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见闻】传统美德说“孝道”(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见闻】传统美德说“孝道”(征文·散文)


作者:九疑樵夫 举人,357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12发表时间:2017-06-24 08:55:37
摘要:“孝道”对内可以帮助人们修正品德,端正行为;对外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当前,我们要通过讲“孝道”,正家风,醇民风,清政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孝道”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最朴素的价值观念。关于“孝道”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钟鼎文等古代文字中。在西周时代,“孝道”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形成观念,并逐渐发展为宗教伦理的范畴。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道”理念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孝道”是从人类敬爱父母的“本能”出发,并加以提倡和完善的道德理念。
   儒家学说中,“孝道”为伦理道德之首,孝为仁之本,是人伦精神的核心。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也。”告诫人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行之有常)而信(言之有实),泛(广)爱众,而亲(近)仁。”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总结非常经典:“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已经把“孝道”提到天经地义、人伦之大道与核心的高度去推行,足见“孝道”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孝经”是阐释和规范着社会组成单位的关系和一切道德的根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它的大概意思是:今天所说的孝,是供养父母衣食住行。若只是这样的话,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而若无孝敬父母之心,这与饲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
   由此可见,儒家所谓“孝道”,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即孝行与孝思两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在言行上孝敬父母是孝道的主要表现;其次,在思想上孝敬父母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内在的孝思与形式上的孝行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孝道”的基本准则。儒家认为,人的生命在本质上体现于一种家族的传承和生生不息的神圣延续,因而,对父母及家族长辈孝敬,不忘本源是感恩生命的具体实践,“孝道”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则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来自于家族、宗族。因此,“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体现为“善事父母”的个人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家族意识和追求永恒的宗教意义。
   老庄在肯定儒家“孝道”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孝道理念。道家认为,所谓“孝道”应是最基本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规范。此外,道家还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的“孝道”观念,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佛家的“孝道”观认为,“善事父母”只是较低层次的“孝道”,高层次的“孝道”是自身的修身养性。“孝道”也不仅在于对家庭父母尽孝,更应该推广到芸芸众生,这才是超越个体的“大孝”。在古代社会,“孝道”包含敬亲、孝悌、孝忠、孝廉、孝与礼、孝与法等六种关系。形成了孝敬父母、继承父志、珍惜生命、兄友弟恭、延续后代、事君忠君、立身立功、诚信待友等八种含义。
   “孝道”涵盖了古今一切有关孝的思想理论、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以及文学艺术成果在内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既有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关于孝的意识、观念、心理、理论等,还有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孝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又有制度形态的孝文化,包括孝的观念、践行原则和要求渗透到社会各领域而形成的法律制度、礼制等;更有由一定物质载体所凝结和体现的物质形态的孝文化,如,与孝有关的建筑、服饰、器物、墓葬等,兼有受孝的观念或“孝道”规范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举止与行动,包括关于“孝道”的各种命名、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礼仪习俗等行为形态的孝文化。不仅涉及面广,而且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孝道”的表达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我们在历史的宝库中,在现实实践中去发掘“孝道”资源,去凝聚“孝道”美德。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表现为“善事父母”的家庭伦理观念外,还体现为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道德经》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即父子、兄弟、夫妇,孝慈是维系家庭六亲关系的关键。《太上感应篇》:“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即明确规范到个体与自然、社会相处的正确态度。“孝道”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和伦理道德规范,行善首先要从恭奉父母开始,孝心和孝行是行善最重要的开端。可以说,“孝道”是“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的出发点,其它的慈心善行都是“孝道”的延伸与升华。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征,使“孝道”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如“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孝道”的深层内涵。在古代社会,“孝道”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孝敬情感,更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做人的根本。“孝道”不仅仅用来协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延伸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用来协调整个社会当中君主与臣下、上级与下级、青年与老人之间的关系,用来维系和强化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孝道”对于古代社会、古代中国人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殊意义。
   千百年来,“孝道”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道”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力量。“孝道”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使得“孝道”变得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也成为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感人肺腑的名言:“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这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从一个孝字入手,也可以认识、把握一个社会的文化风貌。“孝道”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包括对父母的“生养死葬”和祭祀以及娶妻生子、延续香火等一系列内容。
   传统“孝道”根植于国人心中已经年深日久,根深蒂固,受到国人的高度推崇,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孝道”不仅最大限度的维护和保障了老年人的生存生活;还促进了个体道德自律,对促进国人向“善”和向“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孝道塑造了文化,孝道凝聚了社会,促进了国家稳定与统一,为民族延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孝道”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孝道”的基本含义是养与敬。由孝敬父母到为人处世,“孝道”贯穿了人的一生,囊括了一切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其中,“养”是“孝道”的基础,“敬”是“孝道”的升华。古人用“敬”厚人伦、移风俗,教化人们,凡是不善的行为、凡是让父母担忧的行为,都是不敬的行为,也是不孝的行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就把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等行为都归于“不孝”之列,就是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不利赡养父母,还会让父母担惊受怕,或者败坏父母的名声,是不敬的行为。同样地,出于对父母的爱敬,“孝道”要求人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仅如此,“孝道”还倡导对大自然,对所有生灵有爱心,这是一种惠及众生、泽被万物的慈悲和仁爱。可见,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包含在“孝道”里了,“孝道”实际上成了修身做人、理家治国之道。
   “孝道”既是一种道德风尚,更是一种人人均需付诸实践的道德准则。从实践的角度看,孝敬是其他社会准则的基础。孝敬首先是爱,本源是爱父母,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和基础出发,将其可贵的核心观念“泛爱众而亲仁”的博爱思想推而广之,指向不独孝其父母,而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终做到“亲亲仁民爱物”,以敬的心态爱家人、爱他人、爱国家、爱自然万物,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如今“孝道”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身为子女的晚辈,而是所有人;孝敬的对象也延伸至所有的人,还包括国家、社会、万事万物。“孝道”形式丰富多彩,在家庭里,“孝道”是亲人之间的爱;在学校里,“孝道”是师生间、同学间的爱;在社会上,“孝道”就是大众间的互敬互爱;在国家层面上,“孝道”就是忠于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我们还可以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感恩文化的精华,吸收生态文明感恩自然的观点,吸收法治社会敬畏法律的观点,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等的新观点,在“孝道”的涵义中加入广泛性主体对多样化对象的感恩涵义,使当代“孝道”的涵义更加丰富,孝敬的主体更广泛,孝敬的对象更加多样化。它包括子女对父母及其他长辈亲属的孝敬感恩,学生对老师的孝敬感恩,个人对朋友的诚信感恩,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真心感恩,受援者对慈善者的真诚感恩,消费者对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者的诚意感恩,公务员对人民的忠诚感恩,公民对党对国家的热爱感恩,大众对法律、社会秩序、大自然的恩赐感恩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孝道”应该具有现代性,富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要有平等、互益性。传统“孝道”以子女绝对服从父母为前提,强调子女应善待父母,是条不合理的“单行道”。新时期的“孝道”需要强调双方亲子平等。年轻人要尊老爱老养老,老人也要把自己和子女当作法律上、人格上平等地位的人,爱护后辈,理解后辈,走“双行道”。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已经基本解决物质需要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方面的需要已经成为“尊老养老”问题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增强,情感需求更强烈。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天伦之乐,还有对怀旧心理的满足,有人格尊严和幸福感。因此,新时期的“孝道”在重视老年人物质供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精神需要的满足。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孝道”宣传“忠孝合一,移孝作忠”的思想和“忠者,其孝之本也”的观念,使“孝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道德工具。历代封建统治者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在封建社会的“孝道”思想中“不顺乎其亲,不可以为子”的观念,彰显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绝对没有错误,错误只能在子女,父母对子女有绝对支配权,甚至有生杀权,子女对父母只能无条件服从,逆来顺受。这种“孝道”思想是对子女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否定,压抑了子女的进取和创造精神,从而培育了国人的权威主义人格、泯灭自我的奴性人格,是极其有害的,应该予以破除和摒弃。
   在中国传统的“孝道”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落后的观念和行为,一些愚昧迷信的观念需要剔除和摒弃,“古代二十四孝”中一些故事至今依然感人并让后人效仿;但也有一些做法、形式在今天已不实用,已经过时,而且近乎愚蠢,千万不要照本宣科,更不能生搬硬套。
   当代社会是民主社会,封建皇权统治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对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孝道”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倡导独立、自由和平等,鼓励创新,关注人性的解放。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封建“孝道”说不,还要消除其影响,肃清其流毒。
   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强调“家庭本位”,宗法亲情被看作是最高的价值,因而古代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向宗法伦理倾斜。当父子家人有人犯罪,道德和法律都鼓励或默许他们之间的相互隐瞒和庇护,所谓“亲亲得相隐”。这种私情大于公法的观念,与现代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格格不入和背道相驰的,不利于现代法治建设。 
   中国封建社会所倡导的“事死如生”和“三年守丧”“孝道”理论,虽然对死者表示敬重,但也有炫富、攀比心理,既浪费资源,也不近情理,在历史上就曾经受到过批判。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资本思潮的影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的“孝道”思想也无法独善其身,难以幸免。部分人伦理缺失,道德沦丧,他们的“孝道”思想也渐行渐远,误入歧途。现代社会,有极少数人在父母生前对老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而父母去世后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这种做法既违背了伦理道德,也有悖于当代社会提倡的“厚养薄葬”理念,钱应花在老人生前,为了充门面、装孝道而“薄养厚葬”是不符合情理和违背道德的,应该受到批评和予以遏制。 
   封建社会的传统“孝道”将某些孝子孝行加以神化,诸如大禹“孝感动天”、董永卖身葬父、“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使一部分非理性的孝子对行孝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出“埋儿奉母”、“尝粪忧心”、“割股疗亲”等愚蠢行为,这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愚昧孝行,不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理应加以抛弃。 另外随着国人生育观念、婚嫁观念和乡土观念的转变,传统“孝道”中还有一些道德要求已显迂腐和落后,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父母在、不远游”等,这些观念已不适应当前社会要求,更不被新时代的年轻人所接受。

共 96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崇尚孝道,自古有之。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道德水平的标尺。关于孝道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后就更加完善了。作者从儒家学说谈起,孝道为伦理道德之首,孔子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也。古人已经把孝道视为天经地义的事,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儒家的孝道不仅在形式上,更在于内感和精神层次。首先是在言行,其次是表现在思想上。道家与儒家有所差别,道家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的理念,至今仍广为流传。佛家的孝道认为:“善事父母”只是较低层次的孝道,高层次的孝道是自身的修心养性。作者从儒家,道家,佛家对孝道的定义,以社会的文化理念,诠释了孝道的新内含,新的历史时期,孝道的现代性和富有时代特征,平等,互益,这也是与封建政权下的孝道不同。传统的孝道存在一些落后愚昧的观念,与现代文明相矛盾,终将被遗弃。当今社会,孝道文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文字给读者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课,竞义非凡,佳作力荐,感谢赐稿。【编辑:军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军杰        2017-06-24 08:56:35
  拜读佳作,问好老师!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回复1 楼        文友:九疑樵夫        2017-06-24 21:15:04
  感谢老师编辑指导,问好,致敬!
2 楼        文友:军杰        2017-06-24 08:57:34
  感谢老师投稿[晓荷],祝创作愉快!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回复2 楼        文友:九疑樵夫        2017-06-24 21:16:50
  有劳老师,辛苦,请多提宝贵意见,遥祝一切如意!
3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6-24 09:09:11
  “”孝道”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最朴素的价值观念。”此文论述太精彩了,欣赏拜读,问好老师,感谢老师的赐稿。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3 楼        文友:九疑樵夫        2017-06-24 21:18:09
  多谢老师光临指导,请多赐教,遥祝安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