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词】赞明朝御史杨信民
厚厚明史载英良,
英良的种子源于华阴的扶桑,
浸淫四知家风的千古流韵,
吮吸洛阳隋杨的皇族血液,
把“三立”世界观融入胸膛,
在浙江新昌茁壮成长,
“三不朽”的完美人格,
国史方志均有颂扬。
人如其名、初心不忘。
“背土葬母”佳话,
孝义感天,
至今仍四方传扬;
一部《姓源珠玑》佳作,
为百家姓后裔在寻根路上指点迷惘,
至今仍如同珠玑一般闪光;
赣省治军、南粤仕政,
”予民以信“的美誉如同莲花,
在史书中始终洋溢着馨芳;
三次铁笔劾污吏,
如同远祖故乡的伟岸扶桑,
彰显了不一般的刚毅坚强;
巡抚广东平叛,
肝胆照人、一身正气,
颇具孔明”兵渡泸水“的模样。
一代英良,
鞠躬尽瘁最终倒在了平叛的路上,
魂归广东的安息之地,
后世取名”留良洞“,
彰显了后人对英良功绩的景仰!
明朝皇帝赐予英良”恭惠“谥号,
彰显了英良不平凡的人生荣光;
清太祖下诏让广州建庙祭祀英良,
确保了英良不朽精神的世代传扬。
泱泱珠水思英良,
英良的功名如同珠江般悠长,
祭祀英良功绩的广州庙祠,
缅怀先祖功德的清远墓地,
春秋两季的香火愈烧愈旺,
伴随香火袅袅升空,
“清白传家”那块牌匾,
在族群中愈加闪亮。
【暘谷的扶桑(秦砖汉瓦)丁酉年夏创作于雄城。】
注释: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东汉名臣陕西华阴杨震和隋炀帝裔孙。其以字行于世,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官至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生平事迹明史及浙江、广东方志均有记载。“三立’是指”立德、立功、立言”,是封建士大夫一种普世世界观,达到这一人生境界可谓之“不朽”。“清白传家”是杨震劝诫杨氏后人之家训,在杨氏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本人是杨信民在广东的19代裔孙,仰慕祖德,今特作此诗,以示鞭策!
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杨信民升任广东左参议。他雷厉风行,刚柔并济,依靠民众,打击首恶,使广东一带得以安定。当时,广东按察使郭智贪赃枉法,杨信民不怕阻力,上表检举,朝廷下诏把郭智绳之以法,由黄翰代任。不料黄翰比郭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杨信民再次罗列他的罪行弹劾。后来,广东官员韦广徇私枉法,杨信民又毅然举报,不料韦广反而诬告杨信民,由于各种原因,杨信民被诬下狱。后幸亏广东民众为杨信民上京鸣冤辩白,他才得以恢复官职。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北方瓦剌。是年八月,明军在土木之役中遭瓦剌军袭击,全军溃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
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大力推荐下,杨信民受命守卫要塞白羊口。岂料广东黄萧养聚众暴动,大破官军,总兵张安战死,指挥张清被杀,省城广州民众惶惶不可终日。急报传至京城,在京城的广东人联名上奏,奏请杨信民回广东主政。于是,杨信民又被任命为巡抚广东的“钦差大臣”,紧急调回已被围困几个月的广州城。
杨信民入城以后,先以安民告示安定民心,开仓赈粮,解决平民困难。然后大开城门,给出入的百姓木牌“通行证”。围困省城的黄萧养及其部下得知杨信民来到,对抗情绪已大为缓解,当看到杨信民开仓救济、大开城门的举动,更让这些本来就是百姓的“暴动者”心服口服。接着,杨信民派遣官吏携带榜文到黄萧养部下安抚。黄萧养被杨信民维护百姓、肝胆照人的一身正气感动了,终于心悦诚服地约定了归降的日期。
明景泰元年(1450年)3月,杨信民见省城大局基本平稳,便率领一支人马前往清远县滨江山区(今清新县境内)招安另一支农民起义军,但因为积劳成疾,加上感染了瘴疠之气,于3月11日暴卒军中。当地人得知之后,无不奔走号哭,消息传回省城,城内城外都为杨信民穿上了白衣。黄萧养率领部下开坛设祭。
广东人民为缅怀杨信民,建立了祠堂以作纪念。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下诏赐封他“恭惠”的称号。清朝入关后,清太祖亲自下诏颁布祭祀《会典》,其中规定广州祀杨信民、毛吉,通州祀常遇春,山海关祀徐达,杭州祀于谦,云南祀沐英、沐晟等,杨信民成为广州忠臣祠必须祭祀的忠烈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