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风筝(随笔)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风筝(随笔)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80发表时间:2017-06-05 11:30:11

风筝的发明大概在春秋以前,发明者有人说是鲁班,有人说是墨子。《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其实我想风筝的发明应该是群众的智慧。
   民间传说中最早的风筝是楚汉相争时张良创造出来的,垓下一战他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还有人说他是坐在大鹞子上飞到项羽军队的上方,用笛子吹奏楚地之歌,听得军无斗志,八千子弟兵无心作战,于是项羽大败,自刎于乌江,这个故事还留下了一个“四面楚歌”的成语,这事儿爱糊风筝的曹雪芹知道,《红楼梦》里宝琴的怀古诗里就有“铁笛无烦说子房”的句子。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相传曹雪芹曾写过一本讲授风筝制作的书,就叫《南鹞北鸢考工志》,大概咱们都背过“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句子吧?有人说“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据我所知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的风筝都很有特色,其中南通的板鹞风筝就以响器著称,南通的风筝发声原理大约近似于鸽哨,古人还有不同的发声设计,唐人高骈的诗里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说明他写的风筝是用丝弦发生的,至于如北京风车的风轮敲鼓的设计,现在风筝上也经常能见到。
   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技”,有“南派”“北派”之分,北京的风筝作为民间工艺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说是“北派”的代表。北京的风筝以沙燕著称,沙燕清代也叫“扎燕”,沙燕风筝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精妙之处在于翅膀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飞平稳。沙燕风筝分为雏燕、肥燕、半肥燕、瘦燕和半瘦燕等。根据制作的工艺,过去北京的风筝分为两大家:一家是“风筝哈”,一家是“风筝金”。金氏几代人在地安门大街的火神庙前摆风筝摊,哈氏几代人在琉璃厂开风筝铺。一北一南,各有特色。老北京人玩风筝,一般都认这两家,至今还流传着“南城的大沙燕,北城的黑锅底”的说法。所谓的“黑锅底”,是用烧柴锅的锅底灰当颜料涂的色,做出的沙燕黑白分明,飞在天上视觉效果极佳,我认识一位老先生,至今还坚持用锅底灰自制的颜料制作风筝。现在最有名的是曹氏风筝,代表人物孔祥泽,1973年《文物》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是发现了曹雪芹的一部遗稿《废艺斋集稿》,其中有《南鹞北鸢考工志》,主要讲风筝的制作工艺,孔祥泽通过此书稿,挖掘出曹氏风筝的工艺,形成独立的门派,我们通州临沟屯的风筝也是曹氏风筝的一派。
   其实北京还有一种风筝比沙燕儿更有代表性,那就是“屁帘儿”,萧乾先生就写过“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孩子们心里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过去没有纸尿裤,小孩子都穿开裆裤,为了给孩子保暖,就弄块方布围在孩子屁股后面,冬天还会絮上棉花,因其样子像门帘子,才叫屁帘儿。这种自制方型风筝一般还有两条纸制的尾巴,形状很像屁帘儿,所以就落了个屁帘儿的名字。这种风筝制作简单,用竹篾和秫秸做骨架都行,做好了也能飞很高,我以前就放过不少,现在估计还会做。
   放风筝还是清明的习俗之一,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最适合放风筝,“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所谓“放断鹞”,就是说放风筝时最后要把风筝线剪断,据说这样就能把坏运气和身上的病痛带走,《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说得就是这事儿——
   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据说清朝的时候,宫里的嫔妃们一放风筝,东华门外就有一干纨绔子弟拿着特质的梭镖等着把风筝“镖”下来,内廷供奉手绘的风筝可不便宜,要不是最后得放走不要了,估计打死他们也不敢干这事儿。
   在农村,我们一般在麦地里放风筝,地方宽敞,心情还好,从过了春节就开始放,放到清明,清明前的冬小麦在休眠期,不怕踩,而且越踩来年分蘖有多,产量越高,但过了清明,小麦开始返青,就不能踩了。
   旧时还说风筝不能过年,我估计是买风筝的造的谣,至于屁帘儿风筝,因为是纸糊的,放两次就碎了,根本过不了年。
  

共 20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说起传统文化,风筝也是中国的传统物质文化,只是慢慢地被人们所忽视而已。我们的脚步都很快,快的来不及细细欣赏所有的风景,也没有时间去放一会儿风筝。风筝最终应该是群众的智慧,劳动人民的创造,南鹞北鸢,从王公贵族到贫民百姓都爱玩,没有阶级局限和贫富之分,只不过如吃饭穿衣档次不同罢了;文人墨客更是竞相渲染,历代有许多记载风筝的文献诗词,曹雪芹也凑热闹,把风筝写进了《红楼梦》。北京的风筝独特,可以作为北派代表,北京的风筝以沙燕著称,根据制作工艺又分为两大家,一家是“风筝哈”,一家是“风筝金”;北京还有一种风筝比沙燕儿更有代表性,那就是“屁帘儿”——这就是一般的百姓放的风筝,制作简单,但放风筝的乐趣都一样。作者丰富的知识和精彩的语言将这些一一展示出来,有趣,耐读,值得推荐欣赏。【编者:水之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水之梦        2017-06-05 15:50:40
  说起一种传统文化,我觉得风筝也是中国的传统物质文化,只是慢慢地被人们所忽视而已。我们的脚步都很快,快的来不及细细欣赏所有的风景,也没有时间去放一会儿风筝。其实我也只在小时候放过风筝,放的是屁帘儿。
在美面前,万物平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