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龙船歌的前世今生
一、文化涵盖
一种文化的起源、传承、演变与发展,跟历史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从始至终,先来后到,说到端午划龙船纪念屈原,还得先说龙舟文化的起源,没有行舟更谈不到龙舟文化。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可以从史书中找到史料,原来,“龙舟”一词最早记载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有这样的文字:“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龙舟起源应该比记载时更早些才对,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为,原始时期的先民还没能掌握农耕技术之前,也要进食,就会在水上捕捞水产,也得渡水辛勤劳动,特别是遇上什么灾难,还得在水患中逃命求生,以及救一救溺水之人,自然就会在水上的争斗中争先竞渡。从南方而言,在客家先民还未大规模南迁之前,像沙溪流域,最早应该是属于古越人、畲族人等,举办祭拜水神与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直到有了节日以后,龙船就成了节日的“礼物”。
《荆楚岁时记》是南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特别对古代楚国境域有详细的记载,自元旦起到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注解中引用经典风俗传记68部80余条,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换句话说,保存到现在的古籍中,也是最早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具有权威性。可以从书中查到文字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再根据《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公元前278年,楚国与秦国交战,连京都也被攻破了,而屈原于五月初五写下《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汨罗江而殉国。他是很著名的诗人,创立了“楚辞”的文体,写下了许多诗篇:《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等,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又有忧国忧民的情操,堪称爱国诗人。换句话说,从他开始,中华民族才有了以著名于世的作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标志性人物。传说屈原殉国以后,就引起极大的轰动,楚国百姓非常悲伤哀痛,有了缅怀之情,于是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亡灵。
以后有很多地方的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是以纪念屈原开张的,渐渐地形成了风俗,这就有了主题的凝聚力。由此可见,龙舟文化有发展了,划龙船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例如《隋书•地理志》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代魏征在《志》中写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上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
关于龙舟正式竞渡始于何时,并不清楚,但可以从古人的诗句中分享一下。例如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前四句:“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嘀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生。”既交代清楚节令,也把天气怎样,环境如何都描写清楚了,以及渲染了还在龙舟竞渡前,就已经很热闹的气氛。这首诗很长,淋漓尽致地描写出场面的壮景。中国人常说是龙的传人,龙有图腾的象征意义,是属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实划龙舟也一样,或者说,龙舟文化已经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众所周知,划龙船已经成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龙舟文化至今还带有一点地方宗教色彩的痕迹,例如新做龙船开工有仪式,竣工与下水之前,必须请道士设坛作法,以及最后一次划龙船起水之前也有仪式,这也能从《荆楚岁时记》看到来由。端午条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里的“禳”字,在《仪礼•聘礼》一书中的注解:“祭名也”,祭名就是祈祷消除灾难,驱邪除恶之祭。
自古以来,中国大地被称为“神州大地”,中国传统文化也被称为“神州文化”,于是五千年演绎的文化大戏,都在此范畴。关于万物的起源,东方与西方说法不同,而“上帝和盘古”都是神,翻开《圣经》和《山海经》看看就知道了。而这些不能说是“迷信”,是在那个时期的文化元素。从《荆楚岁时记》记载乡土风情,到后世端午节演变成挂艾草、又将艾草人附会为道教张天师,正因为如此,再后来龙舟文化就有道士的参与,直至风行全国。传承到现在还保留一些仪式,当然要向现代文明发展。例如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三元和梅列一带新龙船竣工的仪式中,道士在念祭文时,乡民们都得下跪,规规矩矩,毕恭毕敬,还得回应一些应声词。到了80年代初,同样的仪式,乡民们不要下跪,而是站着聆听道士念祭文。从民间文化大范围而言,也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
三明市区当地人已经有“村堡女子龙船队”,那就讲讲风船的来由,其源于远古的“鸟舟、鹢舟……”《楚庭稗珠录》的《粤囊》里就有记载:“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又如《顺德县志》记载:“大良之龙凤船妙其华丽……”还有湖南汨罗县的龙舟,前面装有龙头,后面置有凤尾,而凤尾却是用包有红纸的竹蔑做成扇形,插于船尾,如雉尾一般,也显得漂亮,也可称龙凤船。到了1964年以后,就连香港也出现了凤艇比赛。这样的凤艇是有装饰着风头和凤尾,很明亮,是由女队员比赛,也有龙凤呈祥之意。换句话说,无论是历史和当代,龙舟文化都体现了“阳阳论”的渗透。
有些地方已经发展成旱划龙船了,例如《南昌府志》记载:“五月五为旱龙舟……”又如《微州府志》记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就连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的风俗,也认为可以除邪避灾,当然另有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等等,也把划旱龙船发展成为风俗,而这些其实是一种民间的舞蹈,日期也不一定在端午节举办活动。甚至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发挥特长,把小型旱龙船做成了玩具,专门提供给小孩子玩,不亦乐乎。
发展民间文化,还得有官方的认可与支持,甚至参与,才能发扬光大。《旧唐书》的资料来源比较丰富,也是现存最早乃至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其中就有记载穆宗、敬宗等,都有观看龙船竞渡之事。宋朝的孟老元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下了北宋皇帝在临水殿观看金明池内的龙舟竞渡的一些状况。当时有位画家叫张择端,画了一幅《金明池夺标图》,描绘了宋朝汴梁皇家园林内龙舟比赛的场景。到了明朝,也有皇帝追随而至,而是在中南海紫光阁观看龙舟竞渡,再到清代,同样有皇帝乾隆、嘉庆等,前往观看,改成在圆明园的福海举办龙舟竞渡。综上所叙,可以说端午节划龙船,不是汉人的专利,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风俗,这里只是提到而已。龙舟文化官民都参与其中,从大范围而言,也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的特殊性。
龙舟竞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到现在确实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是功利性阶段;第二是纪念性阶段;第三是竞技性阶段,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以至于发展成专业性运动员参与的体育比赛项目。例如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国际上,龙舟比赛也有30多个国家参与。换句话说,龙舟文化已经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但是,诸如龙船歌之类的,同样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直到现在,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首《龙船歌》能唱响大江南北,更不用说在国际上会有影响力的歌曲出现。
二、文化起源
沙溪文化与别的地方会有不同之处,方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例如龙船文化就是一例。三元与梅列是上下流域的邻里关系,两地方言和风俗基本相同,从龙船动工开始,就有严格的相关仪式。用方言来说是“规矩,发一发十,意思是从一发到十。”但还有另一层意思:“发仪发式”,用当代话语来解释,就是程序正义,有神圣的正义感!龙船下水仪式更为隆重:几张老式八仙桌当作供桌,摆上三牲四兽、新鲜果品和糕点,点燃大大的红蜡烛,燃香插满香炉。制作该船的师傅做一个竣工仪式,上香叩拜,恭恭敬敬朗读一份“祭文”。该内容有龙船开工时间、乡民捐资名单和数额,以及所许心愿之词和竣工时辰等,之后率领乡民选出来的人选,都是德高望重和最优秀的青壮年,一同三拜三叩首,仪式完毕,再由道士念念有词,这叫设坛作法。当在祈福祭文时,乡民们都要规规矩矩,毕恭毕敬跪在地上聆听,仪式完毕,点燃鞭炮,锣鼓喧天。龙船下水,还是由乡民选出来的代表上船划桨,打起鼓,唢呐声声,高唱龙船歌。划桨也是不同,都得写上字,就是“二十八星宿”。当晚还得大摆宴席,热热闹闹喜庆一番,整个活动才算圆满成功。每年一到农历五月,龙船就下水了,每个村堡都会有人把桌子和茶具搬到岸边,看到有龙船划来,点燃一串鞭炮,意为用礼节迎接客人。于是龙船靠岸,人人下船,喝喝茶,休息一下。龙船又要划走了,再放一串鞭炮,当作送客,划桨人高唱龙船歌,以作谢礼。龙船一直划到农历五月十三,每条龙船起水前都得到一处谢神,梅列在正顺庙那段河流,三元却面对上流的山峰,人人都得举起划桨,点燃鞭炮。这样极具地方韵味,又富有生活气息的龙船文化,究竟传承了多少年呢?20世纪80年代,我很想弄清楚《三元龙船歌》起源于何时?也许没问对人,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龙船歌是祖上传下来的。当然也没地方去查历史资料,以至于没弄清楚准确的历史时期,等于文化起源还是个谜。
当我再一次想弄清楚三元龙船歌的起源是何时,已经是2010年了,人却在意大利了,极少回故乡,条件受到了限制。但有些事情已经发生,有必要提一提。二十多年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故乡的许多父老乡亲对“非遗”还很陌生的时候,我在意大利就默默无声地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了,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发展民间本土文化的“超前意识”。创作了一首新民歌《谁说三明没民歌唱》,也把《三元龙船歌》的首歌融为一体,此歌在当地民间也悄然传唱十几年了,2010年也有报社记者采访过我,也写成文章发表在当地报刊和网络,读者可以查证。
说起我下决心想弄清楚沙溪流域的《龙船歌》起源于何时何地,也有个来由。2010年4月,梅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了,我在意大利都看到了梅列上网的“非遗”视屏,于是准定写《三明新龙船歌》,当然也收集了不少的资料,而且陆陆续续也写了一些系列随笔,其中就有写到自己的一些看法。自从成立了“三明市非遗协会”以后,加上《三元龙船歌》也被收入“非遗名录”,那么,《龙船歌》起源于何时就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很有必要“刨根问底”。而这一话题还会牵出诸多领域,以及沙溪流域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文化背景、人文情怀,等等,我把这些统称为“历史文化现象”。有必要说明一点,我不是学历史的,也不写学术论文,而是平时爱看书,也爱思考文化上的一些问题。上网收集了一些资料,写的是读书笔记,或叫文学随笔,谈谈对沙溪流域《龙船歌》起源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任何地方的《龙船歌》,都是属于龙舟文化的范畴,虽然龙舟文化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但也得要有地域文化背景。例如:“纪念曹娥说”。《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曹娥是投江死的,民间也有这样的传说,她是下江寻找父尸而死,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也有“纪念伍子胥说”,《清嘉录》中记吴地的龙舟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吴地就是江苏一带,因此才有端午节祭伍子胥的风俗。还有广西是“纪念马援说”,甚至还有地方“纪念秋瑾说”,就连福建省的福州,还有“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但那些都与沙溪文化格格不入。那么,我们再看看“纪念屈原说”。
我以三明当地文人陈盛美、林荣发考证后写出的文章《三明建置沿革》为依据:“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至前11世纪),三明地域属扬州辖区内,但疆域尚处于原始未开发阶段。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221年),三明地域属七闽;战国时期属楚国……”恰巧沙溪流域“战国时期属楚国”,何况《三元龙船歌》就有这样唱:“五月端阳祭屈原,鸣锣击鼓闹喧天,家家饮尽菖蒲酒,五湖四海划龙船。”那么,沙溪龙舟文化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无可置疑。
《三明建置沿革》这样写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分36郡,三明地域属闽中郡。汉朝改属扬州会稽郡东冶县……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南平县改名为延平县,同时在延平县南乡沙源地置沙戍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绥安县改名为绥城县,在这期间,沙戍堡升为沙村县……唐朝,建安郡改为建州。武德四年(公元592年)复置沙村县,更名为沙县……”与中原文化相比,沙溪文化开发较迟,但是,由于客家先民的南迁,就改变的从沙县以上到永安一带的蛮荒的状况,特别是沙溪两岸很有特殊性。就拿唐代举例,并不是逃避战乱的难民,而是皇室宗亲、宰相名儒、封疆大吏:“邓光布护太子进闽”“陈雍举家迁居于贡川”,不是传说,却是真实的历史。由于查不到唐代沙溪流域《龙船歌》起源的史料,就从中原文化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