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执着的诲人良师(散文)
杜宇声是王中庆老师的笔名,我在读王师的笫二本“侃诗”后写读后感《杜宇泣血招诗魂》,谈学习写诗的收获。我将两侃书做为我写诗的工具书、教科书,悟道多年了,虽缺灵性也算有点长进吧,也打算出诗集了,向王老师致诚挚的谢意!
王师自谦“野翁侃诗”,其实说专家论诗也不为过。作者的头銜名份不重要,弄个唬人的头銜而沒有真材实料反倒让人耻笑,王师自称野翁而小题目大文章令人敬重!说侃诗也罢论诗也罢,王师自不争名份,那侃、论就不重要了,而是沉甸甸的三本诗论启迪人写诗灵感,他的诗论两次在中华诗词最高讲坛上受到赞誉,得到全国诗界泰斗们的肯定与赞扬那应该说什么档次?
书名就不讲究了,我是说两本诗论的真实价值,当我收到王师的第三本诗论书后,真是百感交集,感他对诗词的执着、对爱诗者的帮教、对诗友们的尊重、对诗词学会的热情!
说王师对诗词的执着,起初我的影响是他出书多,至今已厚厚的九本了,写作之人只要看这等身著作,就知其中的辛苦,出一本书真非易事,出高质量的书更含多少心血!我从他的书中自我介绍和后来接触中略知他身世后,更惊叹他的执着精神。他才华横溢而性格耿直,在上世纪的政治运动中直言曾遭劫难,与我父亲遭遇的劫难相似,他们为此付出了半生不公正的待遇,父亲曾告戒我:什么叫政治?就是顺着政府的话说,说的不一样就治你!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将杂文集出版了。出书后送人不少了,少有人敢直评长短,而王师接我拙作后用一周时间连读,读后写读评,并叫我到他家征求对此文意见,我感其认真,感其肯定,感其赞赏,我提意将几处赞誉词删改,我心涌热浪,不是说此书写得好赖,而是心灵的相通,有种知音感。
我是从“文革”运动带伤过来的人,那时对言论管制特严,一言不慎大祸临头。而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并非少数人,多少人封口了,看上司脸色阴晴说顺风话;多少人搁笔了,也只写歌功颂德俗文。因此,我对能写真话实话诗文的人敬重,而王师的几本诗论、几本诗集和文集里透出正气,教人写作技巧,更含做人道理。尤其是一个带“重伤”过来的人,仍痴心不改笔耕不辍难能可贵。在他的三侃书出版后,他叫韩志清和我去拿书,尽管他年老多病,还说要继续写下去,再出几本书。他用一生的代价注释着对写作的执着程度!
他是诲人不倦的良师。他的“三侃”诗论书,对写诗者的帮助各有不同尺度,各人心中有数。就我县诗词学会说,上教诗课从韵律起,大部分人的格律算合格了,而在意像深度上差別就大了。我读了王师的三侃书,经历了写诗三级跳。
说来惭愧,我加入诗词学会后只会写点顺口溜,勉强押韵就算不错了,后来韩会长强调合律,经过一段阵痛,算能合律押韵了。最初见王师的诗论文章,是在出《漳源诗词》时,王晋鸿主编让我校对诗文稿,连载了王师的几篇诗论文章,我学后初知诗还有这么多说道,回审自己的诗,虽然在格式上算诗了,其实是稻草人没魂,拿画画行话说是形似而非神似。在看了王师的一侃书后,自认为有点长进入门了,一写诗就在意象方面耗神,初见成效。记得写一首《学写诗》的七绝诗中,前两句说学写诗不易,后两句还记得是“热爱生活心颤动,抖出音符汇成诗”,此庸诗居然被选登到《难老泉声》诗刊上,这是我的诗首次上省级诗刊,高兴之余细看,还有一字出律被编辑修改,孙国祥会长说:我写了好几年才上了这刊物,好稿多得是,编辑还给你改稿。我说我并不认识编辑。我想是王师给我招回了诗魂?我在看了二侃书后,情不自禁地写了《杜宇泣血招诗魂》一文,杜宇泣血是杜宇鸟泣血催耕,教我们给诗符魂。
说到王师对诗文友们的帮助,那就面广了。他的成名作发表后,轰动了全国的青年学生,像雪片飞来的求教写作信,他都认真一一答复,情系大地的园丁,没有报酬,而有真情!他后来将这些回信集书《紫风书笺》,我没此书说不细,但能说细的是给诗友们的诗集写序。
我在编辑我的诗集《心音》时,想到需有个序言为导读,总不能“王婆卖瓜吧”?而且希望有高人指点,是为书惯例。我想到了王师,可又感素未交往不便启齿。我是曾随诗词学会诗友们三访“紫云洞”他的东河村家,但咱名不见经传他不可能认识我,写序不是易事,起码要阅完全书,他会给我写序吗?心里没底。我所以找他并非慕名拔高,而是敬他正气相投。在一次会后递稿给他求序,他欣然答应,我直感是他对人尊重,正是他对人尊重,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
此外,我从他的书上看到不少与文朋诗友的文字交流,他给人写的序言、文评很多,言辞诚恳,见解高屋建瓴。別人给他书,他大都写读后感,并收录于他的书中,別人给他写的诗文,他也收录于他的书中。这明显是尊重人,更是园丁呵护苗木的自觉担当!有次我去他家取给我诗集题写的书名书法,他病了在医院,我赶到医院去看他,他气喘极严重,爬在病床上上气不接下气,见了我居然说我出书写书名的事,说一字喘三喘,听得我心发酸。他还将提书名《心音》的感触还写了一文,收于第三侃书中。他对诗文真的痴情了,对诗词、对诗友可谓一见钟情,关怀备至,是爱屋及乌?而对他的子侄却取名”听之、任之”,取名总有个想法和期盼吧,听之任之。他对诗文和亲情的法码在天平上差大了!
王师对榆社诗词学会的热情由来已久。他是武乡县人,却对榆社更关注,是榆社诗词学会顾问,经常参加学会活动,热心与会员互动,每出一本书,都赠送学会诗友们。有一次我和几位诗友游玩到东河村,去王师家求书,他热情接待了我们不速之客,赠书、还给看病、合影,他对认识和陌生的诗友同样热情,现在移居榆社了,更是情上加情!
愿王师多给指导,招来诗魂,光耀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