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百味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百味•夏之情】鹤壁煤田的早年的那些事(煤炭史话)

编辑推荐 【百味•夏之情】鹤壁煤田的早年的那些事(煤炭史话)


作者:于淑秋 童生,534.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83发表时间:2017-06-18 16:20:31
摘要:一片反映晚清时期开始鹤壁煤业发展史及煤矿工人悲惨生活的文章。

【百味•夏之情】鹤壁煤田的早年的那些事(煤炭史话) 引子
  
   谁都知道,鹤壁是一座煤城。地下煤田储量丰厚,盛产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冶炼精煤,如今的年产量已逾千万吨。其实,鹤壁煤田的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煤炭开采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明清时期,更是吸引了许多的商人前来建窑挖煤。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鹤壁地区以采煤业为主的近代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鹤壁地区的小煤窑先后有250余处。
  
   1、命运悲惨的晚清窑工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安阳、鹤壁一带的精明乡绅商人,就向清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呈领开矿执照,挖煤赚钱。当地的官府深知煤炭的价值,自己可以从中大获其利,所以,鼓励乡绅建窑采煤。在今鹤壁煤业集团公司的一矿、二矿、四矿、九矿一带,就建有许多小煤窑,并形成了鹤壁早期的民族资本家-------煤矿窑主及封建把头。
   滚滚“乌金”,换来了雪花白银,肥了窑主,却苦了煤矿窑工。到小煤窑挖煤的窑工,皆是鹤壁集十里八乡和附近县区衣食无着的农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官僚腐败,社会黑暗,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安阳、鹤壁一带的贫苦农民生活潦倒,饥寒交迫,为了活命,他们只好到矿上当窑工,人称“煤黑子”。许多未成年的孩子,才7、8岁,拖着瘦骨嶙峋的小小身躯,被迫下井当童工。“煤黑子”们一旦入了矿井,便形同牛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命毫无保障。
   那时矿井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十分落后,矿井下支撑巷道的柱子,只是一根普通的木棍子;铺顶板所使用的防护网,是高粱杆等草本植物编织的芭网,巷道高度仅有1米多,窑工须弯腰或爬行方能通过。井下无通风、排水、防瓦斯等设备,更无任何机械动力设备。在漆黑的矿井下,每个窑工使用一盏麻油灯照明,或叼在嘴里,或提在手上;采煤的唯一工具是铁橛头,靠窑工弯着腰一撅一撅地刨煤。运煤工具是一个荆条编的篓子,依靠窑工一篓一篓地往井口背、拖。从井下往上提升煤,全靠人力用辘轳系一只荆条篓子,一篓一篓地往上绞煤。窑工们上下班,也是乘坐这个荆条篓子上下井。巷道里的封建把头相当严厉,手持皮鞭、棍棒,任意殴打窑工,可怜的窑工若是累死或被把头打死了,窑主就用一领破芦席一卷,或让家属拉回家,或扔在荒郊野地里被野狼吃掉。
  
   2、近代鹤壁的煤矿实业家
  
   十九世纪70年代中期(晚清),在西方国家将蒸汽动力机械用于煤矿开采的一百多年之后,中国也开始出现以使用蒸汽动力为特征的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的机器煤矿。与此同时,鹤壁地区的民族矿业也争相发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鹤壁集西寺湾,安阳蒋村人马吉森,创办了一座“时利和煤矿”。煤质系半无烟煤,最适一般家炊之用,这是鹤壁近代史上由民族资本家开办的第一个煤矿。马吉森是安阳蒋村著名的“马氏庄园”中的大儿子,曾创办安阳广益纱厂、安阳六河沟煤矿,并兼任安阳商会会长。其父马丕瑶是清光绪朝的两广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其小妹马青霞是辛亥革命的女志士,著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时利和煤矿”全用土法开采,橛头刨煤、人力辘轳绞煤。煤炭质量高,效益极好。煤矿所产原煤除供本地家炊之外,其余全部用骡马大车运至汤阴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转至开封、汉口等地销售。做为民族资本家的马吉森,是一个守法商人,他一方面为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另一方面积极向官府纳税,从不拖欠。
   当时,华北的商人都知道,鹤壁煤田是一块招财进宝的风水宝地,所以,大家蜂拥前来掘金。同一个煤层,今天你来挖,明天我来采,谁也不顾谁。有些矿主,连个采矿执照也没有,偷偷摸摸照挖不误。两家煤矿公司为争夺煤炭资源,经常发生采矿纠纷,双方打得头破血流,后来就凭财力到官府打官司。但县衙、省衙的官员都喜欢银子,谁送得多谁的官司就胜诉。拿到了省衙的判决书,败诉方依然不服,最后官司竟然打到京城朝廷。
   那时,“宝善煤矿公司”与另一家“天成煤矿公司”屡次发生采矿纠纷,官司一打就是数年,经历两个时代,双方的银子花得似流水。1910年案件刚立案时,清朝宣统皇帝坐天下,衙门里的官员都梳着大辫子。两家正打着官司,辛亥革命爆发了,各大城市尽是剪了辫子的革命党,满族八旗的老少爷们吓得东躲西藏。到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了,大清王朝覆灭,宣统皇帝退位。直到这时,双方的诉讼也没分出胜负,气得两家煤老板快吐血了。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官场风气大有好转,这场官司还得接着再打。到了1914年5月,中华民国农商部判决“宝善煤矿公司”领得采矿执照,终于大获全胜。
  
   3、民国初期鹤壁煤田的开发概况
  
   民国初期,鹤壁的民族煤矿工业,在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保卫矿权的斗争中艰难发展,一批中小型机器煤矿相继产生,鹤壁近代煤炭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13年,“汤阴时利和煤矿公司”建立,位于鹤壁镇一带,由马吉森之弟马吉樟在“时利和煤矿”的基础上投资创办。马吉樟是安阳蒋村“马氏庄园”中的二儿子,进士出身,清朝时任翰林院编修、国使馆协修、湖北按察使等要职,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统秘书。
   马吉樟搞实业的运气远不如他的哥哥,此时经营煤矿的最大阻力是外国帝国主义的干扰破坏,洋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和煤炭市场,打压中国的民族工业。很快,“汤阴时利和煤矿公司”倒闭了,被官厅撤销了采矿执照。“乌金”总不能白白埋藏于地下,后来,又先后诞生了“新记”、“华昌”、“怡和”三家煤矿公司,均为鹤壁周边的民族资本家开办,管理方式为封建把头制。
   三公司的采煤方法均为土法开采,井深40米左右,用人工橛头刨煤,再用人力拖运至井底,装入绞煤大筐,但从井下提煤使用蒸汽锅炉为动力。排水方法:先将巷道积水用人力担至井底,再用牛皮包盛水,由绞绳提出地面。通风方法为天然通风,因矿井内尚无危险气体,故用明火油灯布光。
   三公司共有矿工695(包括童工)人,这也是近代鹤壁进入蒸汽工业时代最早的产业工人。那时的矿工命运依然悲惨,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矿难频发,生命毫无保障。矿工的工作时间:每班12小时。工资:井下每工5角,机匠每工8角,井上杂工每工2角,难以维持温饱。
  
   4、鹤壁工人阶级的觉醒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的历史进程由“近代社会”转入了“现代社会”。“新记、华昌、怡和”三公司所处的时代,经历了军阀混战到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经济发展一直遭受社会动荡的干扰。
   后来,三公司因合同履行与更换经理之事发生矛盾,闹得很厉害,诉诸司法均未解决。到了1934年9月,“新记煤矿公司”新任经理与原公司经理陈养吾发生矛盾冲突。陈养吾把持该公司汤阴至鹤壁的轻便铁路,致使“新记煤矿公司”所出煤炭无法运销,大量囤积在煤场,逼得新任经理不得不下令停产。
   这下,矿上千余名煤矿工人均告失业,断了经济来源,每日生活无着,一家老小,艰窘万状。于是,千余名工人推举代表60余人,到安阳彰德府请愿,面见政府专员,陈诉厉害,请求国民党政府出策解决,使矿工尽快复工。但国民政府专员推诿扯皮、不当回事。逼得60余名工人代表一次次来到彰德府门前集体请愿,通过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此事件说明,身处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鹤壁煤矿工人,已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他们身上同样具备中国无产阶级的行为特征。随着鹤壁采煤业的不断发展,鹤壁的煤矿工人已经形成了一支不可低估的政治力量。
  
   5、鹤壁煤田的现代开发与井下矿难
  
   1919年至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以前,鹤壁地区的小煤窑已星罗棋布,达250余处。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封建军阀割据,战争频繁的条件下,特别是在无电力设备,仅使用蒸汽锅炉为动力的条件下进行土法开采,鹤壁煤田的开发较之过去发展迅速。
   1926年,实业家张重九在鹤壁集南孙圣沟附近兴建“九华煤矿公司”,每日产煤40吨;同年,马吉梅(马氏庄园中的三儿子)在鹤壁的马家岭(今中山地区),开办“固城煤矿公司”,每日产煤42吨;1935年,民族资本家郭寿山在鹤壁杨邑村和窑头村,开设“厚生煤矿公司”,采用新法开采,每日产煤200吨,为高产矿井。这三个煤矿公司,是当时开发鹤壁煤田的主力矿井,井深近百米,巷道内均以1.4米左右的木柱做支撑。井下矿工(包括大批童工)的每班工作时间为12小时,但工资极其微薄,不足养家糊口。
   煤矿工人在资本家的眼里,就是会说话的骡马;煤炭“乌金”的开采,总是伴随着井下的血腥。1933年6月21日,“固城煤矿公司”井下放水炮造成突水事故,顷刻间水深已达2丈余,井下工人急于扒绳上井逃命,蜂拥挤至井口。把头吴志福(小名吴妞子)见此情况,只顾提绞设备,不顾工人死活。在矿工凄惨的呼号求助声中,吴志福残暴地砍断井绳,致使井下90余名工人被水活活淹死,其状惨不忍睹。旧中国鹤壁煤矿工人境遇之惨,由此可见一斑。
  
   6、煤矿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
  
   鹤壁煤田的不断开发,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产业工人。那时煤矿资本家对矿工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引起了矿工们的强烈反抗。当时,矿工与资本家做斗争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罢工,二是怠工。
   “九华煤矿公司”总办郝志国,是个敲骨吸髓的家伙,平时绞尽脑汁克扣矿工的工钱,人送外号“郝扒皮”。后来,他再不給矿工发工钱,矿工们就团结起来闹罢工。大家或在家里休息不上班,或去别的煤矿干活,使九华煤矿一度陷入停产。井下不出煤了,资本家就没了利润,急得抓耳挠腮,这样,就迫使郝志国给矿工发工钱。还有时,大家只下井不干活,破坏劳动工具,出工不出力,故意消极怠工,气得“郝扒皮”干瞪眼。为防监工,各巷道工人设有联系暗号,放哨的工人給井底工敲三下铁管子是“儿子号”(意为矿师下来了);敲两下铁管子是“孙子号”(意为把头下来了)。监工一走,矿工们就坐下休息,或在井下睡觉,使得煤炭产量急剧下滑。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迫使资本家为煤矿工人增加工资。
   那时,鹤壁西部山区黄毛峪的“天门会”(封建帮会)有一定势力,同情煤矿工人,憎恶煤矿资本家,总想找机会教训一下那些平时如狼似虎的矿主和把头。有一次,“天门会”的人到九华煤矿买煤,由于九华煤矿有意少付,结果总办郝志国被“天门会”挟持到盘石头和黄毛峪,强迫他出钱请戏班子唱戏,否则不放人。郝志国面对持刀弄棒的“天门会”大小头目,吓得差点尿了裤子。被迫无奈,只得答应出钱,请了戏班子,为当地的村民百姓演了两场戏,郝才被放回。这件事,狠刹了一下郝志国平时作威作福的嚣张气焰。矿工弟兄们见状,无不拍手称快,纷纷说道:“郝扒皮平时厉害得象老虎,把钱看得比磨盘还大,没想到这回叫别人敲了竹杠。真活该!”
   这就是发生在鹤壁古老大地上的早年那些事。煤炭的开采,推动了鹤壁的经济发展,也养肥了资本家。可是,煤矿工人的命运实再是太悲惨了。

共 44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鹤壁是一座煤城,地下煤田储量丰富,生产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煤炭。鹤壁煤业早在宋代就开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采矿技术,当时的小煤窑有250余处。那时,煤窑的封建把头很严厉,任意殴打窑工,有的甚至被打死。煤业竞争也是十分的严重,一个煤矿两个煤窑主都开采,互不示弱,因此大打官司;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当时“宝善煤矿公司”和另一家“天成煤矿公司”屡生纠纷,一打官司就是数年,最后以“宝善煤矿公司”因领取采矿执照而获官司的全胜。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鹤壁煤矿工人觉醒,和资本家展开了斗争,工人们团结起来闹罢工,迫使煤业资本家为工人增加工资,这次成功获胜。文章以当时鹤壁煤矿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煤矿工人那悲惨的命运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在进步人士的领导下才取得了一点权力。文章以真实的事例,综合历史资料贯穿全文,让读者了解黑暗的旧中国,有钱的资本家的恶势力。感谢老师投来让读者了解煤矿工人生活的作品,推荐共赏!【编辑:小白兔白又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白兔白又白        2017-06-18 16:21:45
  问候老师,感谢赐稿百味,祝创作愉快!远握!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