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读《帷幔》(赏析)

编辑推荐 【江南】读《帷幔》(赏析) ——宋振邦:风情诗点染


作者:行吟者 进士,662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39发表时间:2017-07-07 09:19:39
摘要:《帷幔》是冯至先生1924年写的叙事长诗。诗以抒情的笔法描写了山林中一位少尼的悲情故事。1955年收录在《冯至诗文选集》中。

《帷幔》是冯至先生1924年写的叙事长诗。诗以抒情的笔法描写了山林中一位少尼的悲情故事。1955年收录在《冯至诗文选集》中。
  
   帷幔
   你们望着那葱茏的山腰,绿树里掩映着一带红墙,
   不要以为那里只有幽闲,没有人间的痛苦隐藏。
   开头的四句是这篇长诗的一个“兴”。作为一个民间的故事,这样的起笔不仅带有一种迷惘的传说色彩,而且,也给出了一个悬念,勾起人的兴味。“红墙”在绿树的掩映之中,虽然隐约,却惹人山寺深藏的联想。深藏的山寺是出世的,一个远离世事的清幽的所在何以隐藏着人间的苦情呢?
   是西方的,太行的余脉,有两座高山遥遥峙立;
   一个是僧院,一个是尼庵,两座山腰里抱着两个庙宇。
   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
   每当乡人进香的春节,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
   悬念迭起,悬念并没有打断叙述,而是在进一步的讲述中,在交待人间痛苦的由来中,引起的,好像剝葱头的皮,一层又一层。这里点出了“少尼”和“帷幔”。进了一步,把悬念引向具体。少尼,使人同情封建的迫害和爱情的不幸。但是“帷幔”?。而且“每当乡人进香的春节,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何由来?
   这又错综、又离奇的原由,出自农人们单纯的谈话里,
   说那少尼在十七岁的时节,就跪在菩萨龛前,把头发剃去。
   语言很平,长篇的叙事诗语言一定要平,不可以用那突兀、奇特、诡谲的词汇,也不宜用典。总之,如人履平地,凸凹不平的路面,读起来的味道和行走的感觉是一样的,避免那疙疙疸疸的的词句。
   此处又一个悬念,一个花季的少女,为什么要跪在菩萨龛前,把头发剃去?
   她到底是为了什么?她并不是为了饥寒;
   也不是为了多病,在佛前许下了什么夙愿。
   剥却两层,悬念却还是深藏其中。
   她只是在一个月夜里,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
   她深深隐藏着她的痛苦,又被莺鸟儿说出她的幽怨。
   用词很平,但不是叙事的直白。如书法家的行书,笔锋在轻柔婉转中甩出一点浪漫:她只是在一个月夜里,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她深深隐藏着她的痛苦,又被莺鸟儿说出她的幽怨。你有了疑问,不解一个少女深夜独行,不由得倾注了你的感情,而这时,黎明时分,突然听到莺儿的婉转,心里会一阵震颤……
   她不知走过了多少迷途,走得月儿圆圆地落在西方;
   在雀鸟声中,她走到这座庵前,庵前有一潭水,微微荡漾。
   很美,行吟如画,她不知走了多少迷途啊,在雀鸟声中她来到一座庵前,庵前有一潭水,微微荡漾。莫非这就是她的归宿?
   此时她的心结舒展了,那边,圆圆的月儿落到了西方……
  
   她在水里望着她的面影,她下了最后的决心,
   她毅然走入尼庵中,情愿在尼庵里消灭她的青春。
   老尼含着笑意向她说,“你既然发愿,我也不能阻挡你,
   从此一切的妄念都要除掉,这不能比寻常的儿戏!
   “虽说你觉得苦海无边,到底是谁把你这个年轻人唤醒?
   纵使你在我的面前不肯说,在佛前忏悔时也要说明!”
   “我的师,并没有人把我唤醒,我只是无意中听见了一句:
   将来同我共运命的那个人,是一个又丑陋、又愚蠢的男子。”
   无奈婚约早被父母写成,婚筵也正由亲友筹划;
   他们嘻嘻笑笑忘了我的时候,我背了他们,来到这座山下。
   “我的师,这都是真实的话,我相信你同信菩萨一样;
   我情愿消灭了一切执念,冰一般凝冻我的心肠!”
   泪珠儿随着清脆的语声,一滴滴、一声声,湿遍了衣襟。
   老尼说,“你若削去烦恼丝,泪珠儿也要随着烦恼消尽!”
  
   至此,在长诗的结构中,是告了一个段落。作为少女的故事,也是一个“结”的舒展。在读者心里一直成为悬念的“说那少尼在十七岁的时节,就跪在菩萨龛前,把头发剃去。”“她到底是为了什么?她并不是为了饥寒;也不是为了多病,在佛前许下了什么夙愿。”原来是这样,封建的迫害。
   是的,长诗的第一个悬念解开了,但是,那诗的开头:“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每当乡人进香的春节,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这第二个悬念却更加引人关注。那绣下珍奇帷幔的少尼就是她吗?这个受到迫害的少女展示才艺另有什么寄托呢?我们且听作者的吟咏。
  
   春风才吹绿了山腰,秋雨又浇病了檐前的弱柳;
   人世间不知有了多少变迁,尼庵总是没有新鲜,没有陈旧。
   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
  
   这是长诗段落间的一个折转,如同交响乐间的一个过门,在这抒情的长诗中它又是一个情感的引导。什么情感?寂寞,尼庵里永恒的寂寞。青灯黄卷,诵经打坐。人世间不知有了多少变迁,尼庵总是没有新鲜,没有陈旧。平常的句子,隽永的哲理。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震撼人心。特别是对于一个花季少女,青春的浆液在她的体内涌动,这样的寂寞是她如何承受得了的呢!
  
   水面上早已结了寒冰,荒凉和寂寞也来自远远的山巅。
   正午的阳光,初春般的温暖,净洁的白鸽儿在空中飞翔;
   远远来了一对青年兄妹,不知是来游览呢,还是来进香?
   她看着那个青年的眉端,蕴藏着难言的深情一缕;
   活泼的妹子悄悄地在她身边,述说起她的哥哥的身世。
   “美丽的少姑啊,我告诉你,聪明的你,你说他冤不冤?
   只因为一个未婚妻遗弃了他,他便抱定了永久不婚的志愿。”
  
   幻化,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巧合的真实。但,我们也不妨用“意识流”的创作思想,把这兄妹想象为那少尼在极度寂寞和往事的痛苦中产生的一个幻觉……至少,那“兄妹”该是搅动少女情怀的一个影子——这正是作者把这篇长诗的主题引向深入的一个伏笔。
  
   她出乎意外,听了这样的话,字字声声都变成千针万棘;
   她想,这个遗弃了他的未婚妻,会不会就是她自己?
   她昏昏地独坐在门前,落日沉沉,北风凄冷,
   她目送着一对兄妹下了山,一直看到没有一些儿踪影。
   寒鸦呀呀地栖在枯枝,眼前只剩下黄昏一片,
   热泪溶解了潭里的寒冰,暮钟的声音,她仿佛没有听见。
  
   这是少女情怀的一次激烈的波动,她虽然逃避封建迫害而循入尼庵,但她的心却没有因佛门的戒律而死寂。躁动的青春源于少女的天性。她的情感变化是支配这篇故事发展的转折点。
  
   随后她在病中向老尼说出来她的不应该有的心情;
   老尼的心肠虽然冷若冰霜,也不由得对她有几分同情。
   她叫他静静地修养,在庵后得一间小楼。
   她不知病了多少时,嫩绿的林中又听见了鹧鸪。
  
   这一段情与景的描写极其优美,深藏的苦痛,柔柔地流淌。两个声音在耳畔回荡……老尼含着笑意向她说,“你既然发愿,我也不能阻挡你,从此一切的妄念都要除掉,这不能比寻常的儿戏!”另一个声音:“美丽的少姑啊,我告诉你,聪明的你,你说他冤不冤?只因为一个未婚妻遗弃了他,他便抱定了永久不婚的志愿。”两个声音都是纯情的,却彼此矛盾。这矛盾恰是难以解脱的绳索。缠人窒息。
  
   山巅得积雪被暖风融化,金甲的虫儿在春光里飞翔;
   她的头儿总是低沉着,漫说升天成佛,早都无望。
   只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被葬入三尺的孤坟。
   因为只要是世上所有的,她都没有了一些儿福分。
  
   要摆脱这种困境,思想要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触发这情绪转折,引导她思想上升的机缘来到了……
  
   炉烟缕缕地催人睡眠,春风薰薰地吹入窗阁;
   一个牧童吹着嘹亮的笛声,赶着羊儿,从她的楼下走过。
   笛声越远,越显得悠扬,两朵红云浮上苍白的面庞;
   她取出一张红色的绸幔,端详了许久,又放在身旁。
   第二日的阳光笛声里,还掺杂着使人兴奋的歌唱;
   她的心里涌出来一朵白莲,她就把它绣在帷幔的中央。
   此后日日的笛声里,总有一种新鲜的曲调。
   她也就按着心意用彩色的线,水里绣了比目鱼,天上是相思鸟!
   她时时刻刻地没有停息,把帷幔绣成了极乐的世界:
   树叶相遮,溪声相应,只剩下了左边的一角。
   她本来还想把她的悲哀,也绣在那空角的上面;
  
   解脱她的痛苦,引她的思维心境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对艺术的皈依。把那美好的愿景绣入帷幔。
   诗里暗示的未婚夫、青年和牧童是一个人,就是少女的未婚夫,故事中也可理解为与少女时时相伴的影子。和少女的痛苦的灵魂问答相撞的幻影。在这里,这声音呼唤情人解脱那世俗的封建和空门的戒律,双双皈依于美好的憧憬,在艺术的天空中“化蝶”再生,像那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果呢……
  
   无奈白露又变成严霜,深夜里又来了嗷嗷的孤雁。
   梧桐的叶儿依依地落,枫树的叶儿凄凄地红,
   风翕翕,雨疏疏,她开了窗儿,等候着那个吹笛的牧童。
   “这是我半年来绣成的帷幔,多谢你的笛声给了我许多幻想!
   我是一个久病无望的少尼,这帷幔上绣着我对人间的愿望。
   可是我们永远隔离着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她把这包帷幔抛下去,匆匆地又把窗儿关闭。
   次日的天空布满了浓云,宇宙都病了三分,更七分愁苦:
   一个牧童剃度在对方的僧院,尼庵内焚化了这年少的尼姑。
   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帷幔还珍重地藏在僧院里。
   只是那左方的一角,至今没有人能够补起。
  
   这是一个撕心裂肺悲剧。有的读者会说,既然那青年那么优秀,少女为什么不去询问一下就出走了呢,这悲剧出于偶然。是的,文学总是通过细节的偶然来表现主题的必然的。我们不能责备梁山伯为什么不告诉祝英台自己是哥哥,不能责备罗米欧为什么不多等一会朱莉叶醒来就自杀。这篇长诗就是通过偶然性的情节来揭露悲剧的必然的。封建的迫害和空门的禁锢都是对人性的摧残。这首长诗的最珍贵之处,就是描述了在特殊的环境之下,艺术可以解脱痛苦使情感升华。
   现在我们从语言、结构、主题三个方面来深入地分析一下这篇长诗。
   诗的语言词汇是简约的、平易的、淡淡的,叙述的语调是委婉的、柔和的。但它又是艺术的而不是直白的。如这样的开头“你们望着那葱茏的山腰,绿树里掩映着一带红墙,不要以为那里只有幽闲,没有人间的痛苦隐藏。”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那关键的句子富于哲理,诗意的隽永。“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在描写心情时总是借助环境景色来烘托。“她出乎意外,听了这样的话,字字声声都变成千针万棘;她想,这个遗弃了他的未婚妻,会不会就是她自己?她昏昏地独坐在门前,落日沉沉,北风凄冷,她目送着一对兄妹下了山,一直看到没有一些儿踪影。寒鸦呀呀地栖在枯枝,眼前只剩下黄昏一片,热泪溶解了潭里的寒冰,暮钟的声音,她仿佛没有听见。”
   再说结构。全诗明显地分成四个大段。序曲提出两个悬念。之后,从“她只是在一个月夜里,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到“老尼说,‘你若削去烦恼丝,泪珠儿也要随着烦恼消尽!’”这一段说的是少女逃婚循入空门。问题解决了,是该平静了。形式上她削了发,但深藏在天性中青春却在待机萌动。接下来,第二段的开头写得非常优美而韵味十足:“春风才吹绿了山腰,秋雨又浇病了檐前的弱柳;人世间不知有了多少变迁,尼庵总是没有新鲜,没有陈旧。”交响乐中的一个长调。道尽了尼庵的特点。平静就是寂寞,而寂寞是难奈的,它必然酝酿着思潮的涌动,只待时机罢了。时机来了。“正午的阳光,初春般的温暖,净洁的白鸽儿在空中飞翔;远远来了一对青年兄妹,不知是来游览呢,还是来进香?”长诗的第二段,是少女的思想大波动。直到“她不知病了多少时,嫩绿的林中又听见了鹧鸪。”后面从“山巅得积雪被暖风融化,金甲的虫儿在春光里飞翔;”是第三段到尾。牧童的笛声引导少女的思想进入新的升华。
   经过这样的结构分析,《帷幔》的主题已经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少女从逃脱封建婚姻的迫害到冲破佛门的禁锢,终于按天性所使以自己的艺术创作追求了美好愿景的归宿。完成了心灵向美的皈依。但,为什么说她是一个悲剧呢?因为在形式上她没有违反自己所许下的誓言,正如蜡烛,它的光明是通过燃烧自己来实现的。这正是悲剧美。
   在这篇长诗中值得品味和学习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男生的设计,呼之即来,挥之便去,忽而兄妹(妹是哥的传话,是哥的心声),忽而牧童,亦真亦幻。《天问》的苦诘,“太虚幻境”的设计。这个“男生”,好似少尼寂寞的情怀在头脑中产生幻影的外化,这男生在侧,又像少尼的一个镜像——苦苦相思中的自问自答。一个影子,引导少尼陷入苦情又化解苦情,一步步走向愿景的追求,一步步走向审美的皈依。
  

共 50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详细解析了冯至先生写的叙事长诗《帷幔》。诗以抒情的笔法描写了山林中一位少尼的悲情故事。作者首先从诗人的写作手法和技术处理入手,逐步剖析每一节的情景画面。同时,也对文字后面诗人的创作想法做了猜想。用自己的解读方式,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从布局,到角度,再至语言和修辞手法,一点一点细细解读。文章布局工整,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杨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杨花        2017-07-07 09:21:05
  感谢赐稿江南烟雨,期待更多佳作。编按如有不当之处 还请海涵。
杨花
回复1 楼        文友:行吟者        2017-07-07 14:21:36
  江南烟雨是我的老朋友。大家夏安。
2 楼        文友:行吟者        2017-07-07 14:19:07
  谢杨花精彩的点评。辛苦了。
宋振邦,沈阳人,早年就读于辽宁省实验中学,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现在河南油田,系石化系统作协会员。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