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画》序言

编辑推荐 《画》序言


作者:谢友成 白丁,7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82发表时间:2017-06-07 16:14:21

《画》序言 请允许我在正文开始,写上这样一段序言,有些话不吐不快。好奇怪是不是?一篇散文,前面还要附上一篇“序”,这“序”写出的时间(现在)与当初写散文的时间,前后相差好几年之多,且“序”和散文还不能按照正常时间顺序排列,得把它们颠倒过来,把“序”放在散文前面,把散文放在后面。奇葩了!管它呢。
   “序”,也称之为“前言”(前记)“叙”“绪”“引”“弁言”。写在书籍或者文章之前,用来说明文章主旨或写文的目的。“序”放在文章前面为序,放在后面就是“跋”了。平时,我一向称自己写的文字为“文字”,而不是“文章”,因为没有达到那种写作水平。我个人认为,当一个人自己给自己文字写序时候,有两种情况:一是高调,二是低调。高调,是因为自信。认为自己写的文字只有自己了解,别人写不出好的序言来;低调,是因为缺少自信。文字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之前,不必给别人拿来费心读、解构分析,没这个必要;我的文字呢,这两种情况都不属于,这篇序言属于第三种情况:没调……不是“跑调”就行。
   是有些“跑调”了,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记得儿时我刚刚启蒙的时候,家里住的是老房子(墙用土坯砌成,“承重墙”墙体的土坯,把干草搓成的草绳掺进土坯里、掺进土坯与土坯之间的缝里,这样砌成的墙,东北俗称“麻花辫子”),房子太老了,每年都要“糊棚”。那时买不起棚布,只好拿来旧报纸、旧书这些东西代替,然后,用面粉调成的浆糊涂到报纸表面,沾在棚顶上。糊过的棚,成了我儿时的“玩意儿”,躺在炕上一睁眼,就可以看见糊完的棚顶,我总是“不经意”观察着。有一天我放学回来,发现家里又糊新棚了,点着50瓦灯泡,仰躺在炕上往棚上看,发现棚上糊的还是旧报纸,与往常糊的棚一样的,没什么新鲜;唯一与往年不同的,在这一张张旧报纸组成的阵营中间,有几个俘虏显得那么乍眼。那是好多页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初中课本,这让我感觉有趣儿好玩,就一遍又一遍地看,怎么看怎么喜欢。其实是瞎看,那时字也认不多,什么也看不懂的,只好看插图,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本里的三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着一位女子。从衣着上看,穿着古代服饰,简单几笔线条,连衣服上的褶皱都画得清清楚楚,女子侧影萧索,她站在一艘小舟上,小舟在芦苇荡里,她双手撑着篙慢慢向前划着,右臂衣袖滑落,露出手腕上戴着的镯子……插图旁边,几行文字,像是诗,“……争渡,争渡,惊起一滩XX。”(不认得字用XX代替)第二幅插图上画着一位男子。男人么,身上衣服线条就粗犷多了,男子身上有一种气势。同样,插图旁边印着几行文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个字简简单单,上学又学过,所以都认得全。第三幅插画,画的是一湖的荷花,湖里只有荷花,除了荷花、荷叶、湖水以外什么也没有。以后的日子里,年龄慢慢长大,知道了其中两幅插图里画的是什么,第一幅女子画的是李清照,第二幅男子画的是辛弃疾,至于第三副插图么?与之匹配的文字,作者,实在想不起来了。
   十七八岁的时候,辍学不念好几年了,疯狂迷恋起金庸小说,一本《倚天屠龙记》看得模模糊糊,拿在手里就放不下。说起来,我最初接触金庸小说的过程有些奇特。很多人是通过看金庸长篇武侠小说认识金庸的,我是先看的别人画的金庸先生本人版本的插图漫画,然后才看的金庸小说。有一次去奶奶家串门,本来奶奶家和我家隔不远的。到了奶奶家,坐在炕沿上,发现炕上有半本故事会,另外上半本不知被谁撕去了,不翼而飞,问奶奶这半本故事会是谁的,奶奶说不知道,就拿起来看。翻过几页,看见一幅小小的漫画插图,插图上画的人物真是有些滑稽,他穿着西装,硕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脑袋和身子简直不成比例;却从这幅小小人物漫画插图上面,散发着一股文人气息,我猜测,画这幅漫画插图的作者,一定见过金庸本人,否则,不能画得这么惟妙惟肖。漫画小人儿戴着眼镜,嘴角几道直直的线条,好像正在说话,脸上神态笑容可掬。漫画插图底下写着几行人物简介: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1924年生。19XX年写作《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1975年封笔,后专心修订自己的小说……评论界称“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三十三剑客图是金庸根据任渭长版画创作的小说,除第一部《越女剑》外,均为短篇,《汝州僧》此其一也……”几句话,看得我热血沸腾。汝州僧这篇短篇小说,成为了我看的第一篇金庸的小说。依稀记得,小说文字短小精悍,篇幅小却情节多变,容量甚大。里边人物有个叫“飞飞”的少年,名字和阿飞很像。小说写的是一个书生携家眷外出,路遇一僧,僧实则为盗,僧想除掉自己儿子,邀书生出手帮忙的故事。
   后来还有一次,更是因为一篇评论性质的文字,题目为“枯井底,污泥处”,去看了金庸的《天龙八部》……
   于我来说,最初美好的记忆是从看插图、插画开始的,插图插画应该也算作一种“画”,它镌刻进我记忆深处。说到喜欢文字呢,是因为这些“画”才喜欢文字的。那是后来的事情。
   不经意的时候,我会把“画”与文字混淆,不去刻意区分它们彼此。曾经看过一本贾平凹散文集,叫《邻家少妇》,书封面印着两道竖立的彩色条框,条框里印着书名、作者。因为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便喜欢上了,这个时候,书封面上印着的彩色条框就成了装饰,不过,这条框真可爱。事实上,这本散文集封面上除了颜色、彩印条框、文字之外,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插图。
   日子久了,我看过见过越来越多的“画”。有偶然看过的,有特意见过的,有书上的,有现实生活中的,有别人嘴里听说的。这些画往往伴随着我某段生活经历,或成为生活里某一段回忆,人都是怀旧的感性动物。时间长了,我便渴望将它们写下来,或者我自己看,或者拿给别人看,把这些零星散碎的记忆,一幅一幅捡拾起来。
   “画”这篇文字,便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这篇文字的中心,也就是说立意(向看它的人传达的)是这样的,画,最简单的知识和美,有视角转入心灵,由简单的到抽象的,不同的画面,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情趣(冰煌雪舞语)。先从一些简单自然的画面,来表达感官的感受,慢慢上升为对美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从而感受到艺术的自然魅力。
   先来说说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不娇柔做作,不遮盖,不掩饰。
   关于最后几段写裸体画挂历的文字,仔细看了当可以发现,对于裸体画挂历那部分文字,都是客观性地描写和从身体视觉转到心灵视角,自然真实的理解想法还有感觉。里面没有不健康的叙述描写,没有那些对于女性的不满和含沙射影,哪怕一个小小的词语,我保证。这样的文字我不会去写,也不敢写。
   之所以把裸体画挂历当成材料写在里面,只因为这是我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甚至包括文字里面写到的几件事情本身,它也是真实的。
   “画”这篇文字,记录了我不同时间段里三小段生活经历。家里种稻子,开春插秧,稻苗不够用了,然后从佳木斯开四轮子去桦川买稻苗;在工地当了许多年力工,知道工地生活与力工身上的苦与乐;爸和妈在我记事儿开始就经常吵架,有一年自己不在家,后来听说妈又和爸吵架,妈被爸撵出来,一个人在桦南路口租房子住,就回到佳木斯,一边打工一边陪着妈。那年姐已经结婚了,自己二十岁。后来,有一天白天出去干活的时候,妈打电话给我,说,爸,连同家里邻居一起过来要接她回去,她打算和爸回去了。挂了电话,急得鼻子直出血。于是,再往后的那段时间,我一个人每天上班下班,一个人在租来的房子里住,不肯回家……这本裸体挂历,就是那个时间在租的房子柜里发现的。
   “序”就写到这吧。不写了。
   再写,“画”就不是“画”,而变成“画痨”了。

共 30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人接受知识和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的确是从读画开始的。本文作者读金庸先生的书,也是从插图插画开始的:那半本《故事会》上有一幅插图,插图上画的人物真是有些滑稽,他穿着西装,硕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脑袋和身子简直不成比例;却从这幅小小人物漫画插图上面,散发着一股文人气息,便猜测,画这幅漫画插图的作者,一定见过金庸本人,否则,不能画得这么惟妙惟肖。漫画小人儿戴着眼镜,嘴角几道直直的线条,好像正在说话,脸上神态笑容可掬。漫画插图底下写着几行人物简介: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1924年生。19XX年写作《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1975年封笔,后专心修订自己的小说……评论界称“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三十三剑客图是金庸根据任渭长版画创作的小说,除第一部《越女剑》外,均为短篇,《汝州僧》此其一也……”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6-07 16:27:14
  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