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范仲淹: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随笔)

编辑推荐 【春秋】范仲淹: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随笔) ——范仲淹: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作者:鄱阳湖文学明然 举人,385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58发表时间:2017-05-10 20:06:17
摘要:范仲淹:居庙堂之高,你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忠实公仆;处江湖之远,你是江山社稷的坚强捍卫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既是范文正公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也是他“先忧后乐”襟怀天下思想体系的灵魂。他这一思想的形成,无不镌刻了鄱阳湖上的深深历史印记。
   范仲淹,字希文,一名朱说,一名范履霜,敕号文正,乃唐朝宰辅范履冰的后人。生于公元989年的8月29日,殁于公元的1052年5月20日。
   翻开宋史,我们读到《范仲淹传》,第一段赫然这样写着:“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将以上的文字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范仲淹在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迫于生活无着遂带着范仲淹改嫁给长山县的一个朱姓之人。范仲淹小时候跟从朱姓,名字叫做朱说。范仲淹从小就立有崇高的志向和节操,等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伤感含着眼泪告别了母亲,离开朱家到应天府去了,他投靠戚同文求学读书,通宵达旦地读书是常有的事,在冬日里,他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吃不饱饭,就每天喝稀粥度日,别人都不能忍受下去,惟有范仲淹不认为这很艰苦。范仲淹考取进士后,便很快地就担任了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在司理参军的任上,他迅即把母亲接回家来奉养。到他改任了集庆军节度推官后,这才改回原来的姓氏,将朱说改成了范仲淹。
   大中祥符四年,亦是公元的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后,内心伤感不已,痛定思痛之下,他毅然辞别了母亲,前往南都的应天府,即今天的河南商丘求学,投师在戚同文的门下。数年的寒窗苦读生涯,让范仲淹博通了儒家的经典要义,胸怀有慷慨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到了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的1015年,范仲淹便以“朱说”之名,登上了蔡齐榜,排在乙科第九十七名,一下子便由“寒儒”成为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等事宜,官居九品。鉴于自己已经有了朝廷的俸禄,吃穿不用愁了,范仲淹就把母亲接回家来奉养。天禧元年,公元的1017年,范仲淹又以治狱廉洁公平、刚正不阿,被朝廷擢升为文林郎,当了集庆军的节度推官。这时的范仲淹觉得归宗复姓的时机成熟了,便乘此机会将自己的名字由“朱说”改成了“范仲淹”,算是认祖归宗了。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这段话的意思是,到了天圣七年,亦即是公元的1029年,章献太后要在冬至日做寿,天子准备带领百官在朝堂上给太后拜寿。范仲淹便极力谏阻这件事,他这样劝导皇上说:“皇上在家侍奉母亲,讲的是自家的礼数,如果你在朝堂之上带领百官之人一起给太后祝寿的话,这会有违了朝廷的政体,是会在百姓的心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因此,他恭敬地上书奏请太后取消这次活动,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太后与皇上的回复,最后等来的是朝廷将范仲淹逐出了朝城,让他当了一个叫做河中府通判的官,将他贬谪到陈州去了。
   由此可见,范仲淹为了维护朝廷政体的稳定,他全然不顾自身的得失,抱着不惜开罪章献太后,得罪皇帝的危险,坦诚进言,陈述利弊,充分表明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无私宽广胸怀与远大抱负!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在以下的文字中读得出来。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把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子的:范仲淹被朝廷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给召回了京师,先是担任国子监判官,继而调任吏部员外郎并代理开封府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人大多是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便画了一幅《百官图》呈献给了皇上,并用手指着画面上的每个人物依次向仁宗皇帝解释道:像这样是按顺序提拔的,像这样的就不是按顺序来升迁的了,像这样的提拔是公正的,像这样的提拔是偏私的,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都是有序可循的,凡属越级的权力,皇上不应该把这些事情全部都交给宰相去处理。“吕夷简听了就很不高兴。后来,在讨论建都的事情上,范仲淹又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建都,如果在战时,就一定要将都城建设在洛阳。还应当逐渐地扩大物资的储备,适当地修缮宫室。皇帝就问吕夷简,吕夷简回答道:“这是范仲淹个人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很是替皇上担忧,于是,他写了四篇论文呈献给皇上,大抵是谴责当时的政务之论。他在文章中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便有了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会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呢。”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文章中提到的所谓“朋党”,指的是北宋朝廷内部那些专门排斥异己的政治小团体)。范仲淹便更加急切地与吕夷简对奏起来,因此,最终导致自己被贬,从而被放逐到鄱阳湖东岸饶州当了个知州。
   就这样,在宰相吕夷简的从旁中伤之下,促使仁宗皇帝在景佑二年的深秋,夺了范仲淹的待制职衔,将他贬到了饶州做知州。那时候的饶州就是我们今天的鄱阳,而当时的饶州府治所之地,便是我们今天的鄱阳县城。正是那一次的被贬,范仲淹离开了皇城,那个令千万人仰慕的权力中心,但却也是个人人自危的地方——庙堂,走进了江湖,来到了江湖之上的小城鄱阳,陷身在了湖深水远的江湖深处。而正是范仲淹在饶州的那段时日里,逐渐丰富和完善了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建构。随着他去国怀乡的忧思愈积愈浓,最后,竟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净化、升华到了“先忧后乐”的无上境界,逐步形成了他“先忧后乐”的思想体系的雏形。范仲淹于景祐三年春,公元的1036年春到鄱阳,一直呆到了景佑四年的年底,也就是公元的1037年年底。从范仲淹于公元1036年被贬赴鄱阳任上起,到公元1037年底离开鄱阳时至,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埋头处理手头上的政务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与友人赋诗唱和的,他得空就穿梭在鄱阳、都昌与庐山之间,游历在浩瀚苍茫的鄱阳湖上。他经常驾一叶小舟东西穿越鄱阳湖,这令他饱看了鄱阳湖上阴晴云雨的百般万千变化,惯看了江湖之上风波险恶的万千气象,深刻地体会到了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政治忧患意识是多么地重要,而自己肩上应该承担的历史的责任是多么地紧迫,因此,范仲淹在这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做出了一些惊人之举,创作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灵乌赋》《郡斋即事,饶州作》以及《芝山诗》、《游庐山》等等的一些作品了。
   在鄱阳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饶州人一向有种茶采茶的习惯,尤其是在浮梁一县,百姓们普遍种植茶叶。有一天,范仲淹带领一众随从,从饶州城里出发,长途跋涉来到了鄱阳县东北部的铁炉冲村访问故旧胡光先生。村民听说范大人来了村里,顿时便围拢过来了。大家仰慕范仲淹是个大清官,是天下的第一大好人,便不约而同地回到各自的家中,在梨树上挑选最大的梨子摘下送去给范仲淹吃。范仲淹拿着百姓送来的大梨子说:“这个村种了这么多大梨子,以后就叫大梨胡家吧?”范仲淹的话,当场就把村民们给逗乐了。当范仲淹问到村民的生活状况时,胡光先生直率地对范仲淹的言道:“村民由于茶税过重,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民不聊生啊。现在就已经有人背井离乡,外出逃难去了。”范仲淹听了后,心里十分地沉重。在回城后的当晚,范仲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怎么也睡不着,民生的疾苦令他心痛。救民于苦难的信念促使他披衣起床,伏案提笔给皇帝写了一张减免百姓茶税的奏章写,派人快马加鞭地送到了皇帝的手上。仁宗皇帝阅读了奏折后,内心也甚为震撼,着即准奏减免饶州的茶税。从此以来,饶州百姓再无茶税重负。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德,铁炉冲村的茶农们便自发地将村名更名为“大梨胡家”。至今,在胡氏的谱牒上还有该村村名为北宋景祐年间范仲淹所取的记载。当时,在鄱阳乡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章奏免贡新茶,惠及饶民千家。”
   尽管范仲淹被贬黜远在江湖深处的饶州任上,但是他仍然改变不了他率性直言的秉性,时不时地写诗著文批评时政,为民请命。时任建德县令,范仲淹的好友梅尧臣便写了一首《灵乌赋》给他,言下之意是叫范仲淹谨言慎行,不要乱说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梅尧臣的《灵乌赋》是这样写的“乌之谓灵者何?噫,岂独是乌也。夫人之灵,大者贤,小者智。兽之灵,大者麟,小者驹。虫之灵,大者龙,小者龟。鸟之灵,大者凤,小者乌。贤不时而用智给给兮,为世所趍;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于修途。龙不时而见龟七十二鑚兮,宁自保其坚躯。凤不时而鸣乌鵶鵶兮,招唾骂於邑闾。乌兮,事将兆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凶不本于尔,尔又安能凶。凶人自凶,尔告之凶,是以为凶。尔之不告兮,凶岂能吉?告而先知兮,谓凶从尔出。胡不若凤之时鸣,人不怪兮不惊。龟自神而刳壳,驹负骏而死行,智骛能而日役,体劬劬兮丧精。乌兮尔灵,吾今语汝,庶或汝听: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喙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
   范仲淹在一时之间搞不清楚梅尧臣送来的《灵乌赋》,到底是出于他的好心劝告还是幸灾若祸的冷潮热讽,是对他的恶意人身攻击还是善意的提醒?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但范仲淹读着这样的文字,心里又很不是滋味,他不明白,自己的好友梅尧臣怎么会给他寄来一篇这样的赋作呢?
   于是,范仲淹就在想,张嘴说话,应该是每人的自主行为,哪能被别人所左右呢?特别是作为一介朝臣,就应该时刻记得向皇上建言献策,帮助皇帝治理好国家。只要说的是肺腑忠言,哪怕让人听上去觉得逆耳难听又有何妨呢?因此,范仲淹便不管梅尧臣是出于何种目的,他都不会置之不理,他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鲜明态度的。于是,范仲淹在沉思之后,写了一篇和梅尧臣的《灵乌赋》出来。
   范仲淹先是在《灵乌赋》的题记中这样告诫自己道:“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涂(途)矣。”继而作赋如下曰:“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
   彼哑哑兮如诉,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逊,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鹐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范仲淹在这篇《灵乌赋》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襟怀天下、心系朝政、忧籍苍生、剖心带血的观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宁可嘶声竭力,大声疾呼,为民请命,哪怕为此而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绝不做一只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平庸之人。这就是他身处江湖之远的强烈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与浓烈情怀,以及他宏大、广博的伟人胸襟。

共 1084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范仲淹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忧国忧民的文人和官员。人们对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非常熟悉,但对其人的生平,思想等情况,没有多少人了解。这篇文章就详细地介绍了范仲淹的情况。引经据典,并加以解释。大家共赏。【编辑:北极主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