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立夏漫笔(散文)
今天是5月5日,农历四月初十,是立夏的日子。
何谓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千百年来,我国长江以南的汉族都把其当成了一个传统节日来过,且过得隆重喜庆。可是,据我观察,近十年多年来,我们小镇上的人家对立夏这个节日似乎淡忘了。大家在那天很少烹调一桌丰盛的蛋类佳肴了,更见不到小朋友胸前挂着网兜兜着的蛋,三五成群地嬉闹、欢乐的情景了。今年也是如此,要不是手机上的日历提醒,人们不会想到今天立夏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立夏那天早餐的下饭菜就是蛋类。瞧,饭桌上的毎个菜碗里盛的都是蛋,有香喷的油煎蛋,有黄嫩的炒蛋皮,有滿身松花的变蛋,有散发食盐香味的咸蛋,还有白黄分明的荷包蛋……那简直就是蛋类佳肴的大荟萃。吃完早餐,大人们便忙着把水煮的染了色的蛋装进用麻线织成的网兜里(一般毎个兜装两三只蛋),再发给我们,让我们挂在胸前。在那样的年代,这天对我们来说,与过年一样具有诱惑力,我们过了清明就盼望着立夏。因为全年唯有这一天,无论谁家的孩子都能敞开肚皮吃蛋!与现在的孩子不同,我们毎年都有几个盼头:盼立夏,盼端午,盼中秋,盼过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代的孩子是在盼望中度过童年和少年的,对传统节日有着不可割舍的真情实感。因此,看到现在的人们热衷于垃圾洋节,冷落传统佳节的情景时,我们的心里就怅然若失,不禁回味着自己孩子时代过节的那份温馨与愉快。
人们立夏为什么热衷于吃蛋?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资料显示,“立夏吃蛋”的习俗很久以前就存在了,但关于其由来就有两种说法。第一,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症状,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或鹅蛋或鸭蛋,可避免疰夏。“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是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的家乡有一句谚语:“立夏吃了蛋,石头踩得烂。”)。笫二,古人认为,蛋类溜圆,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蛋能祈祷夏日平安。
关于立夏古代的典籍也有记载。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然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油菜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立了夏,地里蚯蚓也多起来了。这时候,我们乡下都喂了雏鸭。蚯蚓是它们的最爱。我们扛着锄头去房前屋后的空地里刨蚯蚓,那些雏鸭就成群结队跟在后面迈着鸭步走来。毎刨出蚯蚓来,群鸭就不奋顾身地争食,争抢得不可开交。刨蚯蚓可是一个技术活和眼色活,讲求眼明手快。否则,就会有雏鸭丧命于锄下,回到家里可不少挨大人们一顿猛揍。
那时候立夏前后,毎天的清晨,我们都听得见那种被大人们称为“火烧八婆”的鸟隐匿在山中不停叫喊:“火烧八婆,割麦插禾。”它在提醒农人:收了冬小麦,赶快莳了早稻禾。这种鸟在毎年立夏的前后都这样叫。我们从没有见过它,只是只闻其声音,不见其真容。为此,我们都深感遗憾。后来,我们上初中学了物候学家竺可桢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才知道它俗称布谷鸟,学名大杜鹃,它叫喊的是这么一句:“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意在提醒农人,莫忘了当下的农事!我们也从图片资料上得到其真容。
今年立夏前后,我怎么侧耳也没有听到布谷鸟在山中喊叫了。也许是而今的人们把良田沃土毁了修建高楼了,再也不需割了麦子又插禾了。这布谷鸟也通了人性,也与时俱进了,再也不愿做徒劳的叫唤了吧。
而今虽已时过境迁,许多往亊与亲历都似云烟飘逝了,可当年我们立夏时的特有的那份欢畅与温馨依旧在心中沒有逝去,毎到立夏我们都翻出来深情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