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习常(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习常(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5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45发表时间:2017-06-17 21:55:53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习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详解:
   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白话:天下尽管大,大得我们无法想象,但天下也有个“始”、有个源头,天下就是由那儿出来的,我们称之为天下的生身之母。
   阐述:《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明确“无”与“有”皆为道存在的形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明有无相生,相反相成。“天下有始”,老子用“天下”,不用“天地”,也不用“天地万物”,这是有讲究的。当时天下的划分是家、国、天下,家比现在的家要大得多,国是指诸侯国,天下就是周天子管辖和影响的范围,南有蛮、北有狄、东有夷、西有戎,四周是海。这就是当时人们对天下的认知。这里的“天下”,是囊括了周天下在内,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整个寰宇,是个无穷大的概念。天下有始,意思是尽管天大、地大,但整个天下,还是有个开端,有个起始,有个来源的,是从某种状态下产生的,这个“始”,这个源头,天下也就是由它生出来的,可以称作是天下的生母。有人肯定会追问,既然“始”为天下母,我且认可,那么有“始”之前的那个“未始”呢?未始之前的“未未始”呢?其实,老子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始”之前没有了,“始”就是道,道就是“无”,再也没有比“无”大的,再也没有比“无”小的。天下有始,言外之意是,天下这么大,大到我们肉眼凡胎无法穷尽,但它还不是最大,还不是起始,还不是源头。以为天下母,言外之意就是,以那个“始”,尊之为天下母。之所以尊称为母,是因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因为“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而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故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一句,老子是在帮助世人开阔心胸,拓展视野,让我们的心胸无限开阔,视野无限宽广,几近于“无”,便合道,便自然了,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一句,老子就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极其宏大的场面。
   2、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白话:既然晓得、得知这个大到我们肉眼凡胎无法穷尽的天下,它还是有个“始”、有个源头,有个生身之母,它就是道,它就是“无”。了解到这么个情况,就可以重新来认识天下,来了解天下,就可以重新来审视我们自己,来认识我们自己。让我们进一步懂得和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始”面前,在源头那儿,天也根本算不上什么、地也根本算不上什么,连整个天下都是它的儿子,我们人也只不过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而已。既然知道天下是它的儿子,天大、地大也只能是它的部分,天下之理自然源于天下母之理,天下之性,自然符合天下母之性。如此,对天下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解了,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枯竭,一个人只有借助道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绵绵不绝的力量。这样子,反而更容易帮助我们去理解、去遵循、去服从、去遵守大道之理,放弃小我而成就大我,达到无我、忘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会将自己独立出来、孤立起来,也就“没身”了,从此就摆脱了危险,就彻底自由了。
   阐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我们顺着老子手指的方向,知道:天下,包括天、地和万事万物在内的整个寰宇,有一个生母。仿佛心胸顿时得以开阔,视野忽然间得以拓展,心胸渐渐地无限开阔,视野逐渐地无限宽广。随即,老子又告诉我们体认道和天下的方法:一是“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就是自上往下,站在比寰宇更高的高度,更宽的视野,站在“天下母”的角度,从整体看局部,从宏观看微观,从本质看现象,从源头看支流,俯瞰一切,“登泰山而小天下”,从而不自觉地将天、地,将我们自己放到全局中去、放到整体中去,放置到“道”中去看待、去思考,便能整体地、联系地、长远地看,思考,而不是孤立的、局部的、短视的、片面的想问题、作决策,去行动。这样对天下、对我们自己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二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就是从下往上溯,通过对天下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了解,对我们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了解,学会“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透过现象看本质,见一叶落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万象万法的反复验证,从而坚定遵循大道的信心。此两句类似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认知上如此循环往复,对大道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清晰,遵循大道也就愈发轻松自然,渐渐达到忘我、无我的境地,实现天人合一,自然可以“没身不殆”。没身,有不少人就解释为一辈子,这是不对的,没身就是没有了身,淹没了,就是不将自己孤立起来,独立出来,不要我还是我,而是我已经是大我,我是天人合一的我,是在“道”中的我。整个第一段,其核心是在讲如何以身合道。
   3、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白话:堵塞一切贪念之口,封闭所有嗜欲之门,终其一生也不会有奔波劳累之勤苦;打开贪念之口,去摆平去满足纷繁之事,终其一生都是忙碌疲惫,不可能得到救赎。
   阐述:老子在第二十一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此章再次提出“塞其兑,闭其门”。塞,阻塞。闭,隔绝。“塞其兑”与“闭其门”,两句是对仗,意思接近。塞其兑,是阻断、堵塞,强调的是行为过程;闭其门,是隔绝、封闭,强调的行为结果。“兑”就是口,兑、门,是借指人的欲望。人有了眼耳鼻舌身意,人就开始追逐外在的一切,且欲壑难填,折腾得自己一生勤苦,甚至为自己惹来是非,引来祸患。勤就是辛勤,“不勤”,就是不会弄得那么烦恼,忙得如此辛苦。前面说过“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愚人之心也哉”,也就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意思。我们有时候,就是因为自己的言语、行为不当,招惹了很多麻烦事,折腾得自己真的是终身不舒服,一生劳累勤苦。“济”,帮助、补益。既然“开其兑”,再想“济其事”,只能是无济于事。所以,许多人一生忙碌而疲惫,直到行将就木,也没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同坠入万丈深渊而无法救赎。老子为什么用“终身”而不用“终生”呢?古人用词确实严谨,“终身”,身体死了就没有了,这个词用得很好,也是一辈子的意思,但更为形象、更为生动,仿佛一个劳碌奔波的身影就在眼前来回穿梭着、忙碌着,直至累垮,最终倒下,其内心则是苦不堪言。
   4、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白话:能明察秋毫,能从细微处、细枝末节上发现征兆,见微而知著,能早作反应,早作处理,防微杜渐,称之为明,有先见之明。能坚守柔弱之道,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强大。
   阐述:老子在第十六章提出“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意思是天地万物的表象谁都能看得见,我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找规律。这里的“小”,是指隐藏在事物背后的不显现的本质性的东西,能“见小”,能发现规律、找出规律、总结规律,才是真正的明白人。能明察秋毫,能从细微处、细枝末节上发现征兆,见微而知著,能防微杜渐,能事先一步、棋先一着,才算真本事,才算大智慧。如等到所有的征兆都出现了,问题彰显了,事情闹大了,你才发现,那是马后炮,是事后诸葛亮,是后知后觉,算不得什么。“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懂得、知晓、掌握了恒常的不变的规律性的东西,就是明白人,就有大智慧,否则,妄作就凶险。“守柔曰强”,柔的对立面是刚,弱的对立面是强,此处的“柔”,是心态之柔和,是态度之柔和,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展现的姿态之谦和,是内心强大到“胜似闲庭信步”所散发出来的柔和之气。为何要守柔?因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因为有理不在声高,恃强何须凌弱,得饶人处且饶人,小心驶得万年船;因为“柔弱胜刚强”。“知其荣,宁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懂得守辱,才是真荣;能够守黑,才是大白;做到守雌,才是真英雄。“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无有入无间”。所以老子认为,“柔”最符合道,“柔”是最具有强健生命力的象征。而好逞匹夫之勇,一言不和、血溅当场的逞强斗狠者,赌气、斗气、赌命而寸步不让、寸土必争的刚强者,是“人之生,动之死地”也。守柔并非真的柔弱,而是内心强大所散发出来的柔和之气,是“不争”,是心已合道,是“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故曰“守柔曰强”。
   5、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白话:用事物本身发出的光,返照其内,令其通明,而且光明普照,一览无遗,令邪气危险无藏身之处,心中无一处不合道。这才是践行规律,修习大道。
   阐述:“用其光,复归其明”,有三层意思:一是这里的“光”,指万事万物散发的特征。“明”,指万事万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要通过天地万物呈现出来的表象和特征,返观事物,以明察其本质。如同顺着发光体的光,寻找到发光体本身一样。二是这里的“光”,是“见小曰明”的智慧之光,是“守柔曰强”的胸襟之光,以此来反观内视,反躬自省,达到“自知者明”。三是这里的“光”,是为道者利用大道之光,损之又损,达到明心见性。总之,其尤如佛光普照,一切妖魔鬼怪无处藏身、无所遁形,自然“无遗身殃”了。言外之意,意思是人如果能经常反观内省,损之又损,明心见性,尽最大可能地接近大道,这才是践行规律,是真正地修习大道。整个第二段,其核心是在讲如何以心合道。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尊贵之道。老子先大力铺陈一番、赞扬一番大道之为,即“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再从万物的反应,即“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来说明至尊至贵,是通过有为而自然形成的,非强迫命令所能得者。接着,老子再次大肆颂扬、极力渲染一番大道之为,即“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来说明大道对于天地万物而言,是倾尽全力,尽其所能,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无以复加了,其恩情比山重、似海深。而后,老子再反过来从大道自身的极尽谦恭退让,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来烘托、来反衬其之尊贵,是其尊无上、其贵无伦,是名符其实、名至实归的。说明有为者才有位,尊贵是实干出来的。诚望世人能效法之。
   这一章,老子以超级宏大的场面开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接着,老子让我们站在“天下母”的视角俯视天下,来重新认知天下,“既得其母,以知其子”;重新审视自己,看清自己,再反过来仰视“天下母”,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复守其母”,放弃小我而成就大我,“没身不殆”,达到忘我无我、天人合一的境界。光是这样还不行,还得排除干扰,要“塞其兑,闭其门”,堵塞一切贪念之口,封闭所有嗜欲之门,终其一生也不会有奔波劳累之勤苦。反之“开其兑,济其事”,打开贪念之口,去摆平去满足纷繁之事,终其一生都是忙碌疲惫,身心不可能得到救赎。如此一来,就放下了一切,就彻底轻松了,就清静了。“清静为天下正”,就可以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以先知先觉,“见小曰明”,具备超常的洞察力,拥有大智慧。就懂得守柔之道,“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其争”,“守柔曰强”,“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最后“以其光,复归其明”,将大智慧、大胸襟之光芒,反躬自省,达到自知者明,损之又损,而“无遗身殃”,这就是真正为道的修炼之法,“是为习常”,这样就是在修行大道。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一段总结起来,就是说天下有个源头,那个源头就是道,从道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他们就是通过虚无的道而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不要把自己和周边的一切孤立起来,只要没有孤立、执着,懂得和周边的一切乃至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就会不殆。融为一体就是没身。没有身,在道家就是复归无极,在佛家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身不是指身体没有了,而是不要孤立自己,要懂得和普天下浑然一体;不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就是危险、错误,只要能够和大道、万物成为一体,就不会有什么危险。老子这是接着上章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通过冥冥之中这种大道的力量成为一种普遍联系的整体,我们要想天长地久、宠辱不惊,就是要没身,才能不殆。这次老子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以大对大,以宏观对宏观,以整体对整体,期望极大地开阔我们的心胸,拓宽我们的视野,来明白我们之根本,了解自身的不足,主动将自己融入天地万物之中,达到无我、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烦恼,就是我们眼中只有有,而不去体悟无。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既患得之,又患失之。就在这患得患失的中间,我们自己惹了非常多的麻烦,惹了非常多的烦恼。所以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兑就是代表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闭,就是说把所有向外奔驰的门都守住。我们常说酒不醉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言外之意,就是要清静,从而达到“见小”、“守柔”之境界。
   最后,老子谈了“习常”,此对于为道者来说,极其重要,弥足珍贵。“用其光,复归其明”,光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也,我们习惯于外视外听,且光芒四射,而自己却处于“灯下黑”。老子这里所说的“光”,是“见小曰明”的智慧之光,是“守柔曰强”的胸襟之光。复归其明,就是要内视内听,反观内省,照一照,看一看,有没有痴心妄想,是否心生贪念。自知者明,看清了自己,明心见性。一个人只要内心明白,智慧就会明达起来,也就是佛家说的开悟。释迦牟尼最后在一棵菩萨树下悟道成佛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无遗身殃”,光明普照,一览无余,明白四达,邪气危险无处藏身,一切妖魔鬼怪无所遁形。“是为习常”,习就是实习、修习。常就是真常、大道之理。意思是按照上面提到的方法,加上“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做法,这就是在修习、练习、修行大道。

共 57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一章,主旨是讲如何习常。老子是以一个超级宏大的场面开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接着,老子让我们站在“天下母”的视角俯视天下,来重新认知天下,“既得其母,以知其子”;重新审视了自己,看清了自己,再反过来仰视“天下母”,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复守其母”,放弃小我而成就大我,“没身不殆”,达到忘我无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的是如何以身合道。光这样还不行,还得排除干扰,要“塞其兑,闭其门”,堵塞一切贪念之口,封闭所有嗜欲之门。反之“开其兑,济其事”,打开贪念之口,去摆平去满足纷繁之事,终其一生都是忙碌疲惫,不可能得到救赎。如此一来,放下一切,就彻底轻松了,就清静了。“清静为天下正”,就可以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以先知先觉,能“见小”,具备超常的洞察力,拥有大智慧。就懂得“守柔”之道,“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其争”“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最后“以其光,复归其明”,将大智慧、大胸襟之光芒,反躬自省,损之又损,而“无遗身殃”。讲的是如何以心合道。“是为习常”,这就是为道者的修炼之法,这就是修习大道。谢谢耕牛,辛苦了!思路清晰,深入浅出,是难得的上乘之作。【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