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香菱学诗与贾母掰谎

编辑推荐 香菱学诗与贾母掰谎 ——读《红楼梦》札记


作者:风之丐 秀才,190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0发表时间:2017-07-07 15:50:28

香菱学诗与贾母掰谎 一、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里比较有趣的章节,一般我们读的时候,大都注意到的是香菱的“痴”或者“呆”,却很少注意过,这一回其实也是曹雪芹诗学见解的集中论述。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重温一下这一经典章节。
   香菱一进到大观园,就向林黛玉请教作诗。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里借用“林老师”的口,告诉了我们诗(这里应该是以七律为例)的基本格式要求,然后,强调了在诗这个特殊的文学形式里,词、句只是工具,要表达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的见解,好像是对我们传统的“文质彬彬(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采用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大致相当)”的一种反动,应该是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无病呻吟的诗文太多了,曹雪芹提出的一种挽救方法吧?当时他的《红楼梦》应该写过大半了,通过亲身的体会,感觉到没有内容的文章,其实就是堆砌词句罢了。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老师在这里批评了陆游。香菱以为很有趣的一句,在她看来是很粗陋的。原因我们现在先不说,就陆游的这句,和现在绝大多数人写的“古诗”比起来,那陆游说实话还是在天上的:它不仅有趣而且还很工整。接下来,林老师告诉我们她学诗的经历,这经历确实是会家的话,应合了那句“取法乎上得乎中也”的话,概括起来就是:要先会写,必须熟读经典。也就是学什么,你都首先要掌握专家们是怎么做的。
   香菱经过苦读,再次来到了林老师跟前。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段中,呆学生自己说明她对王维诗的理解,用贾宝玉的话说,就是已经得到了诗之“三味”。贾宝玉怎么这么评断呢?拿王维的这三句和陆游的那一句来比较,我们看陆游的那一联很写实,好几层帘子要是不卷起来,空气流通的慢,所以,熏过的香味就保留的时间长;古代的好砚台尽管凹下去的不明显,可聚集起来的墨汁却多。很实,但没有想像空间,就是说一件事,说完了也就完了。这就是林黛玉所说的“浅近”。而王维的那三句,从字面上理解觉得怪,觉得不符合实际,为什么?因为它写的景色不一定完全与实际符合,可它是诗人当时的感受,是表达诗人在那个场景里的情感。所以,只要你经过一定的培训,你越想就越觉得有道理,并且你经历越多,也就越能体会到它的好处来。也就是它不是实实在在地说出一件事或者一个景,而主要是通过对那个特定景物的个性感受表达情感。这也就是后来王国维总结出的“意境(意中之境)”。
   这样的认识说出来之后,林老师当然很高兴——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
   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这里强调陶渊明诗句的“淡”,是说他表达的诗中个人情感流露得少、表达得含蓄。当然到了那个层面上,判断好坏主要就看阅读者个人的喜好了。
   理论学习到现在算是可以毕业了,接下来,当然就要用实际写作来印证。好多人喜欢学习却怕考核,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消遣;而这里的香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自己写诗,所以她主动要求考核。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哪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得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
   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
   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苦思冥想的香菱终于“作”出来了一首诗,可是,被大观园两大诗人薛宝钗和林黛玉否定了。薛老师说不该这么作,林老师说“措词不雅”。具体什么意思呢?太拘泥,没有放开手脚,一直在想着自己要“作”一首诗,一首和别人一样的诗。所以非常像诗,起承转合、中间两联的对仗都符合规矩,每一句都和月有关系,可也不过就是在写那种环境里的月,缺乏把它们连贯起来的那个精神。
   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索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这里实写了香菱的“痴”,同时也借宝钗的口说出来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表现方式多样且借此把各个不同人物的性格也表现出来,一石双鸟,在曹雪芹算是用活了。香菱终于又完成了一首:
   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香菱自以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这种文字尤其是后面探春和香菱的对话,说实话是百读不厌的,实在太精彩了!但那首诗也确实有些跑题,林老师的话就是“穿凿”,而薛老师的话是题目错了,该是“月色”。但意思已经有了,剩下的就该交给时间了。而关于如何做诗,两大诗人的见解几乎一样:林老师是“诌(胡诌)”,薛老师是“胡说”,这个当然是谦说,真实意思应该是放开自己的思想,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
   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日思夜想的诗终于做出来了,当然也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尽管诗人自己仍旧不自信,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那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是写月亮的,句句都和月亮有关,并且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与最后一句点出的主题有关。也就是这首通篇都在写离愁,第一句写月,“寒”不是月亮该有的,是诗人的感觉,这个感觉怎么来的?第二句,砧声是为出外的人准备冬衣而发出的声音,“五更残”是离别的时间。第三句“江上”是离人,而“楼头”是怨妇。最后一句很自然用怨妇的口吻点出了要表达的。这就是它被众人认可的原因,它表达的意思是一贯的,并且很自然。
   到这里,曹先生关于诗的见解,也就完整地讲完了。要是喜欢写作的人按这个过程去学习,再加上能和香菱一样刻苦,应该也能写出不错的诗吧?
  
   二、贾母掰谎
   在五十四回中,要听女先儿说书,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出了贾母的一大段“文学批评”,很有见地,我们来看看——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
   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得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
   这可以看成是对当时才子佳人类文学作品的一个总批评。这个老太太确实能说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了,她用自己生活的实际来批驳各种作者们的胡编。而这种作品现在仍旧在流传的也还挺多,有名的像《西厢记》《好逑传》等,没什么名气的当然就更加多得没法说了。现在这类东西已经彻底地泛滥,主要是由于作者没生活,也没有该具备的知识,所以写什么都浮着,没有具体的场景,只有要写的人的对话呀什么的。作者们觉得在表达他的思想,其实什么都不是。当然,更加可笑的是,贾母在这里批评的毛病,在《红楼梦》后面的续书中却不断地出现,实在让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就如同一个开车的人,不停地向车里人夸耀自己的车绝对不熄火,话还没完,车就熄火了一样。好在现在大家都知道后面的那几十回文章不是曹雪芹写的。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作为贾母评语的注脚,放到后面续写《红楼梦》的故事,看上去也是很滑稽的。随便举个例子吧:
   第八十二回说贾宝玉心情烦躁,好不容易睡着了,结果:“不知不觉大家都睡着了。直到红日高升,方才起来。”结果是到学里迟到了。这里的作者肯定没有经历过贾宝玉曾经历过的日子,他当然也就不太可能想到,有一大群丫头老婆子们服侍的贾宝玉,第二天要早起做事,就算他和身边的大丫头们都睡死了,也不可能没人来叫醒。所以,这种细节的描写,就表示出这个作者生活经历的有限。接下来当然是大段的卖弄,也不是什么好货色,而是关于朱熹的残羹剩炙,实在不值得花功夫去看。跳过去看后面的情节却更加可笑,作者让林黛玉做了一个梦,居然是——
   不知不觉,只见小丫头走来说道:“外面雨村贾老爷请姑娘。”黛玉道:“我虽跟他读过书,却不比男学生,要见我作什么?况且他和舅舅往来,从未提起,我也不便见的。”
   连一个梦都这么拘泥,并且也经不起思考。就算林黛玉的梦再荒唐,也荒唐不到梦中贾雨村来请她出去相见吧?这里可是大观园,这里的丫环病了,请一个经常来的大夫看病都要层层设防,而这家的大小姐居然会梦到曾经的老师要求和自己见面,这是该有的事情吗?其实,这个梦的内容倒还不错。那既然是做梦,直接让林黛玉进入到梦里不就行了?真是品味低,还要卖弄,那就实在没办法提起来了。这也就是八十回以后的文章没办法读下去的原因,随便读到哪一节,读出来的都是拘泥、可笑。说实话,就算是让第一次写诗时的香菱那样水平的人来写,也不会写出这么蹩脚的文章吧?

共 593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红楼梦》应该算是文学经典,可如今让作者借贾母之口这么一顿批,当真给批出很多瑕疵来了。其实,贾母只是批评那些江湖说书人说出的本子,无非是“公子逃难,小姐择汉”的闲故事,作者却借题发挥,批评起《红楼梦》的诸多不切实际的描写:例如第八十二回说贾宝玉心情烦躁,好不容易睡着了,结果:“不知不觉大家都睡着了。直到红日高升,方才起来。”结果是到学里迟到了。这里的作者肯定没有经历过贾宝玉曾经历过的日子,他当然也就不太可能想到,有一大群丫头老婆子们服侍的贾宝玉,第二天要早起做事,就算他和身边的大丫头们都睡死了,也不可能没人来叫醒。不过,文章第一章节写香菱学诗,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做出来一首诗,得到了林黛玉老师的高度评价,倒是真真切切地反映出曹公的真才实学了。那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是写月亮的,句句都和月亮有关,并且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与最后一句点出的主题有关。也就是这首通篇都在写离愁,第一句写月,“寒”不是月亮该有的,是诗人的感觉,这个感觉怎么来的?第二句,砧声是为出外的人准备冬衣而发出的声音,“五更残”是离别的时间。第三句“江上”是离人,而“楼头”是怨妇。最后一句很自然用怨妇的口吻点出了要表达的。这就是它被众人认可的原因,它表达的意思是一贯的,并且很自然。到这里,曹先生关于诗的见解,也就完整地讲完了。要是喜欢写作的人按这个过程去学习,再加上能和香菱一样刻苦,应该也能写出不错的诗吧?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07 17:24:11
  作者对《红楼梦》的理解是独到,新颖的,欣赏了,问候风之丐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07 17:58:05
  谢谢点评,辛苦,也向您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