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君也知有任生未?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君也知有任生未? ——唐朝诗人任华的诗文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6发表时间:2017-07-01 12:55:34

上高中时,喜欢文学,只要能找到的书就读,忘记了从哪里借了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非常用心地读,可好多的地方仍旧是理解不了。现在的记忆里,只剩下其中拓印的一幅怀素的字,就是怀素的名字,感觉到一种奇特的美。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尽管到了高中,可怀素甚至就算是王羲之、张旭对我来说也不过就是一个人名,并不比其它什么阿猫阿狗的名字有更多含义。当然,现在可以算是已经能知道,唐朝怎么来到我们的历史,李白曾经如何醉酒,也能感性地知道在那场终止了开元盛世的“安史之乱”结束后,积蓄在文人们心里的不甘与留恋。这样也能从情感上理解,那些不能对消失的盛世释怀的文人们,看到怀素狂放的草书以及他那狂荡不羁的性格时,他们那本来隐藏在内心的愿望终于算是找到了一个可以表达出来的方式时的激动。真的,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是可以理解也应该被理解的。这就是公元772年前后,那个被称为唐朝大历的年间,当时的一些文人,在看到怀素的书法后,各自写下赞颂诗篇的原因吧?不管是不是,公元772年(大历七年)九月,正当壮年的怀素带着这些诗篇,到洛阳拜访了六十多岁的颜真卿。应该是在怀素的请求下,颜真卿写下了书法史上有名的《怀素上人草书歌序》。这篇序本来是为怀素收集起来的那些赞颂他草书诗篇的结集而做的介绍性质的文章。颜真卿在序中说:“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共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聊书此以冠诸篇首”。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这些诗篇在数量上是可观的。
   颜真卿的序尽管不长,但对于草书的发展脉络交待的却十分清楚。开始出现在汉代,杜度、崔瑗已经写得相当不错了,张芝算是一个高峰,经过王氏父子,到了张旭算是顶峰了。怀素的草书当然也不错,“纵横不群,迅疾骇人”,但要是经过张旭的亲自指点,那他一定能和张旭相抗衡,“向使师得亲承善诱,亟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从颜真卿的叙述来看,他觉得当时的怀素离张旭要走得路其实还远。而怀素自己也应该是认可这种说法的,因为他在五年之后的《自叙帖》中仍旧完整地抄录了这首序。当时这类诗篇已经不少了,而在后来还陆续增加了一些,按怀素的说法终于算是达到了“溢乎箱箧”,箱子都要装满了的程度。当然,现在流传下来的却很有限,大约也就八九首。而在这些流传下来的诗中,任华的《怀素上人草书歌》,写得异常奔放,好像根本就没有任何格式限制,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就行了的感觉。我觉得这诗尽管没有被怀素在《自叙帖》中提到,但却应该是这些诗中最好的(当然也比后来误认为是李白写的《草书歌行》强)。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势很足的诗:
   吾尝好奇,古来草圣无不知。
   岂不知右军与献之,虽有壮丽之骨,恨无狂逸之姿。
   中间张长史,独放荡而不羁,以颠为名倾荡于当时。
   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
   怀素颠,乃是颠。
   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
   负颠狂之墨妙,有墨狂之逸才。
  
   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
   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
   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 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
   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盆盛酒竹叶香。
   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
   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
   挥毫倏忽千万字, 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
   翕若长鲸“泼剌”动海岛, 欻若长蛇“戎律”透深草。
   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
   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
   掷华山巨石以为点,掣衡山阵云以为画。
   兴不尽, 势转雄,恐天低而地窄,
   更有何处最可怜, 褭褭枯藤万丈悬。
   万丈悬,拂秋水,映秋天;
   或如丝, 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
   锋芒利如欧冶剑,劲直浑是并州铁。
   时复枯燥何褵褷, 忽觉阴山突兀横翠微。
   中有枯松错落一万丈,倒挂绝壁蹙枯枝。
   千魑魅兮万魍魉,欲出不可何闪尸。
   又如翰海日暮愁阴浓,忽然跃出千黑龙,夭矫偃蹇, 入乎苍穹。
   飞沙走石满穷塞,万里飕飕西北风。
   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
   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恒度。
   别来筋骨多情趣, 霏霏微微点长露。
   三秋月照丹凤楼,二月花开上林树。
   终恐绊骐骥之足,不得展千里之步。
  
   狂僧狂僧, 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
   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 如何得声名一旦喧九垓。
   即便是按现在的标准看,都觉得这不太像诗(我第一次读的感觉这是唐诗吗?说明它和我印象中的唐诗差别是很大的)。李白的诗,像《蜀道难》,已经够突破常规的了,而这诗更加没有了规矩。这或许就是它没有在后世广泛流传的原因吧?尽管规矩是要突破的,但突破得太大,完全不在乎规矩,那也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不过,他的这首诗却由于和怀素的字配合得很好,读过之后,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诗以议论开始。根据颜真卿的序言,我们知道草书尽管出现很早了,但在唐朝的任华看来,它还是一种比较怪(奇)的形式。但这种怪的东西,他却喜欢。他点评了王羲之父子、张旭,然后说怀素比张旭更加放得开,更加狂放(颠)。怀素是真正的狂放,张旭的就有些程度不够。在“怀素颠乃是颠”之前,都是诗的形式表达的散文,有些像说唱艺人说的部分,属于介绍性质的内容。接下来开始唱的内容,也就是进入了诗。整体上来说,他觉得怀素已经超出了世人的标准。而他的字也同时具备了王羲之和张旭的长处,当然也就消除了他们的短处(负颠狂之墨妙,有墨狂之逸才)。这当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诗人的好恶,不是专家意见。以上是总括,为第一部分。
   接下来就开始了具体的赞颂,属于第二部分。首先写怀素在当时长安城里王公大人们家受欢迎的程度,高头大马去接他,请他到家。几乎所有有地位的人都想让他在自家的照壁和屏风上写字。到家后,他先休息,喝酒当然是必备的。等酒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了“癫狂”状态,大叫一声是这种状态的标志,这时创造的过程开始了。快是一个特点(倏忽千万字),还有一个特点是奇,间或有那么一两个字特别特别地大(一字两字长丈二)。毛笔沾墨时发出的声响就好像是好多鲸鱼围绕着海岛在嬉戏,而挥笔快捷的声音又好像是长蛇在深草中疾速的移动。字与字的组合千变万化,那架势感觉就如同暴风和骤雨相互激励,在屋檐间发出的响声。那个点就好像华山上的巨石一样大,那浓笔就好像是衡山上的一片浓云。这里的比喻非常新奇,尤其是三个响声词:泼剌(鱼在水面搏击的声音)、戎律(蛇在草上快速移动的声音)、速禄飒拉(风雨过屋檐的声音),就这么直接写进诗里,实在不得不说他的大胆。那气势完全就是一种恨天太低恨地太窄的样子,但却并不都是这样。在细腻的地方,表现得就好像相互缠绕的古藤,感觉有万丈长,看上去就如同只要被微风一吹就会断。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另外的角度来写了:飘逸锋利处像宝剑,拙直长劲处像并州铁箭。看上去已经很干枯,像是到了绝境了,可突然间就转入了新生和润湿,就好像是在阴山山脉里行走却突然发现了翠绿的青山。这是什么样的妖魔鬼怪啊,像是要出来却不出来就那么若隐若现。这好像是在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天黑了,满天的乌云,却突然冒出来很多的黑龙,在天空中缠斗交锋,整个天地间一下子飞沙走石,风声大作。这句应该是就怀素作品整体的气势来说的,强调的是情感方面的震撼。任华应该在大西北呆过,他知道沙漠里狂风暴雨的景象,也知道处在其中的人的心情。这样来了一句感叹,怀素这种艺术必须要有好几丈高的墙才能表现出来。说到这里却把笔锋一转,写怀素在面对精致的小东西时也表现得不错。那时他会先想一会,不过,写出来的字多了几分情趣而少了几分筋骨,表现得就如同“三秋月照丹凤楼,二月花开上林树”,很雅致,当然也就美。尽管这种形式终究不能彻底地表现出怀素的才华(终恐绊骐骥之足,不得展千里之步)。
   这一部分的描写确实非常具有特色,我是被震惊了。
   最后一部分,单独的两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这是一声叹息,表达的意思是即便是像怀素这样才能卓绝的人,要是没有人提携,也一样会在这个社会里沉沦下去而不被人知地过一辈子。这是对诗人好的理解,表达的是所有才人们都会有的怀才不遇。而另一种理解就是在向礼部侍郎张谓唱赞歌(坏里说就是谄媚)。即便怀素这么有才华,可要不是张公,也绝对不会这么声名大振。尽管我非常不愿意,但我总觉得诗人的表达中,后一种解释应该更符合他的原意。由于是这样,所以读完后感觉一下子就变了。
   任华很崇拜李白,这首诗的形式确实可以说有李白的风骨,而第二部分中具体写怀素艺术的部分,也具有李白的特色,只是文字表达方面是他的特色,不强调美,却追求硬:一句就是一句,并且是我的方式表达的一句。有一种别人可能觉得这么说不好,可我就这么说了的感觉,一种很自信的感觉。但整体上来看,我觉得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成了败笔(由于表达的意思让人理解有歧义,削弱了表达的效果),没有把那种一切都不在眼里的精神表现到底。
   任华的诗文现在留存共有四篇:一篇文章三首诗。而其余的两首诗,一首是关于李白的,题目是《寄李白》,而另一首是写给杜甫的,题目叫《寄杜拾遗》。这两首也非常具有他的特色,我们先来看看写给李白的。
   寄李白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
   登庐山,观瀑布。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登天台,望渤海。
   “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斯言亦好在。
   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
   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
   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
  
   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睡觉欻然起攘臂。
   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
   君已江东访元丹,邂逅不得见君面。
   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
   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
   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
   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
   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
   权臣妒盛名,群犬多吠声。
   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
   且向东山为外臣,诸侯交迓驰朱轮。
   白璧一双买交者,黄金百镒相知人。
   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
   繁花越台上,细柳吴宫侧。
   绿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识。
   养高兼养闲,可望不可攀。
   庄周万物外,范蠡五湖间。
   人传访道沧海上,丁令王乔每往还。
   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伊余每欲乘兴往相寻,江湖拥隔劳寸心。
   今朝忽遇东飞翼,寄此一章表胸臆。
   倘能报我一片言,但访任华有人识。
   这首诗前面的一段简直就是散文。这种风气似乎是当时的一个共同特色。好像是他们看过张旭、怀素的字后,感觉到字原来可以那么写。那么,所谓的诗为什么不能这么写。任华在这里就这么写了。他概括了李白诗文的特点,简单些说就是前无古人,举了他认为的好诗句,也说了他听说过的李白的写作方式(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
   接下来的一段写他对李白神往很久,一直想见到他,但一直没机会见到。“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接下来概括了一些他听到的关于李白的逸事:翰林醉酒、奉敕归山、千里散金。最主要的是他“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几十年一直在做客,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客人,面对主人时就客气)”。然后是美好的向往,觉得像他这种人,应该是神仙一样的存在,他应该在蓬莱仙境,和神仙们住在一起。那么,他写这诗时,或许李白已经去世了。
   最后一段是写自己希望李白能知道有个任华很尊崇他,希望他能给个回答。是不是他自己这种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表达方式,在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自信,希望能得到李白的认可?
   下面再来看一下他写的另外一首诗。
   寄杜拾遗
   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
   任生与君别,别来已多时,何尝一日不相思。
   杜拾遗,知不知?
   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
   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
   势攫虎豹,气腾蛟螭。
   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
   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
   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
   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
   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
   前年皇帝归长安,承恩阔步青云端。
   积翠扈游花匼匝,披香寓直月团栾。
   英才特达承天眷,公卿无不相钦羡。
   只缘汲黯好直言,遂使安仁却为掾。
   如今避地锦城隅,幕下英僚每日相随提玉壶。
   半醉起舞捋髭须,乍低乍昂傍若无。

共 69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如其人,字若其神。从文章里窥见人的个性,从字迹里勘破人的性情,这是自古皆知的事。这篇解析文章是从唐朝文人任华的三首诗开始说起,重点说任华给当时的书法名家怀素的诗开始说起,除了赞颂怀素的书法造诣高绝以外还抒发了任华的另一种心里: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所以才有后来的《寄李白》与《寄杜拾遗》,大概他也想象怀素一样被人赏识提携而名声鹊起。其实这无可厚非,人无非为财为名,但是这种太明显目的的诗作,虽然其本身的文采可圈可点的,但是我想在当时必当被鄙视,那首因该是夸怀素所有诗篇中为最好的,却偏偏没有被怀素在《自叙帖》中提及,虽然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地想找名人为自己的作品题字,比如怀素就拿着别人写的赞美他的字的诗请颜真卿给他题序,目的就是很显然,但是人家做到含而不露,没有像任华这样目的太过明显,想来这个人也是一个直性情的人吧,丝毫不懂得掩饰,倒也是蠢的可爱。在与《寄杜拾遗》的诗中他写道:“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廷有知己。 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 莺啼二月三月时,花发千山万山里,此时幽旷无人知。 ”形象地描绘了怀才不遇,远处深山无人知的寂寞心情,所以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提携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赏析,不仅仅是赏析一首诗的境况也是赏析写诗人的心情,是一件有所得的事情。拜赏,推荐。【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7-01 13:03:14
  每次读风之丐的赏析文章我都一发不可收,当然牢骚也很多,或者编辑按语写的都与作者的思路不相及,但是我想既然是赏析就该有不同的意见相映衬,这样读起来才有意思。都说我有些盲目自大,其实从任华的身上几乎看出点自己的影子来,自古就不是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这时候讲包装,那时候讲提携,且不都是一回事嘛。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02 06:45:56
  挺好的点评,辛苦。其实,就喜欢个人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才算是正常,也才能相互促进。
2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7-01 13:04:52
  对于任华的所感叹的“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深得我意,但是我始终怕是没有他的那种勇气,或者是一种可怜的清高吧,文人寂寞,且是一二可数的?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02 06:47:25
  喜欢文学的,大多都有这种性情,所以是同道中人么。
3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17-07-03 17:12:58
  读了两遍,感觉还是读不懂啊,所以常读老哥的文字,不敢写评语啊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04 08:06:06
  应该是古文方面的原因吧?这个作家,我也是前些天才知道,细读过之后,觉得是属于比较独特的,才写了出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