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作家专栏】记群英村坚持多年的文艺活动

  【杨柳作家专栏】记群英村坚持多年的文艺活动


作者:大智若愚玉 秀才,1406.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4发表时间:2017-05-09 21:54:16
摘要:  群英村的文艺节目到八十年代以后虽然不搞了 ,但它毕竟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才结束。在这么漫长时间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是它填补了那段历史人们精神领域的空白 ,它的功劳将永远载入群英村精神文明的史册。


   文艺是人的精神食粮,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人们极大地享有丰富的精神和物质产品,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撑,那么人们解决了温饱甚至全民富裕了,可精神还不是都很空虚?衣食无忧可精神空虚的人靠什么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呢?推动社会发展还得靠精神。文艺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推进器,它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扩张人们对物质产品的审美要求、引发人们对生存状况的思考、引导人们推己及人关爱世界等等,总之,它会不停地对物质生产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不断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群英(景泰)村的文艺生活,远在五十年代就开展得红红火火,远近闻名,可以称作全县文艺战线上的一朵奇葩,经常代表区(八区),县上市、省参加汇演。多次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剧团里的道具,行头,乐器等物质,多数都是上面奖励的。
   五十年代,当时的村级领导,可能对农村文化生活的认识,不可能有现在的高度。但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好歌好舞,喜欢文艺的热情,村里外地来的老艺人的积极性,再加上村里的支持,是这支队伍能够组建起来的重要因素。当时有一个市里来村落户的老栗太太,她是唱大口落子(评戏)的,老太太爱说,爱唱,她家经常招来一帮年青人,跟她学评戏。村里的老艺人张景会、张德义,也常来她这和她交流。一来二去她和张景会、张德义就把这些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个小剧团。张景会任导演,老栗太太任副导演,张德义拉一手好二胡,任琴师,村里派一个领导兼团长,于是剧团就正式成立起来了。剧团的名字叫“金山乡景泰村业余剧团”,由二十来人组成。主要演员有:张杰、周玉珍、康淑琴、张广荣,潘淑琴、周万录等。剧团由小到大,越办越红火,一开始演点小节目,后来就以评剧为主。《小女婿》、《十五贯》《茶瓶记》、《泪洒相思地》《小姑贤》都是他们拿手好戏。
   剧团一开始时是在春节前一两个月开始排练,到春节时给乡亲们演出。随着剧团越办越好,每次参加汇演都得奖,所以上边文化部门就经常调它代表县、市去参加汇演。这样一来剧团就不光是春节前排练和演出了,而是全年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排练和出外演出。由于演员们排练,演出时间较长,村里对每个演员便给了合理的报酬,按工日记公分。
   逢年过节,他们都在村里演出,那场面热闹极了。学校把栅板都打开(教室与教室的栅栏),搭上大台子,挂上紫红色大幕,点上两盏汽油灯,满屋通亮,不亚于几千度电灯。大人小孩黑压压一屋子,小孩摞着砖头,坐在前面,大人在后面,坐凳子的,站着的,说着,笑着,等待着演出始。“哒……哒……,一通紧密的锣鼓点后,大幕徐徐拉开,台下爆发出一片掌声……
   当时人们文化生活很单调,农村连一台收音机和广播都没有,人们连一场电影都看不到,乡亲们能在自己家门口,看到自己村的剧团演的大戏,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个剧团一直红火到五八年便黄了,原因是这些年轻的女演员都纷纷找对象嫁到了外地,后续乏人的缘故。老剧团解体不久,原剧团的琴师张德义又组织了一个新小剧团。成员有張时、王忠平、刘乃贵、李吉昌、周玉华、周玉琴等十多个人,这些人都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只是在春节前排练,在春节时演出,节目都是一些快板、表演唱、相声、小歌剧等。这个小剧团在演出的形式上,内容上远远不能和老剧团比,它只能是群英村文艺活动的延续,使群英村文艺活动的火种没有熄灭。
   六零年后,前景泰、北景泰、东景泰合并为一个大队,起名叫群英,这时每年春节前,仍然组建小剧团。当时的导演是老剧团的导演张景会,剧团成员有;周玉华、康淑珍、韩淑芝、王忠平、马金霞、曹富、刘乃贵,陈若义等,马庆祥是琴师。演的节目还是以表演唱,歌剧,相声、快板小型节目为主。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停了几年,之后每年再成立便改名为文艺宣传队。负责组织兼导演的是王忠平。队员都是在三个自然屯抽的小青年,有;李静、王桂香、陈若义、刘乃贵、孙淑芬、潘桂芬等。这时宣传的内容主要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主,形式是歌曲、对口词、快板、三句半等。
   到了七十年代,佳木斯食品厂的知识青年下乡到群英村,村里这支宣传队,又增添了新的血液,这支队伍顿时也壮大起来,负责组织兼导演的仍然是王忠平,下乡青年邓景森会打扬琴,他和刘乃贵负责乐器这一块。这时的队员有;梁红琴、魏海清、王元福、寇国民、孙慧静、马金霞、郑广荣、周广启等,这支宣传队排的节目丰富多彩,当时很受群众的欢迎。上佳木斯食品厂演出,其中梁红琴和魏海清的诗表演《一封信》,感动得全场观众热泪盈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到了八十年代,由于电视深入到各家各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播出,群众对自己拍的文艺节目不感兴趣了,因此村里的文艺节目也就不搞了。
   群英村的文艺活动,到八十年代以后虽然不搞了,但它毕竟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才结束。在这么漫长时间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是它填补了那段历史,人们精神领域的空白,它的功劳将永远载入群英村精神文明的史册。

共 20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  现在娱乐占据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可许多觉得娱而不乐,就如同旅游休闲一样,休而不闲。反观过去娱乐不是如此发达的时代,人反而更快乐些。许是那时的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现在的人在众多的娱乐方式面前有些茫然,不知道那一个才是适合自己的。就像电视机有那么多频道,我们总是习惯不停的换台,累了,就停下了,至于停下的地方是不是我原本想要的,不清楚了。[编辑:风残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残云        2017-05-09 21:55:11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