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故园恋歌(人生·散文)
写在前面:
左手光阴,右手记忆。
好多时候,人就像河流里的水,一旦驶入河道,便被一股力量推着向前,向前……纵使心有留恋,也不会再做任何的停留。
一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虹桥人,故地重游便更有万千思绪,因为这里的每一处都留着我童年或青年时代的影子。一路上,掠过车窗的风像不安分的手指,一次次掀起往事的波澜。内心总不禁被触动,任凭记忆与现实冲撞、拼杀……
“人面不知何处去,亦无桃花笑春风。”
这是此刻我心底悄悄滋生着的感慨,总有些调侃的意味吧。家乡的景色天天在变,却总不至于连桃花都没有;更何况春风十里,围里村那昂然着无限春意的百亩桃园呢。
家乡日新月异的景象就在眼前,可说真的,除了让我觉得震惊,也更感慨;感慨着物是人非,今昔已非昨日……
二
车行在开阔平坦的镇街上,让我不禁回想起那段上初中的日子。那时的虹桥镇,南来北往倒也热闹。街两边除了各种各样的小门市,还有商贩们摆出的卖吃食、玩物的摊位。如果是打北边来,一走近镇子,更能看见那片盛开的荷。
艳丽在晴空朗日下妖娆着,像身披霞衣的仙子般轻盈妙美,风一吹,无边的绿浪浮动,仙子们裙袂蹁跹。
想想那片荷塘真是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不仅是因为美。大姨奶家也在镇上住,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我们姐俩去串门。五六里地走下来,腿脚累得酸软,终于望见那片荷塘心里便是美不自禁,疲惫感瞬间也就消失了。
那时镇里的路大都还是土路,晴天颠簸,雨天泥泞。现在提说,甚至还能回味起那种泥巴扯着裤腿迈不开步子的感觉,绝不像现在玉滨、玉石高引公路这般气派地当街而过;交通确是发达了,甚至连原来村巷狭窄逼仄的东南西北四会,也早就修出了一条条平坦的小康路。一排排房屋也是新崭崭的,好多人家甚至干脆盖起了小洋楼。
眼前这一切的变化似乎都在告诉我,人们的生活确实滋润了。看到他们今天的幸福,倒更让我不由自主地回首着往昔。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无论下雨还是雪,街巷里都是一片泥泞,走路趔趔趄趄的,更别指望骑车子了。我们上下学,都是把车子放在老镇政府的院子里,就在玉石公路边上。上百辆车子挤挤插插的,把本不大的院子塞了个严实。而我们背包拎鞋,后边的人踩着前边人的脚印穿南会的小街。一队人一下排出几里地远,就像一条长蛇曲曲拐拐地蠕动着。上学是这般去,放学又是要这般地回来。谁也争不得先,道太窄了,又都是裹着脚的泥巴;只能在心里盼天晴,盼着快点出太阳好能把道儿晒干。
即便我们这样,相比虹桥镇东南部的学生,却还算是幸运的。那边的好些村子根本没有通往外界正八经的路,来来往往都是走东大埝。天一下雨,学生们就得早早起身结伴而行,中午基本上都是带着饭。
我在虹桥上了三年初中,也便这样地走了三年,这记忆深到刻骨。
三
虹桥中学是在南会村里。师专毕业后,我还曾在那实习过一段时间,后来是再没去过了。想象不出它现在的样子,或许也像我小学的母校(以前的陈庄中心校,现在的明远小学)那样呈现出了一派全新的面貌吧!
记得那时的校园,外面是个方方正正的操场,四周种了好多树木;这没经过太多修整的操场却又是举足轻重,虹桥片中小学生运动会,都是集中在这里举行。
操场的正东,被红砖院墙围起来的就是校园。一进门口,映入眼帘的除了高大的杨树,就是一排排齐整的教室。校园给我的感觉是素朴而温馨的,我们一群青葱少年,在那里度过了一段不知愁的日子,虽也免不了青春的迷茫和挣扎。想想那时的自己真是贪玩,痴迷着唱歌跳舞,也因此荒废了许多学业。转眼就上初三了,我很是着急,拼命追着英语老师补课;老师姓赵,就是南会街上的人,衣着朴素,身材瘦小,常年戴一顶帽子,脸上有小时候生水痘留下的麻坑儿;老师很耐心,很平易,这份情意让我感念至今。
在学校操场的西北角上,还有一座二层的红砖小楼,在当时楼房很少见的年代,它可真称得上是标志性的建筑,占尽了镇街的风头。那楼房的院墙上长着绿色的爬山虎,二楼的平台边还围了銹红的栏杆,看上去整座建筑显得雍容尊贵。每次路过,我都忍不住要往里瞧,猜测着主人的模样。直到后来有一天,从同学嘴里知道这是一座小型的地震勘测中心。这个答案使得它在我心里的分量又重了许多,更生出了几分神秘和向往。
感觉那时虹桥虽然是街镇,但够得上规模的企业却并不多。有印象的,是校园东边不远的老拖拉机站,变成了现在的农技推广中心;还有就是隐士般藏在南会凹凸不平街巷间的那个老三厂。三厂主要生产一些玛钢管件,主供唐山地区。说实话,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它为什么要叫三厂。三叔在那里上了好多年的班,又于九十年代初亲眼见证了它的倒闭。曾经热火朝天的一个大厂子,转眼之间就颓冷了下来,偌大的家当拿的拿,拉的拉,处理又处理……
我不知道现在的镇街上是不是还留着它的遗址,估计也早该被拆了吧!这不由得就让我想到了那句话:大浪淘沙,唯有真正能够留下的才是金子。想想好的企业必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像现在搞得红红火火的建支玛钢、道诚管业,以及作为后起之秀的春潮汽车零部件、鸿通科技、合泰物流仓储等。
政策的春风必然会带来经济发展的春天,私企的做大做强,伊然成为家乡发展的一大亮色,更成为百姓生活安稳富足的强力支撑。我始终相信,于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总有它自身与众不同的理念和特色。一个企业要谋求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企业文化不仅是职工的信仰,更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命脉。
此刻,我写下了这些文字的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建支人的精神:要么不干,干就干好!
四
出校门顺路往东一走,很快就会来到河埝根下。河埝是我们嘴里常说的东大埝。那时懵懂无知的我,根本还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亦或也不关心。只知道这条河是从北边的城里流过来的,我们村西边红水沟里又臭又浓的水也最终都聚到了这里。
但,我却喜欢从河埝上走,喜欢那被浓荫深深笼罩住的一路的清幽和宁静。
虽然是土路,如果不下雨,也会让人觉得异常享受。就那么单手扶着车把,慢慢踩着脚蹬儿,跟伙伴儿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再没了公路上的你追我赶,那份感觉倒也真是悠然自在。此刻没有谁要和你争,你似乎成了这方天地里真正的主人,一切都是属于你的,尽可安心享受。侧耳听听叶子间传出的鸟儿们的欢唱,听知了们不知疲倦的倾诉铺天盖地而来。即使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吧,却也一样的悦耳悦心。
当然也有让我们害怕的时候。还记得那一年的春天,伙伴儿我俩刚骑上大埝没多远,就看见道上爬着一条条的蛇,横七竖八的数都数不过来。当时真是把我俩吓懵了,这样的场面可是寻日里想都不敢想的。我俩不约而同地尖叫着,几乎又是同时迅速地把脚抬到了车梁上;可是想想这样也不行啊,如果车子倒了就更是要了命。于是干脆把牙一咬心一横豁出去了,不要命似的往前蹬。结果当然是转危为安了,但这件事也真是把我惊得不浅,好久都不敢再从大埝上走,现在回想起来,还依然心有余悸。
那条河上有桥,连通着东西;逆流而上,不远处还有一个挺壮观的水闸。无论是站在桥上往下望,还是登上水闸,都会让我立刻感觉到自身的渺小。
后来又长大些了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条河叫荣辉河,是县境内的一条古老河流。它发源于县城东约10公里的小泉山麓,所以也叫小泉河,《玉田县水利志》中对它有专门的记载。
想想它倒真不愧这“荣辉”二字呢,因为它的名字可是嘉庆皇帝的金口玉言啊!但说实话,这些年这条河所受到的礼遇却又真堪不起这“荣辉”二字了……
车打桥上经过,透过车窗我所望见的河流似乎还是多年前的样子。无论人们怎么对待它,它都是一如既往地从容沉静,波澜不惊。
可是我的心里却莫名地有了期待,真期待着这条给家乡曾带来无限荣光的河流,能像明远小学院子里那微缩的景观一样:水草丰美,菡萏飘香。
五
竟不由想到了宋人李觏的《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他这笔下的乡思是远行游子对家乡的牵念,因不能见不能回而想到刻骨。我与故园始终近在咫尺,总不至于会有这般无奈的痛吧,但我相信爱的程度却是同样深刻而真诚的。
如果我的生命是树,那么家乡便是我扎下根脉的土壤。我的根始终在这里。这许多年来,我见证着,感受着。家乡在中华民族奋力追梦的道路上,也正昂首向前;它朝气蓬勃,更崭新美好。
她始终在我关注的目光里,按规划中的蓝图一步步实现着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家乡,期待多年后我所见到的你,是雨后彩虹的绚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