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母亲

精品 母亲


作者:寻找姚黄 举人,4738.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31发表时间:2017-06-22 21:02:20
摘要:83岁的刘婆婆是“悠坷垃头”的高手。怎么说呢,“悠坷垃头”是农村的一种“巫术”,属于“封建迷信”。

母亲 83岁的刘婆婆是“悠坷垃头”的高手。怎么说呢,“悠坷垃头”是农村的一种“巫术”,属于“封建迷信”。当然,这种迷信源于缺医少药的年代。孩子或大人病了,请不起医生,吃不起药,就“悠坷垃头”。有人“悠”好了,也有人“悠”严重了。好了的人就越发地相信这种“巫术”的灵验,“悠”坏了的人,就不再相信了。所以,这种“巫术”,直到现在,还在民间流行。这就如同神鬼之争,争论了几千年了,还在仍然争论不休。
   什么是“悠坷垃头”呢?就是用一根筷子,吃饭的那种筷子,筷子的尖头,系着一根细细的线,线约八寸长,线的另一头系着一个鸽子蛋一样体积的“土坷垃”。然后,拿一只碗,当然是吃饭的碗。盛半碗水,一根白线和一根黑线十字形搭在碗上面。刘婆婆手持筷子的粗头,便开始了“问诊”。怎么问?就是与“灶爷、灶奶奶”对话,从对话中查找生病的根源。
   现在有了“新农合”,农民手里也有钱了,按说,这种“巫术”该寿终正寝了。但是呢,仍然有人相信它。不过,人们都有“两手准备”,一边请刘婆婆“悠坷垃头”,一边去街上看医生。或者,有人病了,看了医生,也打了吊瓶,吃了药片,但是呢,病还没好。这人急了,就请刘婆婆“悠坷垃头”。刘婆婆就像一个“捡漏”的,把医药治疗中“漏下来”的病人,“捡起来”放进自己的菜篮里。
   但是呢,刘婆婆很少给自己“悠坷垃头”。当然了,村里不止刘婆婆一个人会“悠坷垃头”,刘婆婆生病了,就去找别的老婆婆。可是呢,现在,刘婆婆却破例给自己“悠”起了“坷垃头”。还说了一堆不该说的话。或者是,说了不太恰当的话。这些话被儿媳妇知道了,心里不高兴。或者是,儿媳妇开始“嘴斥”(批评)刘婆婆的儿子。还有,就是儿媳不理刘婆婆的儿子了。怎么说呢,两口子本来话挺多的,忽然不说话了,这不太正常。刘婆婆想。
   灶爷、灶奶奶就是“灶神”了。与灶神对话,什么意思呢?灶神会说话吗?当然不会。灶神要说话了,还不把人吓死?所以呢,与灶神的对话,类似于现在的电脑弹出的“对话框”。“是”或者“否”,单项选择。不过,做选择的不是人,而是神,灶神。农村人,叫做“灶爷灶奶奶”。在我们农家,厨房的锅台里边,靠墙,都有一个牌位。有的是从街上买来的“灶爷”、“灶奶奶”的画像,有的是手写的“一家之主”四个大字;还有就是厨房装修时,卖瓷砖的,免费赠送一套灶神像,贴在墙上,永久不变色。灶神两边的对联,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农家的期待和厚望都在这对联里边了。
   刘婆婆与灶神对话的技术有点炉火纯青了。她问灶爷灶奶奶的话,细腻,恳切,适度,有时还用一些从电视里听来的词汇。通常是,准备好了道具,刘婆婆呢,开始了与“灶爷灶奶奶”的艰巨对话。对话的目的呢,是要查出家庭成员的“病根子”。比如,撞上了在野地里游荡的“恶鬼”;比如,碰到了故去的熟人;比如,有死去的亲人想要俩小钱花花。刘婆婆呢,用上那么一顿饭的功夫,细细地盘问了“灶爷灶奶奶”,找到了病根。择个日子,选个地方,两个小菜,摆在那里。一卷黄表纸,花成扇形,点火烧了。一挂小鞭炮,噼噼啪啪,放了。
   刘婆婆的技术,后来就家喻户晓了。找她“悠坷垃头”的多了。刘婆婆呢,也不要人家一文钱,不喝人家一口水,全是义务劳动。刘婆婆“悠坷垃头”能坚持到现在,是受到鼓励的。刘婆婆的大儿子、儿媳妇就喜欢这个。大儿子是一位中学教师,退休前在县城某个小区买了房子,退休后装修一下就搬进去了。大儿子、儿媳都是喜欢“两手抓”的主儿,外孙病了,一边寻医问药,一边打电话让刘婆婆“悠坷垃头”。所以呢,外孙病好了,既归功于医生,又归功于刘婆婆。
   刘婆婆年纪虽然大了,但身体没有大毛病。腰是弯了,可眼不花,耳不聋,牙不缺。就连头上的毛发,也只有三五成的白。而她的大儿子,才60岁,那一头黑发,就全白了。
   现在,刘婆婆给自己“悠坷垃头”,什么原因呢?是背部左侧“仙板骨”下方,一跳一跳,生疼。“仙板骨”就是书上说的肩胛骨。老人们都叫它“仙板骨”。
   “仙板骨”下方跳疼,在刘婆婆还是第一次。那天晚上睡到半夜,一下子刘婆婆就被疼醒了。后背手够不着,刘婆婆睡觉的这一头,没有墙,无处可靠。刘婆婆就起来了,穿好了衣裳,拿后背往墙上蹭,一下,两下,三下。跟刘婆婆一张床上睡的是亲家母,也就是大儿子的老岳母,儿媳妇的亲妈任婆婆。
   任婆婆比刘婆婆小三岁。17岁上,任婆婆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货郎,货郎姓李。这货郎比任婆婆大了整整一旬。任婆婆18岁那年生了一个女孩,以后再也没有生产过。所以呢,任婆婆年轻时被丈夫压迫着,经常挨骂。好在女儿慢慢大了,处处护着老妈。李老头活到71岁下世去了,任婆婆59岁,一个人守着三亩地,做了村里的五保户。任婆婆65岁的时候,女儿把她接到身边。这才彻底不受气,也不受累了。
   怎么说呢,如果60岁算老人的话,刘婆婆大儿子家里就有三位老人了。刘婆婆一来呢,就又添了一位老人,四个了。83岁的刘婆婆和80岁的任婆婆,同着一张床,一起睡,一起起。不过,任婆婆瞌睡大,睡眠质量好。刘婆婆起来蹭后背时,任婆婆还是“噗噗噗”地打鼾吹气。刘婆婆蹭了几下,觉得不疼了,就弯着个腰站在走道那儿看两个老头儿的临终照片。
   镜框里的照片是两个歪嘴巴、斜眼睛的老人半身像。左边是刘婆婆儿子的父亲,右边是儿媳妇的父亲。这两张照片都是在两个老人临终前几天拍照的,所以,表情极不自然。努力张着眼睛,就把嘴巴也给带动得张起来,有点吓人的样子。刘婆婆一会儿看自己的老头儿,一会儿看老亲家公,一边看,还一边叹气。
   过半夜了,儿媳妇起来方便,卧室门没有关,刚下床,就被吓了一跳。小区的夜不像农村,黑灯瞎火的。小区里有两排路灯,成夜亮着。儿子家又是二楼,屋里朦朦胧胧,好像是,漂浮着淡淡的月光。儿媳妇以为贼进来,或者以为是鬼魂,吓得毛发都竖起来了。急忙返身回来,推醒男人,小声说屋里进人了。男人与8岁的外孙一头睡着,赶紧起来,悄悄走到门边,好像一只鹅,把自己的脖子伸出去,看清了弯腰站着的是老妈,说:“妈,你干什么呀?不睡觉!”刘婆婆说:“我仙板子疼,够不着揉,起来蹭蹭。”儿媳妇说:“白天还好好的怎么说疼就疼了?”刘婆婆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阴瘩’吧!”儿子说:“还‘英壮’呢!‘英达’(阴瘩)你也知道?”
   刘婆婆说:“‘阴疮’和‘阴瘩’不是一回事儿。‘阴瘩’比‘阴疮’厉害!‘瘩背’你听说过吗?长在皮外的是‘明瘩背’,长在里头的是‘阴瘩背’。”
   儿子“噢”了一下说:“瘩背,我听说过。”儿媳随即按亮了电灯,屋里瞬间白刺刺的了。这屋里装修的色调都是白色,在灯光的照耀下,明亮如白昼。儿媳对儿子说:“你把娘衣裳掀开看看。”
   刘婆婆就趴在沙发靠背上,将衣服下摆撩起。儿子细细看了刘婆婆肩胛骨下方松弛的皮肤,乱抚一气,没有发现异常,儿子说:“不红不紫的,什么也没有。”刘婆婆就说:“肯定是‘阴瘩’了。‘阴瘩’就是癌症,治不好的。”儿子说:“别瞎想了。什么‘阴瘩’、‘明瘩’的,不就是长疮吗?过去没有抗生素,‘瘩背’不好治,现在什么毒疮治不好呀?快睡吧,别胡思乱想的了。”
   儿媳说:“老张明天送了立春,带娘去医院查查好吧?”
   刘婆婆的大儿子名叫张明阳,儿媳妇喊他老张,他喊儿媳妇老李。年轻时,他们叫名不叫姓,现在呢,叫姓不叫名。我们这里年纪大的儿媳妇喊婆婆“娘”,年轻的都叫“妈”,是“娘”和“妈”混叫的地域。儿媳的这个“娘”,也就是刘婆婆,是儿媳从农村三弟家接来的。怎么说呢,老李从村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虽然住到了城里,还是要不断去乡下的。
   那天,她在乡政府办完事儿,去老三家吃饭。看见婆婆弯着个腰,在洗衣服,干饭是闷在电饭煲里的。菜也做好了。小儿子两口子还在地里割麦。两个孙子还没有放学。老李看见了就说:“这么大年纪了还洗衣服?不能叫小陈洗?”小陈是刘婆婆的小儿媳妇。刘婆婆说:“他们都在机子上割麦,饭都顾不上吃,哪有洗衣裳的空?”儿媳妇说:“他们没有衣裳换的了,自然就洗了。成天弯着个老腰,做饭、洗衣裳、还喂猪,你别累倒了。你跟我一块儿到城里住一段,看他们吃不吃饭,穿不穿衣?”刘婆婆说:“都忙得要死,我能干就干点吧。”
   老李回来的时候,又叫老张打了几次电话,催刘婆婆到城里住些日子,刘婆婆呢,还是那一篇子话。一直等到今年秋后,收完了,也打完了,又种完了,刘婆婆的大孙子又考到县城高中了,小儿子也打工走了,家里就剩下小儿媳妇和小孙子了,刘婆婆这才跟大儿媳妇到城里来。
   作为儿媳妇的老李,为什么非要把刘婆婆接到自己身边?这不光是让刘婆婆歇歇手脚,还有那么个“补偿”的意思在里边。补偿呢,说来话长,就简单点儿吧。儿媳与大儿子恋爱期间,刘婆婆是坚决反对的。反对的理由只有一条,硬邦邦。就是儿媳是独生子女,将来结婚了,儿子肯定是“倒插门”。“倒插门”呢,在农村乡下,不仅名声不好听,儿子也不是自己的儿子了。自己屎一把尿一把给儿子拉扯大了,还上了中师,做了中学的正式教师,吃皇粮,拿工资,到头来倒成了人家的人了。刘婆婆怎么能不反对呢?但是,大儿子就认准了这门亲事,决不妥协。最后还是刘婆婆让步了,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结婚时,必须在自己家里。儿子答应了,说你得盖房子。没有房子怎么结婚?那时的刘婆婆和男人,都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两个人东挪西借,凑够了钱,盖了三间新土坯房。结婚之后,儿媳做了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后来呢,上边说一个村至少得有一个妇女干部,村里识字的年轻女子又是党员的只有儿媳妇,于是,她就做了村长。
   刘婆婆原是老两口单独生活的。七年前,老伴儿伸腿归西了,由大儿子主持召开了家庭会议,大家一致同意,刘婆婆想在谁家住就在谁家住。想住多长就住多长。但刘婆婆说,她就住在小儿子家里。小儿子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在村里种地、收割,一半的时间在外边打工。小儿媳妇生了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小儿媳妇懒散,男人打工走了,她就没了约束,整天打麻将。所以呢,一家子吃饭都是刘婆婆做,衣服都是刘婆婆洗,她的腰慢慢慢慢就弯了下来了,并且再也直不起来了。
   儿媳妇老李想起婆婆当年的担忧,她暗自下决心要让婆婆安度晚年,母亲和婆婆在一起,她要一碗水端平,亲妈婆婆一样待。她也知道婆婆是个闲不住的人,于是,交给她亲妈一个任务:看住婆婆,不叫她做饭、刷碗、洗衣服。她给刘婆婆的任务就是看住她的亲妈,别让她亲妈跑出去翻垃圾桶。怎么说呢,这个任婆婆喜欢在小区里翻垃圾桶,找寻饮料瓶、硬纸板、塑料制品什么的。她把捡来的破烂放在楼道里,攒够了一纸箱,就背街上卖。卖够一百元,就交给女儿。女儿不仅不喜欢,还把亲妈说一顿。但说归说,任婆婆该捡破烂还照捡不误。所以,儿媳要刘婆婆干的活儿就这一项。
   第二天吃过早饭,老张送外孙到学校之后,就叫了一辆出租车,两口子带着刘婆婆,到人民医院检查。医院盖在新开发的土地上,紧挨着城中村。阳光很好,大片大片地铺下来,风吹在脸上,带着泥土的气味和薄薄的凉意。刘婆婆的儿子和儿媳妇一边一个挽了刘婆婆的手臂,上了医院大厅的台阶。
   检查没什么可说的。他们真是碰到了一个好医生。不光态度好,还不让患者乱花钱。这个医师细细看了刘婆婆后背肩胛骨下方的皮肤,又按按揉揉,问刘婆婆:“疼不疼?”刘婆婆说:“不疼。”医师便说:“你这不是长疮,是神经疼。白天不怎么疼,夜晚疼,特别是下半夜疼。”刘婆婆说是。
   医师接着说:“是你这老腰的毛病,腰都弯成这样了,挤压了周围神经,它就疼了。白天有人说说话,不觉得疼,夜晚了,年纪大了瞌睡浅,疼就上来了。”刘婆婆的大儿子和儿媳妇都说要拍个片看看里头有没有问题。医师说:“不用、不用,像她这样的年龄这疼那痒是常事。拍个片一百二,又报销不掉,等于扔了。”儿子又问:“有没有可能是长‘瘩背’?”医师说绝无可能。让晚上睡之前吃两片“安络痛”,还有,就是心里别想太多的事儿。医师给开了两盒药,就回来了。
   在这个家里,除了老张不吃药,都吃药。任婆婆有轻度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吃“硝苯地平缓释片”、“阿莫西林胶囊”、“罗汉果止咳胶囊”;老李有轻度高血脂,心房震颤的病,吃“脑心通胶囊”;现在,刘婆婆又吃一种药片。并且都年纪大了,记性极差。为了怕老人吃错药,老张每次都把三个人要吃的药一一分配好,水倒好,然后催促她们吃。正好这几天,小外孙立春患了感冒,鼻塞、咳嗽,拾了感冒、止咳药。四个人吃药,都是老张来管着。这一次,老张把药和水弄好后,刘婆婆感慨地说:“明阳上伺候老,下伺候小呀!一天到晚不拾闲,还锻炼啥呀?累也累坏了。”

共 894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最无私的人。小说刻画了一个善于“悠坷垃头”的母亲,根据作者的介绍,“悠坷垃头”是一种巫术,也就是封建迷信之类的,类似于一些地方的跳大神,以此来给人“看病”等。作者大肆渲染母亲“悠坷垃头”的典故,到后来,却道出了另一番味道,令人兀自地感动着。为了让母亲能安享晚年,为了让母亲在乡下的小儿子家里不干活,大儿子大儿媳把母亲接到城里,和儿子儿媳一起住的,还有儿媳的母亲,而两个亲家,也是住在一起的,毕竟地方有限吧。母亲的肩胛骨疼,吃药作用不大,儿媳就鼓动母亲用“悠坷垃头”治。母亲用自己擅长的“悠坷垃头”给自己治病,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其实,母亲是有意为之。“治病”的结果或者说从“悠坷垃头”中得知的缘由,却是如此这般。而这样的结果,又在儿子儿媳之间制造了矛盾,或者说不快。“明察秋毫”的母亲。立即另辟蹊径,挽回了一家人的祥和,也给自己争取到了帮儿子干活的权利。母亲的用心可谓良苦,但儿子儿媳的“孝道”也令人感动。小说语言流畅生动,以独特的构思来诠释孝道的重要性,触及心灵。欣赏佳作,倾情推荐。【编辑:哪里天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624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7-06-22 21:04:37
  问好姚黄,欣赏佳作,祝创作愉快!
哪里天涯
2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7-06-22 21:07:33
  令人感动的母亲,应该说,是令人感动的两位母亲吧。但儿子儿媳,也挺好的。这样的家,温暖。衷心的祝愿所有的老人晚年幸福!
哪里天涯
回复2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6-22 21:32:49
  天涯编辑的按语精彩,对小说的解读深刻,正确。谢谢您的长评!
3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6-22 21:35:07
  编辑读的细致,理解十分正确。
寻找姚黄
4 楼        文友:樱雪        2017-06-23 11:44:10
  父母无论多大的年纪,总想帮助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在孩子家,父母也总忙个不停。一家人在一起,免不了言语间的磕碰,这就是生活。请神那段很精彩!这玩意,我也见过,只是筷子没立起来。问好老师!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4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6-23 14:06:04
  呵呵,看来某些民间风俗大同小异。谢谢您的好评!
5 楼        文友:樱雪        2017-06-24 07:59:00
  恭贺老师作品勇夺精辟!!!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5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6-24 16:44:44
  没有想到啊
6 楼        文友:清纯芳心        2017-06-24 08:18:57
  恭喜获得精品!很好的小说,拜读了!
清纯芳心
回复6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6-24 16:45:02
  谢谢您!
7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7-06-24 09:33:04
  恭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精彩!
哪里天涯
回复7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6-24 16:45:35
  谢谢您的推荐!
8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6-24 11:01:17
  母爱大于天。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9 楼        文友:老土        2017-06-24 12:19:39
  开篇就吸引读者的眼球,和谐的家庭是每个成员共同维护的。学习欣赏,恭喜老师美文加精!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回复9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6-24 16:46:00
  谢谢编辑老师!
10 楼        文友:醉童        2017-06-24 17:37:14
  恭喜你再获精品,祝佳作不断!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