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车旅程
一
人生在世,陪伴总是短暂,孤独总是无限。因此我写了这个题目,含义会更加宽泛。
当年幼的你好奇于风车的时候,自己便动手去扎、去做,像模像样地飞起来、转起来,好似自己飞转的心情一般,好似天空飞转的灿烂的阳光一般。
然后是好奇于纸飞机吧,你即使把课本任性地撕了也去叠。有尖的、没尖的,说是“战斗机”、叫“直升机”或者叫别的什么飞机,叠了一个又一个,迎着风抛上天去,飞旋着,心儿也飞旋起来,太阳也飞旋起来。
带劲的是什么?啊,架子车辕拄在地上,屁股坐在车厢头倒着滑。呜呜——突突——火车拖拉机,你一块开起,在场院上还要躲开崖壁,两只手抠着车帮两头,需要时屁股一撅两手一拧,就算拐弯掉头360°都能来。
两辆架子车辕对辕靠在一起,叫套“火车”,似乎不适合你一个人来玩吧。所以这里略去。
更带劲的是什么呢?荡秋天吧。清明前后,爸爸为你搭起来秋千架,其实不必特意来搭,院子中间有闲着的玉米架,或许没有就挂在大门垴上,或许觉着妨事就绑在门口那棵横枝长伸的柿子树上。绳子缚好了,当间再绑一根座椅宽窄的圆木,两端一定要刹紧。你一屁股坐上去,两手抓紧两端的竖绳,父亲推一把,你便荡起来;父亲推第二把,劲更大,你便荡得更高。优美的弧线抛荡着,抛荡着美好的时光。偶尔一个人荡的时候,一不小心平衡不好,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你疼了哭了笑了,爬起来坐上去更加稳便了。
二
自行车,想来早该普及。小时候哥哥就扶着你学骑自行车,你个子太小,只适合“掏脚子”骑——就是不跨上梁,左脚踩踏板右脚从架子间穿过去踩在另一只踏板上,当然只能踩踏小半圈了。
哥哥不耐烦了,说给你扶了老半天了,松手你就会骑好。可刚一松手,车子张出去没有三米就把你摔倒在院子里,吓得你哭天抢地地疼。哥哥说你“真笨”,就不管了。车子支在院墙上,他人不见了,剩下你在一旁发呆。
怎么办?你试探着掏脚骑着,车子手把在墙壁上划着,摇摇晃晃滑到院子中间,竟然没有倒。于是,你再加一把劲,骑得更稳当了。这叫“无心插柳”会骑车,于是在院子里绕了几圈后,你还不心满意足,便到场院上向伙伴们炫你的车技。他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像鸡蛋一般,纷纷嚷嚷,弄不清你是啥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
那一段,骑自行车成为你的狂热。周内,午饭时间,放学了,你便会在场院上骑着自行车转圈圈。等到母亲叫你“回来吃饭啰”,才肯放下车子不骑。放假了,你便推着车子,一个人到土公路上去蹬。那时,小伙伴或者聚在村里的大场院疯玩,骑车或者翻跟头摔跤,甚至都上了生产队的麦草垛,也没人管,大家都上地干活去了。或者胆子大的就到南沟捉鱼,北沟摸螃蟹去了,甚至更胆大的下水坝去耍水了。
你似乎厌烦这种热闹的氛围,就像在小学校的土院子里,他们在土地上滚蛋蛋、压摞摞,或者一个挤一个排起队伍挤到墙角轰然倒地的时候,你只是远远地观看一样。你厌烦吗?说不清是怎样的心理,只是不去参与其中,而是远观而已吧。
你蹬了车子,越来越快,在土公路上飞驰。上坡或者下坡,都会感觉到两边的树木在向后退,向后倒。你想唱歌,却不会,吼两句秦腔吧,没词。你觉得自己太没有音乐天赋了,尽管当时可能不知道“天赋”这个词,到底只觉得自己竟不如一个“底下”——泾阳三原的经村子收鸡蛋卖菜的有本事。那些人,上得塬来,推着自行车挺辛苦,甜嘴蜜舌地要水喝,套近乎,卖菜收鸡蛋很灵便。待到午后菜完蛋满笼的时候,就飞也似的骑着自行车沿公路也不经村子下了塬去,一路上洒下他们爽朗的歌声或者高亢的几句秦腔,什么“大阪城的姑娘……”挺流氓的,什么“宋太祖下河东……”挺二杆子的。
正在胡乱猜想之际,自行车一跑偏,连人带车一下摔倒了杨树行子里,把你一下摔麻木了,半天都没有爬起来。怎么办呢?幸好路上也没有人看见,你挣扎着爬起来一看,右腿腕被链盘垫了个血窟窿,连裤脚都垫烂了。咋办?回吧,这该死的车子,链盘没有护板,脚踏还是木头的,踩得很光滑了。原来这自行车并不是新的,而是哥哥高中刚毕业出外搞副业,现在叫打工,赚的钱买的旧自行车,好似收音机里说相声的说的那样——除了铃不响,浑身都想的那种。于是你开始恨起了这破自行车,即使父母当时或许发现了,也没有追问你的“事故”责任。恨了它,你便不骑它,堵了好长时间气。
可当公路上响起突突突嗡嗡的声音的时候,你又把骑自行车摆在了玩耍的日程之上。你看见,好像是红原厂的工人骑着不用蹬的自行车,呜呜的从身边飞快窜过。回到家里,你问大人,那是啥,大人回答那叫“电绷子”。哦,稀罕物,以前没见过,啥时自己拥有该多好呀!父亲告诉你,能买辆自行车都不错了。于是,你又“重操旧业”,骑起了自行车,还是那样地迷恋,很快就极其娴熟了。
三
后来,你上了初中,父亲用自己辛苦一年的烤烟钱为你买了辆“红旗”牌自行车,父亲不喜欢骑自行车,只喜欢步行。你骑了车子上学去,一蹬十五六里,只有在庙院附近才下车来推着走。哦当然,你个头高了,再不用掏脚子骑车子了,而是跨上梁,稳稳当当地坐在了自行车上骑了。
那时“电绷子”似乎已经过时,“渭阳”与“铃木”轻骑摩托逐渐普遍,农村有钱人家已经开始购买“五洋”“嘉陵”150或250摩托来代步,好似香港警匪片里一般威风凛凛。当然学生是不能体验这种驾乘的乐趣的,可你骑车自行车却能带着堂弟一块读初中,能带人是你的一个技术吧。
后来工作了,你和同村的那一家的堂兄妹们一块上下学,骑自行车一蹬三十好几里,也是十分轻松灵便的。可后来,人家跳槽的跳槽,进城的进城,就剩下你一个人周六周日往返于上学的途中,也并不觉得孤单。特别是在柏油路上,你可以直着身子,不按车头稳稳当当地骑自行车。
后来你工作调动,还了乡,还骑着自行车。看着同村的小伙子们骑着摩托,而眼热,自家的家境也不错甚至很好呀,为什么不置办呢?其时父亲有病,母亲劳瘁,可她却这样说:咱们啥时也盖起大瓦房,搬到平处住该多好?的确,地窑洞那东搬西起脚重,实在不方便,对于年迈的父母确实是太困难了。
后来姐夫搞农药化肥生意兑账,兑了人家一辆旧的“建设60”,转手给你。你骑车虽然觉得不光彩,但是却省却了不少蹬车的力气,来回方便,没课的时候即可以回家帮父母劳作。这辆车在你的手里被收拾得相当地利索,一些旧配件该换新的都已在摩托修理铺更换一新,看起来和新车性能还好,同事被戏称为“奔驰600”。
当三百元的奔驰六零零更换成四千八百元的豪爵-125的时候,你安置完父母的后事,便调到了现在的单位工作。这辆豪爵摩托是2004年买的,直到2016年后季才卖掉。它可以说为你们家立下了汗马功劳,那几年每每出行,二三十里,上县下乡,你骑着;逢年过节,百十里外走亲戚,你也骑着;风雪无阻,泥里雨里水里,路好路坏,都骑着。它载着你们一家人度过了远离家乡,无依无靠,节衣缩食的艰难年月。
似乎是突然,突然吧,人家买商品房,你们也买;人家买小轿车,你们也买。虽然都买得迟一点,但是总算都有了,一家人出行方便多了,再也不怕风吹雨淋雪冻了。多好多好啊!
可是,当提起笔,敲起了键盘的时候,心中却空落落的。开车,那尾气污染,备受冷落的自行车,也重新成为官方提倡的绿色环保的时兴交通工具,身边的人们没事也上路遛达遛达,散个步啥的。这现象,给人的感觉是越原始越吃得香。
提笔写字的时候,敲起键盘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自己是几十年前,即青春年少的时期在进行“单车旅行”。
祝我这样的人们,“单车旅程”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