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宵 ——宋振邦 风情诗点染 63
苏轼: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江南春,贵族的花园,夜已深。
诗人踱出宅阺,离开了厅内的喧嚣,离开了幕僚们的议论,变法之争令他烦忧,困顿……哦,春宵,雨后的清新。
回首,厅内黄色的灯光映照出客人们激动的身影,手舞足蹈。
诗人哑然一笑。
春夜温馨,在微凉的湿气中,花香浮漾,浸人心脾。树影婆娑,月色撩人。
诗人在园中信步,反剪双手。那厢的楼台中歌管丝竹,细细的乐声,轻盈而妙曼。
诗人的头脑中幻出款步舞女,纤腰舒展,长袖飘扬……
抬眼,园中清幽却是这般可人。架上的秋千静静地垂着它的长索,
沉沉的夜,深深的夜,隐去了悠荡的裙衫和那喧哗的笑语……
哦,远离政事的纷争,徜徉于园里良宵,让我疲倦的身心沐浴在这月色中。
多么美好啊!清凉的春夜,花香袭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寒门地主家庭。嘉祜二年(1057)与弟辙中同榜进士。后看到新法流弊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也在自己执政的范围务实地进行了诸多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他和王虽有政见分歧,但也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把三家哲学结合起来,他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辅,期于实用。”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大家。
诗,苏轼今存诗2700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词,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了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文,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能,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劈了新天地。此外,苏轼的书画也很擅长,显示出他的才华横溢。学术论著有《易传》、《书传》等。早时,有《东坡七集》112卷,近世有1986年中华书局出《苏轼文集》7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