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那该死的月夜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那该死的月夜 ——《春江花月夜》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4发表时间:2017-07-11 14:00:19

年轻时,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几句,读完居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看上去很平淡的叙述,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本来要睡,可月色这么好,不想也不能辜负,一个人欣赏总不如和朋友一起欣赏。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想到了张怀民,就去他住的承天寺。他果然也没有睡,两个人到庭院内散步。月色落到院内就好像是池塘里的水一样,有一种淡淡的亮色,亮色中有水草样横七竖八的,那是竹子柏树照到地上的影子。哪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在那段时间、那个地方,没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去欣赏罢了。
   你可以说这是牢骚,你也可以说这是自傲,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矫情。我是深深地被文中那空明的月色征服了。当然,再美的景色要是没有人欣赏,也如同空谷美人。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你可以很功利地说四十六岁的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后,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有了牢骚;你也可以很哲学地说快到知天命的诗人,体会到了人言的可畏,发出感慨。但能把月色写得这么空灵,估计也只有我们中国人了吧?
   对着无处不有、无时不有的月色,发出感慨,很古的古人就有了。天才的苏东坡也只是用他的眼睛看到后,用他的心写出了他的感觉,成就了千年之后的我们读起来依然会怦然心动的名篇。而这种空明的感悟,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应该还是年轻的诗人,只不过是在早春的一个晚上,在江边,也是在月色里同样发出过。这个诗人叫张若虚,他感悟的结果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写这首诗时,是不是知道那个越到后来越被描黑的隋炀帝,现在没有任何资料。其实,即便是张若虚的生平,我们现在能知道的也很有限。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资料只有《旧唐书》里贺知章传中附带着的一句“若虚,兖州兵曹。”至于清朝人编纂《全唐诗》时写的:“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现在也不能确定可信度有多少。但只要他出生在扬州,其实就算他没有出生在扬州,在他那个时代,一个写诗的人,说他不知道杨广,那就是笑话。杨广被唐朝以后的政治文人们糟蹋成了一个除了弑父杀兄娶母霸嫂最后亡国外一无是处的君主,可在正直文人的心目中,就算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也绝对是一个文采风流的天子。现在我们大多认为是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这个名称的发明权应该是杨广,因为他曾经写过两首就叫《春江花月夜》的诗,而他的这两首诗其实写得也相当不错。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第一首:暮江(日落之后的大江)、春、花、月、星(夜),该有的要素都有了。前两句写静态的景物,后两句动了起来。
   第二首:夜、花、春、月、江,还是很切题。夜晚的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微风吹动池塘,水里的月亮动了起来。古人所说的汉江上碰到游女、湘水边二个妃子思念舜帝就该是这样的时候吧?
   从这两首诗来看,杨广的文学素养还是相当高的。尽管他也和李后主一样亡了国,可由于他没有李后主那样的经历,所以就没有李后主的沉痛。杨广当然想不到他苦心构思的一个诗的题目会引出被后人抬高到不能再高的长诗来。即便是那个年轻的张若虚,在那个满月之夜,江边独步的时候,也想不到这个结果吧?
   年少时,读李泽厚《美的历程》,在讲到《春江花月夜》时,他写道:“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意识意境。”
   或许是由于没有生长于江河纵横因此也月色空明的江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理解这诗,也就不能理解李泽厚的说法。岁月让我到过江南,也经历了月色,寂寞的月色,终于再也不觉得“前度刘郎今又来”很自豪,相反却每每会为它表达的那种得意洋洋的情感此而脸红时,我算是终于读懂了这首诗。也就真心地喜欢上了这缠绵空明的诗,这被闻一多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的诗,这“孤篇盖全唐”的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尽管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但我却还是想在这里饶舌,就算它是亵渎吧。有人说这诗写的是春、江、花、月、夜,当然也不能说他错;我自己却觉得他写的主要是月,春是为了限定时间,江是为了确定地点,花是春天该有的,是早春,花也只是花苞,是为了更加明确时间。至于夜,月亮都出来了,难道你会说它是白天吗?
   诗中的时间应该是阴历二月的月中十五或者十四、十六日(春半,春天过去了一半),写的是从月升到月落的过程,这过程中有月夜里诗人看到的景色,也有诗人在这空蒙的景色里对人世的感慨,月夜里独守在家思念旅人的妇女的情感,月夜中自己旅居在外却不能回家的感慨,最后是月落西山诗人的回归路。这样,本诗为了理解的方便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当然这五部分其实是不好划分的,因为它们相互之间的连接很紧密,要把它们很确定地从哪到哪分开,都感觉不合适。所以在分解开理解了主要的内容后,最好还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更加合理一些。
   第一部分写月出,从开始到“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升起来时场面是宏大的:在奔腾不已的海潮一次次冲击着江水的时候,月亮从遥远的大海深处出来了;它的光芒立刻随着海潮引起的波浪蔓延开去,以至于所有有水的地方一下子就都有了月光。这时也就一下子看清楚了曲曲弯弯绕着芳甸的江河水,而芳甸上各种树上的花苞看上去好像是小小的冰雹。这样弥漫大地的月色,即便是下起霜来也看不到,更不要说江水中间小岛上的白沙了。
   到这里转入了第二部分,也是四句。其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说月升到了空中。
   整个天地空空明明的,只有这一轮月亮挂在天空。在这样的江水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一次和我一样,看到过这样的月亮?而这样江水边的月亮又是哪一年开始第一次照耀着人世?在我的前面,一代一代的先辈过去了;而在我之后,也将会有一代一代的后代过下去。可这江河水、这明月夜,每一年都是相似的。它是在等待什么人吗?它当然不会回答,我能看到的只是这源源不断的江水流过去、流过去。
   这种感慨应该是人类共同的感慨吧?反正和作者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刘希夷也写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种意思差不多的诗句。这是在感慨人生的短暂,还是在感慨本来就短暂的人生却有那么多的离别?很自然地,诗篇到了第三部分,也是四句。
   天空中偶然飘过的一片白云,来过了也已经飘了过去,飘到没人知道的远方。它知不知道,它的出现却引起了别人的思念,造成了别人怎么也消解不了的悲伤。就像那江水里划着一叶扁舟的年轻人,说不定就会是哪个明月照耀着的楼台里女主人的思念?她一定孤单的在那楼房里、在这月色里徘徊,而这月色也一定会孤寂地照着那孤独人的梳妆台。这月色就如同孤独人对离人的思念一样,窗帘被卷起了可它还在,捣衣砧上刚擦过它就又出来。这里说的是月色,其实也是在说离愁。离愁如同这月色,无论如何也消解不了。
   这样诗就到了第四部分,也是四句。
   这里应该是在写诗人自己。在这样的夜晚,我们也都只能默默地看着月亮,仿佛能够在月色中看到对方,当然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我们只希望自己能像这月色一样,一直陪伴在对方身边。可如同天空中那一直在飞行的大雁,它无法飞出这无边无际的月色一样,我们也不能永远相聚在一起;看着江水中的鱼龙悄悄地跃动从而让水面生出一圈圈的水纹,想到了昨晚上做了一个花落在无人水潭的梦,春天都过去一半了还是不能回家。江水就这么慢慢地流过,春天也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这带给江河水潭光辉的月亮也开始移到了西边。
   月亮开始西落,也该回去了,诗也就该结束了。最后两句为一部分。
   西斜的月亮被升起来的海雾遮掩着有些朦胧,在竹子围绕石头铺成的没有尽头的小路上,我也该回去了。我真不知道这样的月夜,有谁也和我一样,从这样的小路上,乘着月色回家;我只看到快要落到西山的月亮,照耀在江河边的树上发出散碎的光芒。
   诗中高搂里的伤离人是谁?扁舟子又是谁?做梦的是谁?乘月而回的又是谁?应该知道吗?需要知道吗?我们的人生中,尤其是年轻的生命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想弄清楚一些什么。狂风暴雨、烈日酷暑中,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有那份心情。而在这朦朦胧胧的月色里,清清冷冷的氛围中,我们会让自己思考一些问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王维的思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陈子昂的思考。张若虚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怪不得写过《太阳吟》的闻一多会说出那么决绝的赞词。这诗表达的就如同春江上的月,它自然地升起、在空中运行、西斜,也自然地走到了结尾。诗中有一个年轻人曾经有过的梦,梦过去了,有些人忘了,有些人却永远记着,只是这些记着的人可能再也不敢去想。但只要有人年轻就一定会有梦,或许那就是江月等待着的那个人吧?
   后代摹写这首诗的很多,《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好几首诗,像《秋窗风雨夕》,曹雪芹注明了是按照《春江花月夜》的格而写的,而其它的像《桃花行》、《葬花词》,那缠绵悱恻的语言里,依旧可以读出《春江花月夜》的韵律。
  

共 41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首诗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和思考,折射一个人的行为和形象来。关于月色,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读出闲散与空灵,真正地放弃一些思虑,只为美好的月夜而美好,已经到了道法自然的境界了;隋炀帝杨广的月色呆气、实在而又最终好色,如他一生的写照;而本文的重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充满孤独,对生命的思考,对亲人的怀念,对时间的流逝,如站在生命时间的高度对生活的一种思考,他还是一个在生命里苦苦寻觅我从哪里来到这世上受各种相思之苦,又到哪里去的问题,诗句轻盈而意义厚重,的确如闻一多说的“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而本文的作者又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思去解读这千古之月呢?那该死的月夜……美文推荐。【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7-11 14:02:51
  真的 ,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柔软,几乎要哭了,常常有这样的情绪,遇到以为好的东西,第一能表达的就是泪腺,我也是服了我自己了。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12 07:52:25
  辛苦!这么热的天,看看月光或许能带来一丝清凉。
2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7-11 14:09:32
  苏东坡的夜色我还在家乡的时候是常见的,现在住在上海几乎没有月色这个词的概念,月色是秋天最美的,又大又亮,还带有一点雾气,真的如丝带一样缠绕在村庄周围,美的惊心动魄,可是那时候,没有欣赏的能力,只觉得好怕,虽然能看清很远的地方,但是一切都是个影子,太静了,就会显得鬼鬼祟祟起来,没有人和我一样喜欢走在月色里。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12 07:53:59
  是啊,城市生活,霓虹灯代替了月色,热闹代替了清冷,所以才有人喜欢文学吧?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