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不爱住城里
“父母不爱住城里”是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住城里不习惯”是老年人常说的一句话,于是,年轻的儿女心安理得地呆在城里,年老的父母本本分分地住在乡下。甚至很多影视节目也以此为题材,演出了很多闹剧,更加证明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父母真的不爱住在城里吗?我看未必,我们来个三段论:
大前提:有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小前提:从享受的角度讲,城里明显比乡下优越,
结论:父母也爱住在城里。
说到这里,有人反驳了,说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必须是真的,结论才正确。我看我父母就不爱享受,买了好衣服回去,嫌贵不穿,装在箱柜里;就喜欢干活,呆在农村有活干。先打住,我问你,你父母真的不喜欢享受吗?他们不也常常感叹,说现在的生活多好,不愁吃不愁穿的,假如父母不爱享受,他们会这样说吗?你让他们回到五六十年代的生活,他们愿意吗?由此可见,父母也知道三多两少。再说了,假如父母不喜欢享受,他们就喜欢遭罪受,那你让他们住在城里,是让他们受罪,那不正好吗?他们为什么不受这个罪,偏偏要回乡下“受罪”去?你可知道你走后,父母又从箱底取出你买的衣服,再三摩挲,逢人便夸你孝顺吗?他们不是不喜欢穿好衣服,是怕你花钱。你要思考的是,你是否真的给父母创造了享受的条件,而不是纠结他们爱不爱享受。老实说,没有人不喜欢享受的。难道你喜欢遭罪受吗?让你呆在农村,你愿意?让你孩子在乡下上学,你愿意?
有人批判小前提了,说农村空气多好啊,人家陶渊明都喜欢呆乡下种豆呢。呵呵,说得似乎有理。可是你知不知道,人家陶渊明压根就不用愁吃愁穿?人家种地,不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家才不在乎“草盛豆苗稀”呢!人家“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五斗米”是日薪不是月薪,“五斗米”跟大官比起来少,可是跟老百姓比起来就很富裕了,可是人家看不上,人家能牛起来,人家有能力牛。你父母不在乎吗?如果农村好,为什么农村父母都希望孩子跳出“农门”呢?你说现在有很多城里人也住乡下去,那你看看,去乡下住的城里人,哪个没有钱?哪个没有车?他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如果让他们半夜三更看病,为没有车发愁,担心住不起医院,他们还愿意住乡下吗?
其实问题的症结不在城里好还是农村好,在于只要在一起。我们常说“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你能不能改一改,“我在哪儿,父母的家便在哪儿”?
真正的孝顺,是确确实实替父母打算,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出发,看他们需要什么便给什么。没有人喜欢过被迫“看碗不看脸”的日子,如果你整天拉着个脸,或者你的另一半拉着个脸,那父母还能心安理得地住你那儿吗?如果你让他们在你家变得小心翼翼,这能算给他们享受吗?如果你把他们往城里你的另一套房子一放,便去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整天被囚禁在这个屋子里不敢出去,也不知道出去去哪儿,路怎么走,车怎么坐,那这也算是给他们享受吗?……
反过来说,他们爱看戏,你留心戏剧院哪天有好戏上演,带他们去看戏,即使你不喜欢看,也装着喜欢看的样子,陪他们看;你知道父母爱吃羊肉泡,便借口说自己想吃了,让他们陪你去吃;单位发免费体检票给你了,当然只是给你了,你再花钱买两个,谎称同事某某不想去,把票给你了,不去票就作废了,让他们陪你去……他们能不高兴吗?他们会傻到不知道你为他们好吗?他们只会在心里感动,我的孩子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们会主动找出各种借口,不再麻烦你。
“跟父母在一起”,不是非要让你跟他们住在一起,而是心在一起,让父母心里感觉踏实,让父母觉得你可以依靠,那便是孝顺,与住城里和住乡下无关。
你住哪儿,父母便喜欢住哪儿,这是你的福气;父母不管跟不跟你住,有事情总是“麻烦”你,这也是你的福气。请珍惜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很有见解的文章,让人触动,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