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云】我的读书生活(散文)
不想打开电视心烦意乱的时候,就走到书橱前打开厨门,找出一本适合此时心情的书读一读。把自己融入进去内心得到滋养抚慰渐于安静愉悦,像服了一剂同仁堂的方子,峻药猛攻心情立时释然欢喜。这大概就是书籍的魅力。
记不起什么时候爱上读书。小时候家里日子窘迫,靠着土里刨食过活。那点钱只能顾住柴米油盐,哪有闲钱买书。我家小叔叔比我年长十三,我还是学龄前的年纪他那时考上了县城一中,由于成分高却没能如愿。在生产队务农心里一肚子委屈。平日里见谁都来气。有一天我溜达到西厢房,看见一个箱子里面有好多书就随手翻看起来。发黄的纸上画着一艘船,人们穿着打扮异常,有的画面托盘里盛着人的首级。我正在纳闷,小叔叔跑进来怒气冲冲夺过书把我撵了出去。后来我才知道那本书是《三国演义》。长到十三岁时,有一天找妈妈要来几毛钱,随着小伙伴沿着乡间的小路欢欢喜喜的进了城。她们拿着钱照相,我钱不多就找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最便宜的诗集《红荷》。诗是什么,根本不懂。也许是封面的荷花吸引了我。
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下了夜班转天还要忙田里的农活。每天除了上班下田劳动基本上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去做。生活乏味枯燥辛苦像没放盐的菜过得没滋没味。突然生活有了转机,我父亲在乡里谋了个文化站站长的职务。文化口自然跟文化挂钩,有许多杂志报刊源源不断的从我爸爸破旧的车子上卸下来,我们七手八脚的帮着拎到屋子里,然后爸爸清点过数分门别类的造册登记。认真的要命,我们站在远处眼巴巴的看着不许触碰。我比较被爸爸厚爱,在一摞摞书籍里像选妃似的选中一本,爸爸回过头一个劲儿的叮嘱,看书时莫损坏了纸张,莫弄污了页面……我先净了手然后一页一页小心翼翼的浏览,还得抓紧时间读完明天一早爸爸就收走交公了。
后来在部队服役的三哥知道我爱读书的习惯,就给我买来一套获奖的中篇小说选集。这是我第一次踏进文学的腹地,原来有那么多感染人的故事发生在里面对。下了夜班到家就是后半夜,我把自己裹在单薄的被子里悉悉索索的看书。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为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一会笑一会哭。爸爸发觉我在熬夜,干脆拉了电闸表示抗议。我悻悻然裹着冰凉的被子,心里还在想着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
我以为天底下的爱书人只有我不幸。当我读贾平凹《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时,才知道什么是一个真正爱书读书的人。书中写到“我那时体单力孱,面又丑陋,十三岁看去老气犹如二十,村人笑为痴傻……从那时起,我就羞于在人前走动……就喜欢起书来。书中人对我最好,每每读到欢心处,我就在地上翻着跟头……读到伤心处,我便哭了……到县城姨家去,我发现柜里有一本书,就蹲在那里看起来,虽然并不全懂,但觉得很有味道。天快黑了,书只看了五分之一,要回去,我就偷偷将书藏在怀里。三天后,姨家人来找,说我是贼,我不服,两厢骂起来,被娘打过一个耳光,我哭了,你也哭了,娘也抱住咱们哭……如今我一坐在书房里,看着满架书籍,我就记想那时的可怜了”书能疗伤,也能给人带来钻心的疼。值得庆幸的是,当年那个渴望读书的孩子终究没白白付出心痛的代价。他在文学道路上收获颇丰。
想到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三种人生境界。
一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种境界不是什么人都能登临,我想贾平凹达到了。
这三种境界就是其一: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以成。其二:进而变通运用,巧舍如簧,有一得。其三: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读书谁都可以读,泛泛的读永远读不出这样的三种境界。说到此,我想起一则故事。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怎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这是一首打油诗,它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还有通俗性如果新娘不通晓唐诗三百首,怎会巧妙地为自己解围。由此可见读书可以增知识长见闻,在危急关头还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细细想来读书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物欲横流,在这个读书趣味不高的年代,你可能不知不觉得在一片虚假繁荣中迷失了自己。以为拎名包戴名表就是富有就是时尚。一说话爆粗口,一抬足没修养。使你的身价大打折扣。什么是修养?休养包括两方面。一:道德修养,即“品格”;二:审美修养即“品味”。在这个主要看“气质”的时代“腹有诗书气自华”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阅读使我远离孤独,书籍里能找到故友新朋,这里无关年龄地位性别种族……平等亲切慷慨宽仁。阅读,令岁月充实,令人生丰盈,你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活着就要读书,活到老,读到老,读到最后一刻,才是读书人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