而是一个国家能造就出怎样的人。” 在罗斯金看来, 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
泱泱华夏,历来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打开尘封的古卷,先贤圣哲的教诲跃然纸上。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礼后嗣。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不学礼,无以立,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因而,教化乃是国家之急务也,风俗乃是天下之大事也。礼者,人道之极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实乃人生第一要务。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让我们悲催。“xxx到此一游”大煞风景,“中国式过马路”成了一道街景。“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物;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不违反交通规则”,无论怎样说教,总是有人我行我素,无动于衷。
文明是一场修行,文明是一种习惯,文明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小细节彰显大境界,见贤思齐,见不贤思内省。五刑不如一耻,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文明是境界,文明是面镜子。你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着你。诚于中而形于外,让文明与我们同行,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道最美、最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