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星月】《校花》深情与野性的对白(赏析)

编辑推荐 【星月】《校花》深情与野性的对白(赏析)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1865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71发表时间:2017-06-11 20:28:01


   我读一部长篇不习惯在网页浏览,那样费劲。本着对作品和作者负责的态度,我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去网吧将此篇汇集了一个文档。只要用浏览器打开,就能读到珍馐美卷。何等的享受,首先我要澄清的是,写这篇读后感不是为了作家设置的奖项,敷衍了事。换位思考的执笔,我——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就读《校花》给我的印象,粗浅的归纳了几条。今天发表出来,以示对《校花》作者作品的尊重和敬佩。
   文本整体构架的大气魄,一个时代的钩沉大写意,将第一人称写作的植入感在开卷序曲时,赋予读者的是款款的深情述说。深,此篇对历史性的根做了度的栽种。人物一出场,宏观气势扑面,于我的错觉“疑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大我的提升,1983年的太阳是有颜色的,在徐伟成的眼里,它是黑色的。那段时光对作者而言,终生难忘。时代的缩影,深的另一层含义,“我”不仅仅因为罗娟英被判十年监禁,严打刚风生水起,撞在枪口上是必然,更是《校花》诞生的一方土壤。
   深的演绎,在“我”同罗娟英还有其她三位女性身上延伸了我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对世界的价值观的取向。
   盘根错节,在十年牢狱之灾的磨砺中,既成就了大我的时间段——1983直至狱中申诉后的被减刑两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校花》整体大框架有一种形而上的质感美,所说的深就枝枝蔓蔓的触及到很多细节的城池。从罗娟英和我的情感纠葛,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副阶梯型的故事线。“我”穿着牛仔服,手插在兜里,站在1983年的某城市校园里,吊儿郎当的吹着口哨,斜着眼瞄着那些青春懵懂的女生。这时候,阳光暖暖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我喜欢的罗娟英走过来了,花坛内的丁香花绽放了,蜂飞蝶绕,扎着黑黝黝麻花辫子的女子,倾倒了多少男生,其中就有“我”,于是,我大胆的上前去追逐我的爱情。为罗娟英我不惜用十年的监狱时光续写一份深情的遇见。
   不是所有的遇见如罗娟英般,一生相许的深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层层递进的分享着“我”对女人的无法言喻的审美感,肢体上的快感,不排斥人性的一面是“魔鬼”的真实落笔。人都具备两面性,作品的本身就存在着有血有肉的生命气息。我断言,《校花》会走红网络,至于他在文学界的价值,我很难估算。这是《校花》生命延续的题外之音。当然,读一部小说,单纯走马观花,读读表面的故事,合上书后,你就像行走在沙漠上的脚印,风沙一来即被掩埋。
   《校花》需要我沉下心,去走进“我”的人生步履。我说的深,还有一点,小我的刻画,微观再现着人性的多元化,在遭际情感困惑时的不知所措,在收获恋情畸情时的得意忘形,作者为《校花》穿上了美观得体的外衣,在纵横交错的情节设计中,给“我”量身定做了具有人性特质的灵魂。每一章节,“我”都是替主题服务的。
   让文字活力四射,生趣盎然是《校花》有了动感画面,无论是章节间人物主线干的描写,还是布景下的一处处镌刻,均给读者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流畅美,它是立体的,多面性的,其中几个角色的心里塑造很成功。细节决定作品的生命,《校花》的叙事风格,折射着那个时代的艺术光芒。
   假设,我们只从行为艺术评定一部作品的优劣,有些促狭和局限了。
   徐伟成的《校花》有王小波的文风,更有自身的魅力,“我”即使蹲监,在青海唐格木狱中,无数遍的申诉,虽然获减刑七百三十天,这是申诉的成果,不是结果。
   在大“我”的深度上,作者智慧的嫁接,将申诉的经历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与处理。让读者发自内心的去接受,此段光阴中,政治带来的精神荼毒伤害。
   你不能轻易恨这风暴潮一样的举措,意会,不必言传。妙手在情节的简单式构思上,看似简笔画,实则波涛暗涌。
   《校花》青海唐格木监狱是个实景地,作者在借用这个实景地将“我”服刑期间发生的故事,影音画面穿插的效果,为主题的广度做了大手笔。在我读来,吸引我眼球的不单是徐伟成撕开胸肺把个性的至纯至真,一览无余的奉献出来,进而成全一部作品的丰满和活力。
   作者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洞开语言学,哲理思维逻辑,心理学等大门,语言的黑色诱惑,引发一场心灵与神明的对白。
   在长达十八万字的章节迂回中,我不曾有读之疲倦感,始终有一股力量贯穿在我的思想脉络间,身不由己的奔向小说的章节递增下。这就是作品给读者带来的精神江湖,你不得不随着故事的牵引,在《校花》的字里行间黑马般的驰骋。
   这是校花的深思考,你可以在整部作品中,做一尾自由呼吸的鱼。但你又不能否认徐伟成写作时投入的严谨,甚欣赏“我”的第一人称表达的痛快酣畅。
   再说说情,《校花》中,“我”与四个女生有着山重水复的情爱纠葛,而最大的楔子,罗娟英。我为她打架蹲监狱,付出惨重代价,相由心生,罗娟英之后出现的三位女子名字里都有一个英子。此乃是作者情愫毕露的故意,深笔着墨了主角情感的归宿线。
   真情的流露,作品在创作理念上,不纠结炫技,却是让内心深处生出真实的阳光,清澈若水的淌在读者视觉的阡陌,不像有些“作家”不食人间烟火,靠技巧掩盖缺乏生活的事实。徐伟成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那么,他将生存的现状通过艺术的深加工,原生态的文学伊甸园,大众化的阅读窗口,也是《校花》在网络走穴走红,最终走向现实圣坛的趋势。
   纯情的爆发,在《校花》的章节里,关于“我”与四位女生的爱恨交织,主线暗线层次分明,没有晦涩难懂的做作,文章最忌讳的是生拉硬拽的语句和措辞。在体现角色特质时,徐伟成采取白描的方式,越发增进了人物的丰腴,使各个人物均有了生命,有了扎根在岁月大地的绿色呼吸。
   女生们的娇气,小性子,爱吃醋,等等特点在“我”的大我衬托下,青山秀水般的伫立在读者面前。
   “我”是存在于这个社会的一个群体,青海湖畔唐格木的八年,他活生生的淬炼了“我”的站着走路的脊梁,在狱中,枯燥令人窒息的劳改时光,硬气的塑造了“我”,咬着牙坚守灵魂中不愿磨灭的文学梦想,环境可以造就你,也能在某种时候毁灭你,“我”在唐格木以文字填补活着的虚妄,后来方有了风雨之后的彩虹——校花。
   不得不说是四个女生成就了今天的《校花》一书,关于徐伟成笔下的纯情告白,读过此书的人,皆有同感吧。
   1983年,青春懵懂的“我”,喜欢并执拗的去爱,去追逐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你不该把“我”的带着野蛮性子的追求女生,用畸形的目光对待。我不是为“我”的原罪开脱,“我”只是活出了正常人的需求,生理的,心里的,“我”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因此,在女生那里,我做不到柳下惠,不过是“我”真实纯情的去爱着几个女生。
   激情的释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对于徐伟成一群青春骚动的人来说。随性的活着,不违心的走路,这种野花一样肆意成长的芬芳,自然存在着劣根性,人的劣根性。冲动,激情。而骨子里仗义,善良的本质又烟火了他们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不管是几个男生在罗娟英等女孩身上的恩怨深浅,作者能够在理性的描写中,真诚的奔放出对女子的激情追逐。作品里的情感交叉地带不同于现实,高于现实。
   从徐伟成和另一个人物张东旗的设计上,两个人对罗娟英的爱情围攻显然以激情做了催化剂,张东旗挫折的命运,抑或是徐对自身写照的一次转移?在张历尽磨难却依然被这个世界不接纳的时候,徐与熟悉张的一群人冷漠置之。
   我在考虑这其中是否有作者的故意转嫁?在张东旗与罗娟英的情感过程中,徐有对罗的恨,激情之后的现实阴冷。
   徐避开平铺直叙的素描化,把内心隐藏着的属于人性正常范畴的妒忌恨,移花接木在张东旗这个角色。
   我在想如此一群生活在动荡不安时代的男女,本性中对爱对事业对前途一开始激情满满的,直至在无限的骨感现实的山丘上,摔了一跤又一跤后,眼睛里的世界没有了最初的浪漫与激情。
   人的尽头是轻烟,“我”让心灵自当日的激情回归平静的原乡,很符合人的属性,激情之后的灵魂摆渡,过去式的个性做了冷处理。换作品里角色多重性格的真实性,徐摒弃了浮躁与虚夸的功力式写作意图,在自然过渡的情节构思中把作品推向大“我”的阅读空间。
   《校花》作品里女生男生共有的野性桥段,野性,在人性天秤上的一颗星。女生的野性,肢体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呼之欲出的诱惑,以及对有好感的异性的大胆袒露,无不是出自人生理心理本能的需求,其实,野性的震撼之美,在校花作品所描绘的也都是合乎人性正常特征的。
   “我”在几个女生野性罂粟的呼召下,不会放弃爱和被爱的机会。这是人类的自然情态。
   亚当夏娃假设当初不偷吃伊甸园生命树的果子,也许今天的受造之物还在那没有痛苦,没有忧伤,没有眼泪,没有战争的诺亚方舟上生活。你也不否认女生对徐伟成和其他男角色的野性诱惑,“我”毕竟是食人间烟火的平凡人,《校花》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大特写,文章的价值已经跨越了几代人,所以,徐的睿智就在于他对人性的塑造,未曾对小人物喜怒哀乐出局。
   我们读鲁迅的作品,无论他所处的时代距离当下多么遥远,他在文学上给后人带来的精神高度不会淹没在岁月长河,相反愈久弥新。
   徐伟成在创作《校花》时,有其独特的魅力手法,形象逼真,人格意义上不脱离文学艺术必备的元素:小说就是生活,生活不是小说,但是承载小说的土壤,小人物的命运,小“我”的细节是素纸上的三月桃花。细节是小说的灵魂,情节是小说的命脉,借着肢体和景物沉淀作品的主题,给小说一个立体感超强的阅读价位。
   《校花》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再回归到作品里几个人物的野性刻画,罗娟英以及后来的英们,多多少少在诗经的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走出,也粘着那个时代的野性,野的动荡,野的痞性,构筑了“我”的野蛮粗狂,缔造了罗娟英们骨子里遮不住的野性,一支红杏出墙来,野性的行为不计后果,由此才有今夕《校花》的盛绽。
   就作品的情节不打哏,不拖沓,不落俗套来看,徐在创作这部长篇时,下了不少功夫。恰恰很野性的突兀他在“我”饱受那段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历练中,对生命,社会,世界的深度认知,绝非笔流浅河,从“野性”的思维里,提炼成熟的果子,为读者赏心悦目的阅读提供一个平台。
   说心里话,第一章,“我”的单刀直入式写作,就令我喜欢上徐的笔功。这是很多作品达不到的视觉效果,我是站在三者兼顾的角度去看待《校花》的,其小说的文笔敞亮,散发着野性的泥土的馨香,青海的唐格木,那里的风土人情,监狱中的日子,忍着几重的熬煎,执笔写下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不得不说,是野性驱使的原动力,徐上了梁山。那些时光,能够与“我”朝夕相处的除了文字还有什么?罗娟英不在身边,不过是抽象的存在,为了排除心灵的孤独与苦闷,徐替自己寻找了一条通往曙光的小径——写小说。
   野性是原始生态的锋芒,《校花》的几个女主和男生均不同程度的把野性的人的生理心理模式很浪的操作了一遍。
   小说以深情与野性珠联璧合的写作逻辑,给时下浮躁,物欲横流的时风做了一个有力的抨击。《校花》留给读者的是一爿精神家园的绿色珍品,原汁原味的盛在读者的盘子,容大家于渐行渐远的季节轮回中,把自我长成“我”的模样。
   至于《校花》作品的缺憾,我唯有一个放不下,就是几个角色的命运是不是有了转折?衷心期待徐伟成再造《校花》续集的辉煌。

共 45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赏析开门见山阐明自己读长篇小说的习惯以及简单的自我介绍,以此拉进与读者之间的零距离。随后告知《校花》这部长篇小说的大框架,使作品更加凸显,脉络走向清晰明了。赏析将主角与三位女性纠葛的爱情延伸,体悟一种大世界观走向,对生命,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从质感美出发,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时代的缩影与爱情的角逐。把控细节赏析的到位让整个作品更加立体。引证旁论,鲜明的写作手法将原作的美进一步升华,层层递进,全面剖析野性与深情给读者以引导。无论是人物特征还是情景描写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篇细致、高端的赏析,令读者对《校花》一文有了初步了解和迫切阅读的欲望。(编辑:静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尘        2017-06-11 20:33:39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把一部长篇小说剖析的非常透彻,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原作品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2 楼        文友:静尘        2017-06-11 20:34:01
  感谢作者赐稿,期待更多佳作。
3 楼        文友:静尘        2017-06-11 20:34:33
  问候作者,欣赏学习佳作。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