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孟夏清谈:从社情民意到治国理政(随笔)

编辑推荐 【檀香】孟夏清谈:从社情民意到治国理政(随笔)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95发表时间:2017-05-25 07:22:34

【檀香】孟夏清谈:从社情民意到治国理政(随笔) 初来乍到,脑袋里装的最多的,便是无知。
   初闻社情民意,嘴巴不由得撇到了耳根:社会嘛,街头巷尾,江湖之远,无关庙堂之高;至于民意,众口呶呶,谁都会讲,何关大雅?似乎是些街道大妈管的事。几堂课听下来,这才发现无知产生偏见,轻薄令人癫狂。社情民意,乃是天大的事:
   社是社会,乃人群之积聚,小到一隅之微,大到天下之广;民者,人也、众也,有人方有文明,有人方成世界。否则,无非天地洪荒,混沌未开。在这其中,一个“情”字最重要。此处的情,是国情的情、军情的情、实情的情。情字的意思,朱子在《四书集注》中说:“情者,实也”。这里可不是谈情说爱,而是事物的本质。至于意,则是民众意见的表达、利益的诉求,说到底,就是人心——决定着民生福祉,天下兴亡。如此说来,无论是社会实情,还是人心民意,对应着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整体。倘若如此,还有比这更大的事情么?除非小国寡民,回到“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烂漫时代,可以请街道大妈去管,否则,聚合国中精英、散布社会各界的民主党派,咨政建言,责无旁贷。
   孙中山先生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可见,从参政议政的角度观察、思考我们的人民与社会,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也就有了社情民意。我想这其中,是个正心诚意、实事求是,从小我出发上升到大我的过程。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咱们山东齐法家《管子-九守》这段关于治国理政的经典论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社情民意的政治学原理,阐明了社情民意的要求:只有做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真实无妄、真知灼见,才能让我们的时代达到无不见、无不闻、无不知的崇高境界,也就包含了俞正声主席所说的,“建言建到需要时,参政参到点子上,监督监到关键处”。
   前贤这种看似平易的政治智慧,在中国政治文明中源远流长。《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意思就是根据四千多年前的社会条件,国家最高领导层广泛、公开、稳定的收集社情民意,为治国理政汇集信息、提供参考。这些令后世称道的政事,体现了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和政治襟怀,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亮点。民主是个高帽,谁戴谁光荣;专制是条罪状,给谁谁倒霉。但是,民主与专制的区别,在于是否尊重了人、爱护了人,是否符合人群的需要、文化的源流。而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让一种历史经验、一种治理模式丈量全人类。
   历史的进程,似乎是一个张果老倒骑毛驴的过程,只能往前走,但要往后看:历史的前行,谁也无法阻挡;但是前行的道路,延伸在悠远的时空之中。当代中国,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不深化改革便没有发展。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对自身政治文明、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只能自信而坚定的走自己的路。人类历史,是不断验证与取舍的过程,在时光的长河中,历史的经验智慧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沉淀。社情民意,四方贤达的言与不言、上下之情的通与不通之间,由来昭示着天下兴亡、文明兴衰。
   《易经-泰卦》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反之,否卦则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从数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看,岂不信然?在我们这样大一统的泱泱大国,无论权力中枢衰弱还是失去民主监督,无论是万马齐喑还是发言盈庭,危害的,都将是我们的社会与国家。如何有效监督权力、保障运行,如何充分汇聚民智、保障有序,从社情民意到治国理政,关乎政治建设,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历史的推演,总是一遍遍印证着国学经典中的论断。从西周末政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到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胜枚举。其中最经典的案例,便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大唐。
   说起贞观之治,教科书中最突出的便是太宗文皇帝的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一代名相魏征,留下主要的历史印象便是给领导提意见。他们的文韬武略,他们的深谋远虑,却被这些貌不惊人的盛德隐藏其中。《贞观政要-君道第一》,开篇谈的便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其次便是“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个中深意,可见一斑。纵观这部大唐时代的“建国方略”,君臣论政透着开诚布公,那些高屋建瓴、经纶天下的宏论,往往只是寥寥数语,甚至朴实无华。盛世的光芒,遮盖了背后的阴影。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时代之一,天宝之后,长期战乱,藩镇割据。其中,唐德宗被称为唐朝的“造祸之主”。长安失陷,德宗播越奉天之际,对于国家危亡的原因,一代名相陆贽指出:“四方则患于中外意乖,百辟又患于君臣道隔,郡国之志不达于朝廷,朝廷之诚不升于轩陛,上泽阙于下布,下情壅于上闻,实事不必知,直事不必实”。兴衰缘由,不过如此。一个伟大的朝代,在仁与不仁、通与不通之间,明暗臧否,治乱悬隔。
   时代在变,但天道不变,总有规律贯穿其间。回到当下,从社情民意到政治协商,从参政议政到民主监督,实现民主党派有效的政治参与,在治国理政中同样意义深远。中国民主党派的建设发展及其职能发挥,关乎国家重器,来日方长,任重道远。《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华文化尚和合不尚分立。比较每一个民主党派,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都有各自的党派特色,在求同存异之间,融入到中国社会与历史的进程,服务于统一的国家目标和道路。而扎根于国民生活的社情民意,正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
   每个民主党派各有千秋,在我心目中,民革最大的底气,便在于家底厚:在思想上、组织上,与孙中山先生有着最紧密、最直接的继承关系,在现代中国的前行中,拥有丰富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财富,与当代执政党提出的治国纲领相水乳。其间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足以为民革党人咨政建言、服务国家提供滋养。不信的话,无论我们提出什么样的社情民意,总跳不出民族、民权、民生的圈子。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中国梦,我们一直追逐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说到最后,我心目中的社情民意,无非从国民生活中来,到国民生活中去——认识我们的共同生活、经营我们的共同生活。其中谋事要实,无关高谈阔论,无关花拳绣腿。倘若虚文套话,不妨换个地方再说。否则,只怕多一篇则多一篇之累。至于拍脑袋、拍胸脯的事情,还轮不着我们。大道至简,要言不烦。一部《老子》只有五千字,“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多半是一二十字的短章。明代顾宪成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乃求是之道;清代郑板桥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乃作文之方。我想倘若有了足够的了解、认识与提炼,瓜熟蒂落,寥寥数笔,便是一篇社情民意了。
  

共 27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夏日里,一杯清茶,一卷书籍,这样的生活充满优雅。处江湖之远,犹心系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展壮志豪情。引经据典,知识丰富,落笔有声,词句有力,感染读者。读后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进取,生活就会洒满阳光,处处都是春意盎然。文笔流畅,语言清新自然。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期待更多精彩佳作。【编辑:卡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檀香编辑部        2017-05-25 08:34:51
  欣赏佳作! 问好老师,敬茶! 祝创作愉快!
檀香编辑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