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汹涌回荡”的真情

精品 “汹涌回荡”的真情 ——《季羡林散文精选》阅读札记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52.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52发表时间:2017-06-17 15:50:59
摘要:季羡林以为好的散文要有真情,而且,这真情不但以“发乎内心”为前提,而且必然“汹涌回荡”。早期,借文字抒发漂泊少年的凄苦和寂寥。“永久的悔” ——对母亲的“迷离”回忆和哀挽。 另一个伤痛情结——浓重沉郁的老来孤独感。 对新生命的欣喜和咏赞。附丽应景也难免“敷衍成文”。

“汹涌回荡”的真情
   季羡林说:“一个作者,情与境遇,真情发乎内心,汹涌回荡,必抒之以文字而后已。这样写出来的散文,能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陶冶读者的性灵,使读者能得到美感享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提高读者的人文素质。其作用正与诗歌正等。”
   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以为好的散文要有真情,而且,这真情不但以“发乎内心”为前提,而且必然“汹涌回荡”。其实,发乎内心的真情,是一篇好散文的内核,内核在,则散文的风骨在,精气神在。而真情“汹涌回荡”,则散文将意气浩荡,神采飞扬。读者读起来,也真的会激情涌动,拍案叫绝。
   读季羡林的一些散文,特别是他年轻时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散文,或者是八九十岁以后所写的一些散文,不管是借物抒情,还是叙事写人,确实有令读者激动引发读者生出许多联想和想象的好篇章和好段落。
   清代著名诗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就说过:“诗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诗境有浅深。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他的话,用来评价季羡林的一些优秀散文,是十分贴切的。
  
   一、早期,借文字抒发漂泊少年的凄苦和寂寥
   也许,在动荡不安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当时许多激情浪漫又困惑迷惘的许多年轻读书人一样,年轻的季羡林也不乏勃发的激情,又有少年维特式的烦恼。而又因为自己常年在外孤身漂泊,所以,其不可遏止的荡漾之情,其游子凄苦之情,其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都如济南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咕嘟咕嘟,不可遏止,从地下喷涌而出。在他早期的一些优秀的写景状物的散文里,这个特征,表现得异常明显。
   仅举三例。
   苍老的枸杞树——年轻学子孤寂生命的一树慰藉
   《枸杞树》写于1933年12月,此时作者才二十二三岁,在北京清华园读书已经三年多。在这篇散文里,那棵苍老的枸杞树,是一个年轻学子孤寂生命的一树慰藉。
   季羡林从济南刚刚踏足北平时,眼前凸显这么一棵虬干苍老的奇迹,又像一张“掣开了轻渺的网”的梦。“看书乏了”,它又是一幅“涂着彩色的幻象”的“水彩画”,使“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这苍老的枝干上”。在“夕阳的余晖返照”里,“这苍老的枸杞树的圆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俨然如来佛头顶上金色的圆光”。这棵苍老的枸杞树,让一个孤身在外求学的年轻学子的心里充满了“诗意”,让一颗浮躁的心幽然“静定”。
   这篇散文的真性情,就是一个游子挥之不去而又不愿言说的孤独和寂寥,这孤独和寂寥,借了那棵苍老的枸杞树,得以稀释和消减。
   连接异乡和故乡的海棠花
   1935年,他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41年5月,他写了《海棠花》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在哥廷根无意间看到的“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的开成一团”,就油然想起了远在千万里的故乡“自家院子里”的两棵海棠树。幼儿时,只觉得“枝干都非常粗大,最高的枝子竟高过房顶,秋后叶子落光了的时候,尖尖的顶枝直刺着蔚蓝悠远的天空”,“自己的幻想也仿佛跟着爬上去”。几年后再回家乡,“在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自己被这绚烂的花海之美痴迷,以至于长久站立在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失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是异国他乡偶然看见的海棠花,勾起了他长久“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的“一团十分浓烈的相思”。但他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因为“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
   在这篇散文里,海棠花和海棠树,成了连接异乡和故乡的媒介,一点乡思,对故乡和祖国的眷恋,都借海棠花和海棠树而生发,而抒发。
   《黄昏》——激情的暗流“汹涌回荡”的典范
   写于1934年1月的《黄昏》,是季羡林散文中激情的暗流“汹涌回荡”的典范。
   无疑,《黄昏》一文,作者的感情很少直接表达出来,但其“汹涌激荡”的感情融合于驰骋奔放的联想和想象,融合于时而沉静淡薄,时而绮丽变幻的描写。
   本文所要表达的个人体悟有两点,一是黄昏是“寂寞”的,它常常“给人们关在门外”。二是黄昏是“短暂”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其实,黄昏的寂寞,恰是作者内心寂寞的外现,“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为什么如此?他没写,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还有别人)适逢其会的常常这样做而已。”季羡林六岁时,就因为家境贫寒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到济南投靠叔父。无疑,他的童年是凄苦而寂寥的。在这凄苦和寂寥中,他选择了孤身独坐,静观黄昏。在长时间的静观中,他孤独的身影与黄昏融为一体,他魂灵的寂寞与黄昏的寂寞融为一体。而从黄昏的短暂里,他也一定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他的寂寞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不啻是他当时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而且,这种潜伏在文字下面的情绪变化真的是“汹涌回荡”。
   在“汹涌回荡”的真情驱使下,他“思接千载,神游万仞”,穿越了“年滚着年,月滚着月”的沧桑岁月,飞越了广袤空间的东西南北,穿越了江河湖海,溪流乡村,穿越了异乡与故乡。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又拓展了他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与维度。
   在暗流般“汹涌回荡”的真情驱使下,它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譬如,“檐角上的蜘蛛网,映着灰白的天空,在朦胧里,还可以数出网上的线条和粘在上面的蚊子和苍蝇的尸体。”无疑,这段文字,应该是散文写作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的典范。
   在“汹涌回荡”的真情驱使下,又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譬如“北冰洋和北极”的黄昏的“白茫茫”。譬如“大沙漠”的黄昏的“灰蒙”和空旷。而在描写中,动静结合,动起来波澜壮阔,静下来唯余“寂寞”。单色调和多色彩不断变幻,单色调,有“一片灰白”“一阵灰蒙”;而描写夕阳的色彩,有从密林里漏下的“一条条灿烂的金光”,有照耀在树林里焕发的“棕红色”,有“五色绚烂的彩雾”。奇丽变幻,色彩纷呈。
   而精辟的比喻,又恰是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的果实,譬如,他把黄昏比喻成“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像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这一段排比句,无疑是在暗流汹涌的情感驱使下喷涌而出。这一段排比句,写出了黄昏的动与静,形色与声音,调动心灵感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黄昏之美,而且,意犹未尽。
   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触摸到他怦怦跳动的脉搏,感觉到他暗流汹涌的感情。
  
   二、“永久的悔”——对母亲的“迷离”回忆和哀挽
   季羡林六岁离开老家离开母亲以后,只回过三次家,其中两次是因为奔丧回家,一次因为父亲有病回家,虽然都曾经和母亲相聚,但时间都非常短暂。而第四次回家,就是他上清华园时,母亲突然去世,他匆匆回家奔丧。回到家,“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这段文字,写于1994年3月5日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的结尾处。这篇散文最后一句话就是,“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这种“永久的悔”,每忆及,必撕心裂肺;这种“永久的悔”,每忆及,必刻骨铭心;这种“永久的悔”,每忆及,必“汹涌回荡”。在许多篇散文里,他都以浓郁厚重的笔墨书写了这种“永久的悔”。
   诚如他在写于2001年9月22日的《官庄扫墓》所说:“我一生不知道写过多少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梦中和母亲见面了;但我在梦中看到的只是一个迷离的面影,因为,母亲确切的模样我实在记不清了。”
   早在1936年7月11日,他就写了《寻梦》一文,描写了一场沉郁离乱的梦境。在这场梦的碎片中,时空在异乡与故乡之间交错叠现,场景在德国哥廷根和家乡管庄之间迷乱呈现。而梦中的主体便是母亲那“依稀的面影”。这些梦的碎片凌乱错叠,朦胧迷离,恰是因为思念母亲的情感浓得化不开,“汹涌回荡”,扯不断理还乱。
   而《赋得永久的悔》一篇散文里,他一面反复抒发了自己“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一面通过一些碎片化的情节,再现深沉蕴藉的母爱和母亲的吃苦耐劳与坚忍。如在“八月十五”,母亲让我吃月饼,而她自己“根本一口也没有吃”。就深入刻画了母爱的无私和自我牺牲精神。而母亲靠着半亩地,就勉强维持着一家三口人的生活,足以证明其勤劳和坚忍。更多的是通过回忆儿时吃饭时的情景,来衬托母亲生活的艰难。儿时偶尔吃到“白的(麦子面)”等一些好吃的东西,时或还吃到“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要么靠“大奶奶”等本家族人施舍,要么靠自己劳动换取。而自己家里,“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而“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母亲生活之拮据艰难,被衬托得突兀鲜明,触目惊心。散文还以心酸的笔触,记载了母亲活着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然后,以深沉的悲哀抒发了母亲的“多少辛酸”和“多少悲伤”。
   在写于1999年6月25日的散文《寸草心》中的《母亲》一篇里,除了写为母奔丧的浓重悲哀场景外,就是重点写“撞客”——即鬼附人体的场景。从邻居宁大婶的嘴里“刺刺不休,说个不停”地发出了她母亲的声音,反复念叨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凄苦。这场景,震撼了他的心灵,以至于他“回到自己家里,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这之后,他直抒胸臆,说:“我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希望它是真的。倚闾望子,望了八年,终于看到自己心爱的孩子,对母亲来说不也是一种安慰吗?”
   而写就于2001年5月2日的《一条老狗》中,他由家里那条忠诚的老狗写起,详细叙述和描写了自己奔母亲之丧的一些生活场景和细节。写此文时,季羡林先生已经九十高寿。回忆当时情景,他依然无法掩饰自己悲痛欲绝的情感。
   “到了家中,我才知道,母亲不是病了,而是走了。这消息对我真是如五雷轰顶,我昏迷了半晌,躺在床上哭了一天,水米不曾粘牙。悔恨像大毒蛇直刺入我的心窝……我痛恨自责,找不到一点儿能原谅自己的地方。我一度曾想到自杀,追随母亲于地下。”
   “只隔一层薄薄的棺材板,我竟不能再见母亲一面,我与她竟是人天悬隔矣。我此时如万箭钻心,痛苦难忍,想一头撞死在母亲棺材板上。”
   这些直抒胸臆的文字,至今读来,仍不免令人唏嘘叹惋。
   而文中对他黑夜独自一人守灵时的悲戚和忏悔,对母亲活着时候的一些生活细节的回忆,对母亲孤身一人在这样“家徒四壁”的环境中凄苦寂寥艰难生存的设身处地的假想,还有对那条“忠诚的老狗”在母亲死后“依然忠诚地趴在篱笆门口”的场景的详细描写,都极具打动人心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在这些散文中,“汹涌回荡”的思母情感,不仅仅是直接抒发,更多的是借助于一些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场景的再现来间接抒发,读到这些细节和场景,凡有悲悯情怀的善良人,怎能不悲从中来,汹涌澎湃?
  
   三、另一个伤痛情结——浓重沉郁的老来孤独感
   季羡林享年九十八岁,无疑,是一个高寿老人。一个高寿老人,本就不可避免的会有夕阳日暮的伤感,身边亲人包括老祖——她的婶母,德华——他的老伴,都相继撒手而去,而自己的儿子又几乎不与自己来往,因此,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由北大出面雇人或派人照顾。亲情的缺失或者是疏离,不仅让他生活上“形单影只”,更重要的是让他精神上感到“寂寞凄苦”。他晚年的一些优美散文,也一样“汹涌回荡”着这种伤痛。
   这种伤痛有的是掩饰在表面的温暖和温馨之下。
   如写于2000年11月5日的《我的家》这篇散文里,他用大量篇幅写的是婶母和老伴以及虎子等几个猫仔健在时的“温馨”情景,也写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之后,同事、朋友、学生伸出“爱援之手”,“让我深深感到,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活毕竟是‘美丽’的……”。但心底的真真切切的伤痛,却是总憋不住要迸发出来,“到了今天,人猫俱亡,我们的家庭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形单影只,过了一段寂寞凄苦的生活。”这是毫不掩盖,直抒凄凉悲怀。“眼前,虽然我们家只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你难道说这不是一个温馨的家吗?”这一句,虽然表面是写“温馨”,但“孤家寡人”一词,所表达出的孤独寂寥的伤痛,却是触目惊心的啊!

共 1031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季羡林是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文章对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作了五个方面的赏析,在赞誉季先生具有“汹涌回荡”的真性情之外,也对季先生的某些附丽成文的应景之作给予了批评,应该可以说,这篇赏析文章是符合文学评论之批判精神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618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6-17 16:22:17
  感谢湖北武戈编辑的审阅和推荐,辛苦了!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6-17 16:49:25
  在《两个小孩子》一文的《附记》里,季羡林写道:“我不想改变原文。古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我不想偷偷摸摸地改得毫无错误的痕迹。我一向不悔少作,也不改我的文章。”我觉得,这倒是季羡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坦诚直言。因此,也才显出季羡林的赤诚之心。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6-17 17:37:35
  欣赏佳作,问候快乐一轻舟老师,祝创作愉快。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6-17 18:00:12
  谢谢您的鼓励,也祝您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6-18 17:14:24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6-18 17:53:07
  谢谢,也祝您创作丰硕!
5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6-18 22:37:13
  恭喜佳作获精,争取更大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6-19 07:06:48
  谢谢鼓励,也祝您创作快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