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唱响三明龙船歌

精品 唱响三明龙船歌


作者:邓跃华 童生,546.9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44发表时间:2017-06-20 17:21:02
摘要:2010年的端午节是6月16日,我在欧洲生活也近二十年,虽然也有几次回国探亲,但只有一次在故乡过端午节。作为三明市三元区的当地人,与别处有些不同,祖祖辈辈相传至今,邓氏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而其它姓氏就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也会打个电话给亲人,

唱响三明龙船歌 前言
   2010年的端午节是6月16日,我在欧洲生活也近二十年,虽然也有几次回国探亲,但只有一次在故乡过端午节。作为三明市三元区的当地人,与别处有些不同,祖祖辈辈相传至今,邓氏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而其它姓氏就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也会打个电话给亲人,老婆的娘家是李氏,初四过端午节,她年年都比我早一天打电话给父母。由于现居住的地方,跟家乡的地理位置不同,正常情况端午节前后并没有下雨,河流自然不会涨水,然而这年例外,却下雨了。晚上,我站在自家凉台上,看着飘洒的雨丝,心里琢磨着:这年端午节的日子很特别,真巧,我出国那年的端午节也是6月16日,也是第一次没在故乡过端午节。风风雨雨过了这么多年,这年的端午节,我像往年一样,依然会唱《龙船歌》,以及回想着从前往事:年轻时跟同堡一块长大的发小们一边划龙船,一边唱龙船歌的情景历历在目。与其不同的是,这年的端午节,我做了一个决定,也是这晚开始整理第一篇文章《我是这样过端午节》:
   我是这样过端午节,家门前要挂着菖蒲。小时候听爷爷说能避邪,我现在对孩子说要驱邪。爷爷用他的方式说避邪,我用我的方式说驱邪。我想烧一大锅菖蒲水,洗个澡,好活动全身的关节。我找不到菖蒲,原先长菖蒲的地方已经被征用,耸立着高楼大厦都能把阳光遮挡,横走竖走都是宽大的街。
   我想“炒五毒”当下酒菜,可是那些韭菜、茭草、木耳、银鱼和虾米都快变成了蟾蜍、蜘蛛、蜈蚣、蛇和蝎。现在的食物藏毒何止毒坏人血,上长脑癌,下长结石,这也只是轻描淡写。我想喝雄黄酒能够解毒,然而也怕酒里掺毒,如果不能以毒攻毒,谁还敢多喝些?
   我第一次去看划龙船是跟着爷爷,岸上通到河底是一条长长的石板阶,日晒雨淋的石板阶就像历史的台阶,未来看不见犹如伸到河水下面的台阶。爷爷说:他第一次看划龙船也是跟着爷爷,爷孙俩把提来的粽子挂在河岸的柳枝上,那时侯的穷人包不起粽子,就可以来这里吃些。爷爷和我并没有提来粽子走石阶,就说这“破四旧”的年月,要是真把粽子挂在柳枝上,就算心存善良也压不了邪,肯定会被人抓起来,弄不好会被挂牌游街。爷爷说等我做了爷爷,情况一定会好些,带着孙子来看划龙船的时侯,粽子一定要多带些。
   轰轰烈烈真狂野,亲亲切切假和谐,砸烂一个旧世界,声声高喊万岁爷。敢斗亲爹,敢斗亲爷,激情燃烧红如血。也敢造孽,也敢入邪,文革震动满朝野。第二年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端午节,所有的龙船都被红卫兵砸裂,一把火把梦都烧成了灰烬,腥风血雨,哀鸿遍野。从此爷爷没有了笑脸,心似子规啼血,我做孙子的,心也是空空如也。
   过了十几年以后的那年那月,又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兴高采烈,村头的大坪上在做新龙船,似乎解开了扎在心头的那个结。我到河里划龙船,逗着激流如情感倾泻,逆水而上学会唱龙船歌,唱得很有音节。有很多新一辈的人听不懂原生态,还怪年老的人嗓子涩得像什么卡住了喉结,个个划船人身强力壮,不会唱龙船歌的人只好发出:嘢!嘢!嘢!
   我还没有做爷爷也想粽子多带些,可是,岸边没有了柳树也没有了石阶,如果把粽子随便挂在什么树枝上,尽管如今也有穷人包不起粽子,估计也没有谁肯吃些。怕吃了中什么毒,会遭更大的罪,上医院没钱没医生理睬,还会痛得喊娘叫爹。
   我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闯荡世界,估计好几年不能在家乡过端午节,还没有到端午节就站在岸边,唱着龙船歌让心里好受些。我去的地方没有端午节,更爱看屈原的诗,翻了一页又一页。想包粽子也找不到粽叶,更不用说划龙船,我只好唱着龙船歌,让心里好受些。
   我唱着唱着就可以划龙船多些,包好的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只记住了爷爷说的话,似乎变得沉重了些。多带些粽子到河边,挂在柳枝上也多些,算是祭品、算是食品,也让心里好受些。我看到岸边长了很多菖蒲,带些回家,挂在门前,真是兴高采烈。烧一锅菖蒲水,洗澡的时间也多一些,然后喝着雄黄酒,把里里外外的毒都解一解。全身轻松把诗写:端午节,诗人节,忧国忧民做人杰!我虽然唱着龙船歌不停歇,仿佛呐喊一般:嘢——嘢——嘢——当我从睡床上醒来,才知道自己依然是在梦乡里过端午节。
   2010年的端午节,这晚,我究竟做了什么决定呢?还得交代一些从前的往事:那一年,我回国,也在故乡过端午节,然而有人告诉我,正是1994年的涨大水,把龙船冲走了,也就没法划龙船。沙溪河变得冷冷清清,即便站在岸上,当然也听不到有人唱龙船歌。面对着旧城改造而新建的高楼大厦,那些老宅已经荡然无存,以及祖祖辈辈凝聚而成的乡情,仿佛也被拆迁所拆掉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酷爱乡土文化,也许离开故乡,浪迹天涯,或许乡愁之情促使一个游子思索一些本土文化的相关问题。过没几天,我又离开了故乡,但是,即便身在异国他乡,也能为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做些事情,因为现在是网络世界,能把万里之遥瞬间变成咫尺之近。
   2010年4月,我从网络得知,三明市梅列区成立了“以非遗宣传、保护、传承为宗旨的纯民间社团,即‘非遗协会’”。在这之前,我就已经创作了不少本土民歌,录好清唱。事后我才知道,梅列成立“非遗协会”那天,召集了很多乡民,有人将我的清唱在会场上播放,正是浓浓的乡音,备受父老乡亲的喜爱。2010年4月18日,今日三明论坛发表一个帖子《三明原住民非物质文化视频集锦》,打开一看,其中就有一边划龙船,一边唱龙船歌。我想,还得为故乡本土文化做些什么事情呢?
   一段时间下来,经过再三思考,反复掂量,甚至有时夜不能入眠,终于还是做出决定。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几年下来,一发不可收,直到我整理这篇文章,已经是2016年的端午节,居然还没法将文章发表于世,那么,一定会有读者这样问:“这六年来,你在做什么呢?”例如说到《龙船歌》,自然就与龙舟文化有关,再追溯就得谈到端午节,以及流域文化,环环相扣,盘根错节,枝蔓繁多。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回答完毕,需要大量的文字叙述,后面的文章自然会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闽江上游有三大支流:北源为建溪;中源称富屯溪;正源是沙溪。任何地方的《龙船歌》,都是起源于水域,道理很简单,先要有龙船,才会有龙船歌,而龙舟离不开水。像许多河流孕育着两岸文化一样,五溪融汇的沙溪河滚滚东流,潺潺延绵,日夜不息。季节的转换,阴天雨落与艳阳高照,只是河床或宽或窄和水深水浅,但从不干枯,溅起的朵朵浪花,仿佛述说着两岸文化与别处不同的独特性。说到《三元龙船歌》,自然就要说到沙溪流域,正是这条闽江的南源支流,才孕育出端午节的风俗歌曲。
   同样是山,同样是水,同样是城乡,却有不同之处,因为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人群迁徙和地域变化等诸多关系,促成龙舟文化的多元性,以至于发展成旱地“游龙船”,有的地方叫“游花船”,或叫“游龙灯”,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出“十里一乡俗”,就有许多原生态民谣也从水域走到岸上、从节日走向日常,渐渐地也形成了当地的风俗歌曲,这些就叫《旱龙船歌》。从严格意义上讲,一边在水上划龙船,一边唱龙船歌,才能称为木浆上的民谣——正宗的《龙船歌》,《三元龙船歌》就是这一类。也正因为几百年来都有传唱水上《龙船歌》,反倒没有产生岸上的“旱龙船歌”。
   祖先虽然留给我们的有划龙船和龙船歌,应属于沙溪文化,但因为时代的变迁,按现在习惯的说法:属于三明文化。而三明的由来,是在1956年将三元县与明溪县合并为三明县;1960年又改为三明市;1983年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实行市带县的新体制,至今未变。虽然管辖的地域大了,但是这么一来,三明文化的概念也随着岁月而变化。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说,地名的沿袭也属于此范畴,时代在发展,三明是发展而来的地名,但是,有些文化并没有发展,却因为更换地名,随之加以冠名而已,例如《三元龙船歌》就属于这种现象,变成了《三明龙船歌》:一边划龙船,还是一边唱着古老的龙船歌,唱的是方言。从严格意义上,活动形式和语言还是停留在传承的层面,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试问:龙船歌唱的是什么语言?答:三明方言。再问:三明有方言吗?再答:三明当然有方言。还问:1956年以后才有“三明”,哪一片土地是从1956年以后才有的方言?冠以三明方言是错误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因很简单,在现实生活中,我跟一些三明人谈起过这事,几乎都说三明有方言(指市区方言),也几乎都犯了习惯性错误和语言概念混淆性错误,因为方言是传承而来的,三明是发展而来的,两者硬拼凑在一起,等于是矛盾组合体,那些各地的方言只有说原先的地名,概念才会准确。所以我说,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到目前为止,没有属于三明的龙船歌,现有的是三元、梅列和周边地方的龙船歌,唱的是当地的方言。
   再来谈谈历史文化背景,三明毕竟是小城市,加上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时期,大量地移民涌入,如排山倒海之势,人数之多远超原居民,用当地方言来说:被包成米果馅了。虽然几十年来还是有人想传承原居民文化,但是有局限性的,往往力不从心,举步维艰。换句话说,在市区的原居民文化已不是主流,被边缘化了,何况还有人为的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破四旧时期,文化大革命也把龙船的命都革掉了,公开场合没人敢唱龙船歌,久而久之,甚至许多本土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全国各地都一样,文化大革命也革掉了龙船的命,没法划龙船,也就没法唱《龙船歌》。改革开放以后,就像春风吹去了寒冷的季节,万象更新,父老乡亲渴望回归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处境,当地人等于是从一片废墟中重新传承龙舟文化。这段时期,三明市区老住宅区依然还在,一户挨着一户,坊堡街巷还是邻里,祖祖辈辈形成的本土文化的凝聚力并未消失。街坊邻里的父老乡亲,无论谁遇见谁,一开口说话,就有了浓浓的乡音乡情,以及乡园、乡俗、乡韵、乡魂等基石,依旧深深地扎在原居民的心田里。
   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在写这段文字时,不仅仅还清楚地记得当初的情景,甚至像放映电影一般,那些镜头一幕幕声情并茂地涌现在眼前:那天晚上有人到我家,通知一声,哪天晚上在村头大坪上,要召开全堡人商讨如何重新做龙船,家家户户都得有人出面。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参与民间自发的活动,就是商讨如何做龙舟。此事八字还没一撇,有一位老人带来了唢呐,就在村头大坪上吹起了龙船歌的旋律,也有老人唱起了龙船歌,可见龙船歌首当回归龙船文化的牵头羊。
   老人不用出外干活,在家养老自然有时间,身体健康者就会出外走动,来聚集的人数也多些,很显然成了这次民间活动的带头人;三十年代出生的人,正值人到中年,也是一家的顶梁柱,当地人绝大多数是农民,收工也迟,来大坪聚集也比较迟;四十年代出生的人,文革前就有划过龙船歌,虽然停了十来年,多多少少也能唱些龙船歌;50年代出生的人就算年轻一辈,文革前还是未成年,不可能划龙船,但至少听过龙船歌,耳熟能详;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是属于“最年轻的一辈人”,对龙船歌却是一无所知。总之,从这天开始,龙船歌又在父老乡亲中传唱开了。随后的日子里,只要看见有人围聚在城头村尾,或路边门前,都能听到有人唱起龙船歌,甚至还有小孩跟着学唱,一时间不亚于传唱流行歌曲,仿佛也成了时下的时髦之举。
   正因为家家户户出资,加上老人们极力传承这种文化,中年人出面挑大梁,年轻人都得参与。有史以来,沙溪流域任何一处做龙船,都没有这次艰难,祖传下来的山已经不是私有的,收为集体又分给了外来移民,我们堡几十人一同上山砍伐,原本事先有人已经跟那里的农民谈好了,可是对方临时变卦,五六个男人居然站在路口阻拦我们上山。同去的几乎是农民,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个个血气方刚,得理不饶人,就像点着了火药一般,于是双方争吵。六七个人围着一个人,一张嘴哪能辩得过七嘴八舌?人多势众,甚至推搡,险些就要群殴。好在有几个中年人带队,极力劝说大家要冷静,经过双方再次协商,我们才上山砍伐,有人就在山上唱起了龙船歌,可见热情高涨。
   三元和梅列各个村堡的当地人都新做龙船,基本相同,老辈人出面,又是打鼓,又是吹唢呐,传教青年人唱龙船歌。于是旧貌变新颜,每年在端午节前后的沙溪河中,摇曳着一条条龙船,划起了朵朵浪花,引来两岸观看的人,数不胜数。鼓声、唢呐声、以及高亢激昂,柔美悠扬的龙船歌,响彻四方,也成了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一边划龙船,一边唱龙船歌是此地的风俗,新一代人才学会唱龙船歌,以至于加深了感情。这段时间,原居民基本上还是以文化的传承为宗旨,但从龙船歌来讲,不仅仅传承老的龙船歌,已经有人写了不少的新龙船歌,只是当初的条件有限,只能刻蜡纸、油印、钉成小册子。我当时就有收集一本《龙船歌》,老的新的龙船歌加起来都超过了二百首。但是,我从未听到有人划龙船时唱新编的龙船歌,等于那些新龙船歌只停留在收编的小册子里。

共 32572 字 7 页 首页1234...7
转到
【编者按】“后门杉树几千年,请得鲁班来造船,造得船来水上走,划船弟子保安康。”《龙船歌》是三元区传统民间原生态歌谣,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三百多年,现流传于三元、梅列及周边乡镇一带,每年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四、初五、十三,三元区四坊八堡村民抬着龙舟纷纷下水,随着鼓点声、唢呐声,伴着划桨节拍,用当地方言唱起古朴动听、雄浑高亢的《龙船歌》,形成独特的端午民俗文化特色。《龙船歌》内容大体可分为造船敬神祈福类、思圣贤赞英雄类、抒景赞志类等。在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水域时,可以咏唱不同的主体,如逆水行舟或遇急流险滩时,咏唱雄壮高亢的歌曲;河面平缓时咏唱抒情歌曲;龙舟下水,敬神祈福时,则必须咏唱造船祈神的歌曲等。歌词讲究押韵,琅琅上口,别有气势,有鲜明的客家原始山歌的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爱国爱乡的崇高情怀和热爱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621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6-20 17:25:50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福建三明龙船歌,就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是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文化。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6-21 17:28:55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2 楼        文友:邓跃华        2017-06-22 03:31:25
  共同努力!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6-21 17:45:09
  恭喜佳作获精,争取更多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4 楼        文友:邓跃华        2017-06-22 03:30:18
  谢谢欣赏,问好!
用笔记录海外游子的命运和追求!
5 楼        文友:邓跃华        2017-06-22 03:34:10
  《端阳花开浪打浪》普通话演唱
   1
   一浆哟一浆,水乡的浪打浪,祖先是请得鲁班哟来做的船。
   嗬,龙的哟传人,水上哟划龙船。打鼓要领唱,唢呐哟声声的响。
   纪念屈原划龙哟船,人人都唱龙船歌就响,浪打浪!
   2
   一张哟一张,老乡的黄脸庞,条条的龙船,承载哟粽果的香。
   嗬,忧国哟忧民,民间哟代代传,齐齐的划船,浪花哟都在伴唱。
   纪念屈原划龙哟船,人人都唱龙船歌就响,浪打浪!
   3
   一船哟一船,家乡的男子汉,就像那岸上,山山哟连成群山,
   嗬,龙船哟相连,山川哟万里长,文化要发展,歌声哟响彻四方。
   纪念屈原划龙哟船,人人都唱龙船歌就响,浪打浪!
用笔记录海外游子的命运和追求!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